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远祖为鼎鼎有名的太原王氏,后举家搬迁到了绛州,自此扎根下来。从其曾祖父到祖父,再到其父亲,王家虽说世代为官,但早已没有了远祖时的威名,当的都是一些小官。有点遗憾的是,到了王之涣这一代,这种局面还是没有改观。终其一生,王之涣都只做过像衡水县主簿、文安县县尉之类的小官,王之涣甚至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这也算得上是王之涣留给后世的谜题之一。
王之涣出任衡水县主簿不久,父母相继去世,虽说已经成年,但是过惯了公子哥生活的王之涣,一时之间还是慌了神,失了主心骨。这时候,时任衡水县县令,也就是王之涣的同事兼顶头上司,决定将自己的第三个女儿许配给王之涣。要知道,王之涣早就已经有了妻室,王县令的女儿嫁过来那可不是妻,而是妾啊!你想想,在重名分的年代里,一堂堂县令家的千金大小姐要嫁给人家当妾,还不是什么高官,仅仅是没有功名的,地位不高的县主簿而已。这是为何?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李县令看中了王之涣的才华和人品,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委身于他,做一个妾。后来,事实证明,王之涣和李氏果然恩爱有加。
娶了县令之女,自此以后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不!王之涣是谁啊?自恃才高八斗,始终看不上自己周边那些蝇营狗苟之辈,又因娶了县令的女儿,多少让人有点眼红。于是,便有人开始给王之涣上眼药、使绊子了。这样一来,不谙世事、缺乏应对经验的王之涣索性就不干了,辞职走人。
史载“(王之涣辞职之后)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王之涣酷爱名山大川,于是到处游玩,吟诗作赋,所以这十五年可以说得上是王之涣一生最自由自在、最惬意的时光了。可是,一大老爷们成天无所事事,玩物丧志,也不是那么回事儿啊!老王家世代为官,可别就断在王之涣身上了啊!于是,便有友人举荐王之涣再度出山为官。王之涣一看,行啊,便半推半就、就坡下驴,当了文安县县尉。就任不久,王之涣染上疾病,一病不起,最后死于任上,时年五十五岁。
据史料记载,王之涣当官期间,还是比较有政绩的,清正廉明,蛮受百姓拥戴的。当然,更让王之涣名垂千古的是他的诗名,王之涣存诗不多,只有六首,均收录于《全唐诗》。这六首诗歌分别为:两首送别诗,两首边塞诗,一首唱和诗,一首游记诗。就是这区区六首诗,其中四首流传千古,人人皆知,如此之高的作品质量,恐怕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王之涣也因此与岑参、高适、王昌龄并列中国唐代“四大边塞诗人”。
王之涣诗名流传,首先要感谢他的这首《登鹳雀楼》,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是千百年来中国学子唐诗启蒙的首选教材,到如今也是,幼童自从牙牙学语,背的第一批唐诗里,必有《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上,因古时有鹳雀栖息于此而得名,是“中国九大名楼”之一。
吟咏此诗,盛唐气象犹在眼前。喷薄而出的是祖国大好河山欣欣向荣之气象,是作者胸中的伟大抱负和理想,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登临天下,舍我其谁。作这首诗歌时,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正当青年,雄姿英发,朝气蓬勃。
一轮白日,依着远远的西山,正在慢慢沉落。脚下的滔滔黄河之水,正在呼啸着,奔流向海。想看穷尽天下之景色,那就得赶紧登上更高的一层楼啊!
在此,王之涣想要写尽万里之景色,于是通过登上更高一层楼这种方式,将天涯化为咫尺。因此,有了这种胸怀,有了这种气度,即便无法走遍天下,亦有万象于心。盛唐之人就是这么骄傲,在他们眼中,一切皆可入诗,少了那些悲悲切切、儿女情长。
有动态之景,也有静态之景;有实写之景,也有虚写之景;有景色描写,也有情感抒发。更重要的一点是,全诗共两联,全部对仗。沈德潜曾在他的《唐诗别裁》中这样说道:“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正对,工整,不着痕迹,比如第二联是一个流水对,寓情于景,而非纯粹说教,读来又顺畅,无堆砌辞藻和语言僵化之毛病。
有了这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原本就早已名声在外的鹳雀楼就更加名扬天下了,也因此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前来观景作诗,其中就不乏杰作,比如后来的李益和畅当。先看看李益的《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李益,也是著名边塞诗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就是出自其手。李益的这首《鹳雀楼》确实写得意境高远,有鹳雀美景,有山河壮阔,有怀古思远,有人生感叹,不一而足,满纸壮丽景色,满心惆怅忧思。李益活了八十岁,这在当时是不得了的,在唐代诗人中更是难见。在他人生的三十岁之前,正逢大唐强盛时期,因此李益也算得上是盛唐诗人。这样的诗歌显然拉低了盛唐气象,在王之涣《登鹳雀楼》面前,首先在气度上便输了一筹。
再看看畅当的《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好好读读,细细品味,这首诗还真有点王之涣诗的意味,显然在李益诗之上。畅当是谁?官二代啊,大历年间户部尚书畅璀之子啊,其本人也是大历朝的进士,文采了得。这首诗创于哪年,现在无从考证。仅从诗歌字面来看,应是畅当志得意满、春风得意之时。
与王诗相比,畅诗的意境不在其下,只是畅诗全文均写鹳雀楼之景,最后并未落笔于理上。但是,我想这就够了,面对此情此景,而且有王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前,这个时候再写什么哲理、寓意,便有画蛇添足,甚至班门弄斧之嫌了。畅当乃中唐诗人,此诗歌一出,似有盛唐气象再现的意味,不可多得。
很有意思,沈德潜的《唐诗别裁》也选录了畅当的《登鹳雀楼》,而且不吝溢美之词,说“(畅诗)不减王之涣作”。
除了李益、畅当,在唐代还有一大批诗人纷纷登临鹳雀楼,一睹王之涣之中的壮阔之景,写下自己的诗作,比如马戴、司马札、张乔、吴融等等。
笔者本书主要写的是诗人的游记诗歌,对于王之涣的另一名作《凉州词二首》,在此不作评述,笔者的另一本书《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词中的边塞豪情》中有专文讨论。现仅将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抄录于下。
《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