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带江山如画:古诗词里的山水故人
27106200000017

第17章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河南郑州新郑人,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十一岁时,为避战乱,白居易随母迁至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投奔在那做官的父亲。在符离的几年,是白居易情窦初开的青葱岁月。在这里,白居易开始了与一个姑娘青梅竹马的生活,这个姑娘叫湘灵,好有灵气的名字。湘灵懂音律,又长得温柔可爱,比白居易小岁,两人经常一起出入,形影不离。十九岁时的白居易还特作诗歌《邻女》,送给湘灵。

娉婷十五胜天仙,

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

碧纱窗下绣床前。

天仙一样的妹子,天籁一般的嗓音。这是白居易的初恋,青涩的年华,遇见最美丽的你,这是今生最美好的邂逅。

还有,作于同一时期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应算得上是白居易的成名作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与湘灵生活了17年,至于真正恋爱的时间应也不短。二十七岁那年,白居易终于要离开了。因为他的身上背负着更大的抱负,更大的压力,他必须我寻找自己的人生理想。两年后的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进士及第。中进士后,白居易还曾经回到符离,小住了一段时间。白居易向母亲提出,要娶湘灵。母亲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极力反对。万般无奈之下,白居易只好悻悻地离家。

四年之后,白居易在京都长安就任秘书省校书郎,作为京官,做好把家也安在京城。所以,白居易回到符离,又一次苦苦哀求母亲,要与湘灵姑娘成亲。固执的老太太断然拒绝,并要求尽快搬家,绝了白居易的念想。为表达自己的抗议,白居易成了“剩男”,此后八年,从来不提结婚的事情。

白居易三十七岁那年,母亲以死相逼,白居易不得不妥协,与一个姓杨的同僚的妹妹完婚。可是,在白居易的心里,他始终没有放心初恋湘灵姑娘。曾作大量诗歌,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如《冬至夜怀湘灵》、《寄远》、《感秋寄远》、《夜雨》、《感镜》等等。

白居易四十四岁那年,被贬江州司马,携全家赴任途中,巧遇飘零的湘灵父女。两人抱头痛哭,此时的湘灵已经四十岁了,得知湘灵至今未嫁后,白居易更加羞愧难当,作《逢旧》。这段恋爱悲剧给白居易一生的打击非常之大,其著名作品《长恨歌》的创作,亦受此影响。

说起白居易母亲之死,说起白居易被贬江州,还真是有点世事难料的意味。白居易的母亲为了赏花,不小心坠井而死,伤心欲绝的白居易作赏花诗和新井诗,后被人诬陷说这些诗歌有害名教,于是被贬江州。

就在江州任上的第二年,白居易写下了名作《琵琶行》。这是白居易长篇乐府诗中的代表作。难得的是,这期间的白居易还写了一首很轻松、很活泼的小诗《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是美丽的人间四月天,山下的百花早已凋零殆尽,唯有这高山寺庙中的桃花,方才刚刚开放。总是为春光易逝无处寻觅而感慨惆怅,却不知道它们已经转到这里来了。

白居易的集子中,有一篇文章叫《游大林寺序》,在其中,白居易说:“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刚刚写完长诗《琵琶行》,又有了眼前这般感慨,足见白居易此时的心境较之前期的变化之大。

818年,白居易又重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后很快又被召回京都长安,改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此时的朝廷已经出现了朋党之争,白居易多次上书言事,都未得到采纳。灰心丧气的白居易,只好自请外调,于是长庆二年(822),又任杭州刺史。

五十八岁时,白居易正式定居洛阳。

会昌二年(842),白居易于刑部尚书任上致仕。

会昌五年,自居易七十四岁,他把在洛阳的其他六位年过七十的好朋友召集在了一起,合称“七老会”。后来,据说七十五岁的如满和一百三十六岁的李元爽也进入其中,“七老会”变成了“九志图”,他们吟诗作赋,笑谈风云,一时传为佳话。

次年,白居易于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自从在江州与初恋情人湘灵重逢后,白居易更是看断了人间情事,变得心灰意冷。所以,便开始学着东晋名士,在家中蓄妓,供自己玩乐。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姬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至于书中所说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首诗,笔者实在没找着出处,估计现已不存。

白居易在府上养了一大帮的歌妓、舞姬,供己消遣娱乐。后世也因此有人借此大肆批判白居易不尊重女人,压迫女性。殊不知,白居易对家中的歌妓、舞姬非常之好。白居易年老体衰,准备将歌妓、舞姬们遣散,可是很多人竟然不舍离去,特别是樊素和小蛮,哭着喊着不愿离开白居易。

白居易创作诗歌数量巨大,仅存世的就有三千多首,这在大唐著名诗人群体中是第一位的。白居易在诗歌成就上,与当时的另一才子元稹齐名,世人并称“元白”。不过,对此后世很多文人并不以为然,大文豪苏轼就曾说过“元轻白俗”的话。

然而,就是因为俗,就是因为直白,白居易的诗才真正拥有了很大规模的粉丝,正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歌琵琶篇”。诗歌如果无法走进普通百姓,无法让人读懂,又谈何流传,谈何传世?

白居易的诗之所以拥有众多粉丝,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他关系百姓疾苦,为百姓发声,为百姓代言,比如这首著名的《新乐府》组诗中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是现在的中学生耳熟能详的著名诗篇。全诗描写了一个孤独可怜的卖炭翁的悲苦遭遇,痛斥了统治阶级的腐败、无情,表达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与《琵琶行》一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正义的呼声。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曾作诗凭吊:“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千年之后的我们看来,这也算得上是白居易一生的真实写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