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听到这些很是气愤,自己当时和原公司确实没有签订合同,在法律上确实不存在劳动关系,但是自己确实在公司里工作了两年,难道这一万多元的工资就白白被公司扣下?公司里各个员工间并不知道对方领多少工资,李妍也未曾告诉同事自己的工资数额,现在公司扣下她应得的款项,更没有同事可以证明她的实际工资是多少。
但是,李妍一直有保留工资条的习惯,每次发工资后都会将工资条存放在固定的抽屉里。一开始是为了方便统计自己的“财政收支”,时间长了也便养成保留工资条的习惯了。没想到自己无心养成的习惯在关键时刻竟然派上了用场。
李妍马上找出自己工作以来的工资条,第二天便带上《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复印件向原单位去讨说法。在《劳动法》相关规定和有效凭证下,应得工资总算归还给了李妍。
如今很多公司都不再发工资条,转而变成了工资卡的形式,其实内容是一样的,所以,要保留好这些可以证明自己在公司工作过、工作时间、工作期间待遇等事实。一旦遇到劳动纠纷,便可以当成证明材料进行提交。
9.不在小钱上打算盘
现在职场中开始流行灰色收入,也就是工作以外赚点外快。当然,灰色收入又分两种,有合理的灰色收入和不合理的灰色收入。例如,在工作之余的兼职收入还算说得过去,即使被你的老板发现了,只要不影响公司利益,老板也不会太计较。而如果是利用职务之便获得的灰色收入就危险了,一旦被查出来,就要面临公司的处分了。
如今很多人的灰色收入都高过了工作的正常收入。虽然灰色收入很诱人,但是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影响了自己的前途。所以,与其想着如何挣外快,不如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薪酬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做法一:灰色收入诱人但也烫手
李力是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他的工作表现大家有目共睹,然而半年之后,他却悄悄地离开了公司。同事们很为他感到惋惜,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离开。
一次,原公司的朋友约李力见面,在酒吧里,李力因喝得烂醉而吐露了真言。原来李力在公司时主要负责公司几个大客户。很多事情都是他一手开发的,因此其中的合作细节也只有李力自己清楚,公司领导最后看的是给公司带来多少效益,很少过问具体情况。
一次参加同学的婚礼,婚礼中有人听说李力公司是做建筑装修的,这个人说自己正好是建筑材料供应商,这下大家以后有机会合作了。李力当时只是口头答应了,并互相留了联系方式。
没过多久,婚礼上的那个人果然找到了李力,并且希望李力可以和自己合作,使用他提供的建筑材料。李力觉得用谁的都是用,毕竟也是朋友的朋友,就派人去这个建筑供应商的厂里进行了考察。同事考察回来告诉李力建筑材料不符合公司的标准,属于中下等料材,而公司装修选用的都是高档料材,因此,李力婉拒了这个建筑公司的老板,李力觉得事情也只能这样了。
一天,回家发现茶几上放着几叠人民币,便问妻子是怎么回事,后来得知是那个供货商送来的,还是希望李力能够用自己的材料。李力思考了一晚上,想着反正公司那么多供货商,多一个也不多,鱼龙混杂,别人也不会发现,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答应了。
后来客户投诉说装修的房子竟然地砖的颜色不一样,公司急忙调查原因,不调查还好,一调查李力获取灰色收入的行为暴露了,甚至连他收受的5万元的好处费也被查了出来。最终李力没脸继续留下,只好主动提交了辞职申请。
做法二:小钱打算盘,前途遭殃
老胡在一家新闻网站已经做了十几年编辑,工作一直很稳定。老胡对这份工作也十分满意,但是由于前几天的一次失误,差点害自己丢了工作。怪就怪自己一时目光短浅,打了小钱的算盘。
老胡所在的新闻网站主要是发布一些重大的新闻和转载一些行业的新闻,老胡正是负责转载新闻的编辑。这天上班,老胡发现“3·15”又曝光了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觉得这是一条真实的新闻,便转载到了自己的网站,希望可以对广大消费者起到警醒的作用。
没多久,老胡就收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对方称是××公关公司的,希望老胡把刚才转载的新闻屏蔽或者删除。老胡表示这是真实的新闻,没有重大问题是不能随便撤掉的。对方说如果老胡可以撤下来,可以支付他5000元。
工作了半辈子的老胡没想到还可以这样赚钱,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也就1万元,现在撤掉一篇稿件就5000元,抵得上自己半个月的工资了。老胡权衡了一下,其实多转载一篇或者撤掉一篇别人也不知道。于是他偷偷地把这篇新闻稿撤了下来,自然5000元就顺利地进了腰包。
没多久,很多食用了被曝光产品的消费者中毒入院,事态越来越严重。网站也召开紧急会议,对这个事件进行了专题报道。当大家开始整理相关新闻时,发现网站的这条新闻竟然已经发过,但是现在是被屏蔽后打不开的状态。网站开始彻查此事,最终查到了老胡头上。
