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带江山如画:古诗词里的山水故人
27106200000021

第21章 杜牧: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预之孙。“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杜牧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在其出仕前,就已诗名在外。唐宪宗讨伐藩镇期间,杜牧潜心研究《孙子》,曾向李德裕进献平叛妙计,李德裕采纳了,唐军大获全胜。

杜牧在家中排行十三,人称“杜十三”,二十三岁时写成了著名的《阿房宫赋》。二十六岁,进士及第,同年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杜牧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掌书记,负责往来公文撰写。两年后,杜牧回京,任监察御史。开成二年(838),杜牧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武宗会昌二年(842),受李德裕排挤,杜牧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

大中四年(850年),杜牧升任吏部员外郎,后又外放湖州刺史。次年,回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最后迁中书舍人。大中六年冬,杜牧患病去世,时年五十岁。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人称“小杜”,与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小李”)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杜牧的七言绝句写得特别好,有人说写七言绝句盛唐当推李白、王昌龄(“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中唐当推刘禹锡、李益,晚唐就数李商隐、杜牧了。

杜牧生活的那个时代,朝廷上下想着如何中兴,其实大唐早已无望。面对此情此情,年少有为的杜牧,想着自己能否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杜牧主张削藩,收复边疆,关于这点,杜牧的政论文中有详细说明,比如其在《上李中丞书》中就说道:“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他还在《注孙子序》中说:“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

杜牧不仅散文写得好,诗歌更是精彩,洪亮吉就曾说过:“有唐一代,诗文兼备者,惟韩、柳、小杜三家。”杜牧存诗不多,只有二百余首,但是佳作不少。杜牧诗歌俊逸清新,常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特别是咏史诗,写得更是精彩,大有叫人拍案叫绝之力量。

杜牧关心政事,一心装着国计民生,忧国忧民。看看这首《河湟》: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安史之乱,原本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唐军被东调平叛,大唐后方空虚。于是,吐蕃人趁虚而入,侵占河湟地区。大唐王朝内忧外患,有点风雨飘摇的样子了。杜牧极力主张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抵御外族入侵,收复失地。在这种情况下,有了这首《河湟》。

元载相公曾经出谋划策,宪宗皇帝也曾关注着这里。后来,宰相被杀,皇帝也没有来得及实现自己收复西北疆土的愿望。牧羊驱马,虽然身上穿的是胡服,白发丹心,却都是汉唐臣民。唯有那些西凉的歌舞,流传天下,娱乐那些闲散之人。

明代杨慎认为,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杜牧为最。宋代人认为杜牧的律诗,豪气中又显艳丽,跌宕中又显平静,善于在诗歌中针砭时弊,拷问古今。而这首《河湟》就是最好的证明之一。

杜牧读史,读到了骨子里头,乃至于他的诗作中的咏史诗均为精品中的精品。杜牧的咏史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就史论史,一类是借古讽今。先看看这首《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往往有自己的历史观,在他看来,一切早已定论的东西,是可以有另外的解释的。比如西楚霸王自刎乌江。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是谁也无法预料到的。唯有真正能包羞忍辱的人,才是好男儿。江东子弟多为才华出众之人,如果西楚霸王能够渡过乌江,还是有卷土重来、东山再起的可能的。

当然,有人与杜牧持完全相反的态度,那就是那个喜欢跟前人唱反调的王安石。他就曾在杜牧《题乌江亭》后,写下了这首《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京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很有意思的两个论断。杜牧认为被逼到乌江边的西楚霸王,言败还为时尚早。只要渡过乌江,一切还是个未知数。而王安石却认为,西楚霸王败局已定,即便真有江东子弟愿意继续追随他,又真的能东山再起吗?

可是,你说这两人的观点谁对谁错,或许谁也无法下结论。杜牧说的是百折不回的精神,而王安石说的是人心向背。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杜牧诗歌中的观点是否正确,而是他对历史的怀疑精神,再比如这首同样著名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之战,中国历史上著名战役,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同样,杜牧也有自己的看法,“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当年那场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那高高的铜雀台,就会锁住大小乔了。杜牧写得好轻松,如果那场战役输了,不是写流民失所,不是写战争所带来的灾难,而是两个姑娘的下场,被所在铜雀台上,供曹操玩乐。

再看看杜牧的借古讽今之作,比如这首《过华清池绝句三首》,其一云: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诗句了,是唐代咏史诗中的佳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场景羡煞旁人,也彻底把大唐给玩坏了。诗句很自然,很简朴,却寓意深刻,含蓄中带有极强的艺术张力,直抵人心。

与咏史诗一样,杜牧的纪行咏物诗也不在少数,而且也是佳作迭出。《登乐游园》、《江南春》、《泊秦淮》、《山行》、《清明》等等,都是此中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好作品。先重温一下《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一片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丝毫没有国家危亡之感。而此时,大唐王朝命运多舛,国力衰弱,内忧外患。看到此情此景,杜牧总想起那些过往的历史,总想起那些叫人扼腕叹息的末世王朝,想起那些不堪回首的人和事。

商女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好像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可怜的商女们!可是,认真想想,真的是这样吗?商女能决定什么?她们能决定自己唱什么歌吗?不能!那些前来享乐的人让她们唱什么歌,她们就唱什么歌。因此,在这里,杜牧的矛头是直指那些所谓上层精英人士的。

再看这首《九日齐山登高》,那是一种别样的情怀。杜牧一改锋芒毕露的样子,开始感慨自身的人微言轻和世事无常: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江水倒映秋天的景色,天上飞着的是匆匆赶往南方的大雁;而我正与客人一起,带着酒壶,登上了这苍翠的峰峦之上。因为尘世纷纷扰扰,我的一生很少开口一笑。等菊花盛开之时,插满头而归。只应纵情欢饮,酬答这美好的重阳佳节,不必登高望远,痛恨那美丽的落日余晖。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总是如此,何必像齐景公那样,对着牛山,满眼是泪。

这是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所作的诗歌,诗歌情绪低落,满眼荒凉。杜牧在这样的情感中挣扎,内心十分痛苦。当然,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又闲得俊朗豁达了。杜牧总是在这样的矛盾中,跌跌撞撞,他的内心有着万丈波澜,可是脚下却毫无力气。

杜牧还有一些以女性为题材的诗歌,也写得非常好。比如这首《题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这是杜牧在任黄州刺史,游历桃花夫人庙时写下的。全诗大力褒扬坠楼的绿珠,谴责息夫人的软弱和苟且偷生,其实,杜牧最终的目的,是批判当权者的冷血和无耻。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杜牧诗歌风格,那就是“雄姿英发”。杜牧用自己一生在疾呼,为风雨中的大唐王朝,倾尽全力呐喊。他的诗歌永远保持着充沛的精气神,好像永远十八岁,永远正当壮年。或许正因如此,杜牧透支着自己的心力,最后英年早逝,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他深爱着的世界,带着眼泪,带着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