书城励志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26665600000044

第44章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7)

匈奴以强悍善骑著称。国中有一匹千里马,其皮毛油黑发亮如软缎,没有一根杂毛。且能日行千里,为匈奴国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国宝。东胡国得知后,便派使者到匈奴国索要这匹宝马,匈奴群臣认为东胡国实在是太无理,一致反对。

冒顿一眼便看穿了东胡的用意,但是他却不露声色,因为他知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于是便决定忍痛割爱来满足东胡的要求。他对臣下说:“东胡之所以要我们的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的邻国。我们怎么可以因为区区一匹千里马而伤害与边邻的关系呢?这样是不合算的。”说完,就让东胡的使者把宝马牵走了。冒顿虽然表面上不与东胡作对,但他暗地里壮大实力,修明政治,希望有朝一日洗雪耻辱。

东胡国王得到千里马后,认为冒顿胆小怕事,就更加狂妄自大。他又听说冒顿的妻子非常漂亮,顿生邪念,就立即派人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妃。

冒顿的妻子的确年轻貌美,端庄贤淑,深得民心。匈奴群臣一听东胡国王如此羞辱他们尊敬的王后,个个气得摩拳擦掌,发誓要与东胡决一死战,冒顿更是气得牙齿咬得咯咯响,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怎么称得上是男人呢?更何况自己还是个国王!不过,他转念又一想,东胡之所以三番五次地给自己难堪,就是因为它的力量还比匈奴强大,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旦战争爆发,自己的实力还很难战胜对方,因此应当再忍让一回,等以后自己壮大了,再找合适的时机与东胡算总账。于是,他强作笑颜,劝告群臣:“天下女子那么多,可是东胡却只有一个啊!怎么可以因一个女人而伤害与邻国的友谊呢?”于是,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国王。

东胡的使者一走,他便召集群臣,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并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他鼓励群臣内修实力,外修政治,壮大自己,找回自己的尊严。群臣听冒顿分析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就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以图日后能够雪国耻,报仇恨。

东胡国王轻而易举地便得到了千里马和美女,便认为冒顿真的是畏惧他了,于是日益骄奢淫逸。由于他每天沉迷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导致国力渐衰。可是,他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力量的变化,又一次派人到匈奴国去索要两国交界处的方圆千里的土地。

此时的匈奴又怎么样呢?在经过冒顿及其群臣多年卧薪尝胆的治理,政冶修明、经济雄厚,可谓兵精粮足,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东胡。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观微子

居功不自傲,声名自然到

有功而不要自居。不居功,功绩就不会失去。正是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够争得赢你。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倘若人人争权夺利,居功自傲,这个社会则必然会充满了纷争和猜忌。生活在这种动荡的社会中,生活快乐幸福将无从谈起。反之,倘若人人谦恭礼让,善良诚恳,就不会有勾心斗角,不会有尔虞我诈,人们的生活也将快乐幸福。

中国古人认为,德与礼的主体便是谦让、礼让,一个人让,带动周围人让,从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在鞍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最终晋军获胜。班师回朝时,晋军的上军副帅士燮最后一个进入国都,他的父亲迎上前来说:“你怎么不早点回来,难道不知道我在盼着你吗?”士燮对父亲说:“父亲的心情,儿怎能不明白呢?然而,一般情况下,军队胜利归来的时候,举国上下必定会热情欢迎。如果我先回来,肯定会特别引人注意,这岂不是要代替主帅领受殊荣吗?所以,我不敢先回来,请父亲理解。”父亲听后很是赞赏他的说法。待到论功行赏时,晋景公对统帅邵克说:“我军此次大胜是将军你的功劳啊!”邵克说:“这完全是君王您的训教以及几位将帅的功劳,我哪里有什么功劳。”晋景公又称赞士燮的功劳跟邵克的功劳一样大,士燮则说:“这完全是听从苟庚的命令、接受邵克统帅的结果。”晋景公又称赞栾书的功劳,栾书说:“此次胜利有赖于士燮的指挥和全体军士的奋力作战。”晋军上下将领互相谦让,都把功劳让给他人。这种推让的个人美德,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当然会无往而不胜了。又过了几年,晋军主帅战死。晋侯检阅军队,任命士丐率领中军,士丐辞谢道:“苟偃统领军队的才能在我之上,请任命苟偃吧。”于是晋侯就任命苟偃率领中军,由士丐来辅佐。晋侯又任命韩起率领上军,韩起又要让给赵武,晋侯任命栾餍,栾餍也推辞说:“我不如韩起,韩起愿意让赵武在上,还请君王听从他吧!”于是,赵武被派遣统领上军,由韩起辅佐。晋国的将领在名利面前互相礼让,晋国上下因此团结一致,从而使得晋国几世受益。

谦让以功,谦让以利,谦让以位,这是一个人品质层次高的表现,这种品德会使国家安宁、人民安居,同时也会为自己赢得他人的尊重。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选择豁达的生活态度

古人讲究“吃亏是福”,这绝非阿Q式的精神自慰,而是一种宽宏豁达的生活态度。

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有句名言:吃亏是福。当然,这话好学,且谁都会说,一旦落实到真正的事情上就难了。不过,郑板桥一生都在实践着这句话。