虽然灰色收入很诱人,有时候也很可观,但是始终是一个隐患。所以,不要只为眼前那一点小钱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不如把眼光放长远些,看到工作的长远发展。
10.深知公司的薪酬制度
有些管理者为了保证组织内公平,经常会了解员工对工资福利体系的意见,比如“你对目前的工资满意吗?”“你认为你的工资提升速度比较快的原因是什么?”“你对公司的福利提供方式有哪些建议?”等,这些问题都有助于管理者及时了解员工对工资福利政策的意见。但是,有些组织的做法却并不是如此开明,比如他们将雇员的薪酬列为公司的最高机密,借以掩盖组织中的薪酬不公平现状。
影响薪酬标准的因素很多,比如行业的整体状况,企业的经营情况,管理当局的薪酬政策,工会组织对薪酬的影响程度,等等。作为员工,往往更希望知晓公司的薪酬制度,因为知道薪酬制度才能够明确自己工作努力的方向或者一些应注意的事项。
做法一:薪酬制度,做到心里有数
李某在一家私营服装企业从事缝纫工作,公司对缝纫岗位实行的是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和计件工资制度,规定职工轮班作业,每做好一件服装发给工资20元。李某一般每月工资为1200元左右,效率高时可以得到1600元左右。
2008年3月,公司由于需要赶制一批时装,在李某已经达到规定工作时间的情况下,经与工会和职工本人协商,安排李某等人在休息日加班。之后,公司以李某每月工资1200元为基数,折算出其平均小时工资标准,并据此向其发放加班工资。李某觉得公司的做法不合理,因为在加班期间,她急公司之所急,工作十分努力,工作效率与平时最高相仿,因此,她认为公司应该以每月1600元为基数计算加班工资,或者至少以平均月工资1400元为基数。为此,李某请公司的财务人员吃饭,希望了解公司的做法是否合理,应该如何确定她的加班工资计算基数。
饭后,财务人员就此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根据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文件规定,实行计件工资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的原则,分别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200%、300%支付其工资。
李某所在公司对李某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度,但是在发放加班工资时,却改为按照计时工资制度计算,这是不合理的;而且,在确定计算基数时,公司不顾李某实际的工作效率情况,以其效率较低时的工资收入为基数,变相减少其加班工资,更是不合理。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李某在加班期间的实际产量,按照计件单价20元/件的200%的标准,向其支付加班工资。李某听后,恍然大悟,问题也随之得到了解决。
做法二:改变自己糊里糊涂的习惯
苏琪是个典型的月光族,她不但没有记账的习惯,甚至连自己每个月的工资是多少都迷迷糊糊,因为她的工资卡不仅仅有工资,而且自己的一些私房钱也都存进了工资卡,甚至网银等都是同一张工资卡,导致每个月的账单都很乱。工作两年了,每次加薪多少她都不知道,只是模糊感觉到自己的工资多了些。对于每次扣除的工资她更是不知道了。
其实苏琪所在的公司的工资体系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包括奖金、绩效、岗位工资、学历工资、补助等。如果能够明确每部分是多少,就很清楚自己每个月的工作情况,也知道自己该努力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明确公司薪酬制度,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不管是升职加薪也好,还是产生劳动纠纷打官司告状也好,知道哪些是对自己有利的,而如今的苏琪把所有的事情都混到了一起,完全不明确公司的薪酬制度。自己的工资早就涨了,而自己的社保依旧按照最低的标准缴纳。别人都开始着手换社保卡了,她却依旧拿着社保蓝本。无形中带给自己很多麻烦,也使自己的工作漫无目的。
职场中的薪酬制度对于个人而言十分重要,要想在事业上取得大的发展,一定要改变糊里糊涂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争取到一些利益,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知道以后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新到一个公司就要明白该公司如何确定薪酬,可以跟财务搞好关系,让他们告诉你公司的薪酬体系,以判断自己今后该如何把握。不要糊里糊涂,每个月发了工资光顾着花,要知道工资的组成,哪些是奖金,哪些是福利,哪些是绩效,这样会更利于你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