乾隆年间,郑板桥考中进士,做了县太爷,他是一个真正为百姓着想的父母官。有一年山东地区发生严重的旱情,方圆千里,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作为当地的知县,郑板桥当然要为民请命,他的仗义直言得罪了上边的封疆大吏,结果被撤职查办。

面对这样的结果,郑板桥并未表现出丝毫怨言,反倒是为自己没有给百姓造福感到内疚。被撤职的郑板桥回到家乡,过着清贫但“无官一身轻”的生活,对于他而言,自己虽然因为直言不讳而丢掉了官职,吃了大亏,然而,与此同时,他也摆脱了官场的羁绊,得以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在旁人看来,丢掉官职当然是很可惜的事,但是,在郑板桥身上,却让我们看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到家乡后,郑板桥再无公务缠身,了无牵挂的他开始精心研究起诗辞书画,自成一家。他的隶书楷书行书立体相参,别具一格;他的书画颇具风骨,尤其是他画的兰花修竹,格骨奇高无人能及。苏东坡先生的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是对郑板桥先生所画修竹的高度评价,是表现文人雅士高雅情操的上乘之作。当时有很多人都直截了当地说:“如果当日郑板桥没有被革职,怎么会看到今天这个诗、书、画三绝并存的郑板桥呢?”因此说,郑板桥当时被撤职查办是福而非祸。

的确,从声名上来看,郑板桥以其诗、书、画三绝并存的风采影响着后世。与他当时的七品芝麻官县太爷的声名比起来,当时的县令官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而其后来震惊世人的“诗、书、画三绝”,简直就是滔滔不绝、一望无际的大海。因此,郑板桥本人也往往以此为骄傲,通过此事,他才总结出了他所认为的人生真谛,那就是“吃亏是福”。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也许你丢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也许你失去了一个很爱的人,也许你的一个梦想破灭了……既然已经如此了,既成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改变自己吧,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一切,重振旗鼓,寻找一种新的转机。当有一天,你走出了一番崭新的天地时,你也会发出同郑板桥一样的人生感慨。

人活一世,总会遇到许多人际关系和事业上的不如意,这时候就需要你用智慧和耐心去解决,用豁达和乐观去面对,而不是靠一时的喜怒哀乐去意气用事。谁都不是天地间唯一的存在,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按照你的意志发展,因此,一定要做到:面对悲惨的遭遇,乐观处之,面对不公的待遇,安然处之;面对他人的冷遇,淡然处之。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一些无谓的琐事所牵绊,才会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

——胡兰夫德

不可贪恋权势

对理想,对个人修养,对个人品质完善的无尽追求,会使人生充实。对功名利禄的贪得无厌,会使人福过灾生。

《老子·九章》中说:“功遂身退天之道。”可见,功成身退,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多么重要的选择。不要以为这是不思进取,是颓废沉沦,事实上,这是一种明哲保身,是最大的智慧。

范蠡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辅臣,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范蠡丝毫不改忠心,他依然竭心尽力地辅佐勾践,建议勾践韬光养晦,并随同勾践一起到吴国作人质。当时吴王夫差曾亲自劝范蠡说:“我听说,聪明的妇女不会嫁给破亡的家庭,出众的贤人也不去跟随即将灭绝的国家。如今勾践无道,他的国家也临近灭亡,你们都成了我的奴仆,还得被囚禁在石室之中,这不是太卑贱了吗?我有意赦免你的罪,只要你改过自新,辅佐我,你一定会受到重用,脱离忧患而取得富贵。你觉得如何?”

当时勾践也在场,他听完夫差的话后趴在地上哭了起来,担心范蠡会投靠吴国。谁知范蠡却不卑不亢地说:“我也听说,亡国之臣,是没有谈论政事的资格的;战败的将军,也不配再谈什么勇敢。我在越国时,没能辅佐越王多行善事,大王也并未加罪于我,使我群臣性命得以保全,如今,能够有幸侍奉大王,我已经非常知足了,哪还敢奢望什么富贵荣华呢?”

就这样,他一直陪同勾践在吴国做了好几年人质。终于打动了吴王夫差,允许他们回国。回到越国后,范蠡亲自参与修船造箭,训练兵士,十年过去了,越国终于日益强大起来,这时,范蠡又同勾践一起出兵击败了吴国,迫使吴王夫差自杀。

说范蠡是越国重建的第一大功臣一点都不为过,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功臣却发现胜利以后的越王开始对臣下产生猜忌之心。由于范蠡对眼前的功名看得很淡,于是就找了个借口对越王说:“我听说‘主辱臣死’,以前大王受辱,臣之所以不死,就是想忍辱负重帮助大王完成复仇的大业。如今吴国已灭,大王您若肯原谅我当年偷生的罪过,就请允许我这把老骨头退居江湖吧。”

越王勾践一听,颇感意外,他立即严辞拒绝道:“我是因为你的全力辅佐,才有了今天,还没有报答你呢,你怎么倒要弃我而去呢?如果留下来,我们就会共享荣华富贵,否则,我就杀掉你的妻儿!”

范蠡从容地说:“大王若要处死我,那是我罪有应得,我的妻儿又有什么罪过呢?不过,他们的生死也只能听凭大王了,我也实在顾不了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