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决策的智慧
27252700000030

第30章 对决策者来说方法总比问题多(7)

简单就能赢

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最复杂的问题,有时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1.凡事探究“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思维方法仿佛是与复杂结缘的:他们不仅把问题看得复杂,更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变得复杂,甚至钻到“牛角尖”里无法出来。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是顶级智慧的体现。

在中华文化中,特别重视简易的智慧。《易经》被尊为“百经”之首,其“易”的含义通常有三个:一是变易,二是不易,三是简易。《易》的卦,每一个都由“一”与“一一”组成,简单至极,却又变化无穷。

有时候,简单的方式才能最好地解决问题。我们来看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建国初期,某大学的一个研究室里,研究人员迫切需要弄清一台机器的内部结构。这台机器里有一个由100根弯管组成的密封部分。要弄清内部结构,就必须弄清其中每一根弯管各自的入口与出口,但是当时没有任何有关的图纸资料可以查阅。显然这是一件非常困难和麻烦的事。大家想尽了办法,甚至动用某些仪器探测机器的结构,但效果都不理想。后来一位在学校工作的老花工,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法,很快就将问题解决了。

花工所用的工具,只是两支粉笔和几支香烟。他的具体做法是:点燃香烟,大大地吸上一口,然后对着一根管子往里喷。喷的时候,在这根管子的入口处写上“1”。这时,让另一个人站在管子的另一头,见烟从哪一根管子冒出来,便立即也写上“1”。其他的管子也都照此办理。

于是,100根弯管,不到两个小时便把它们的入口和出口全都弄清了。

为何众多的学者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却被一个没什么文化的花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并不是这位花工的智力高于那一帮学者,而是学者受到思维定式的束缚,而花工只求更简单地解决问题!

2.OMIT法:砍削与本质无关的信息

有时问题难以解决,不是由于信息缺少,而是信息、枝蔓太多。这样往往会导致三种情况:①次要信息淹没主要信息,导致主次不分;②在枝节上、局部上耽误太多时间;③误入歧途,甚至走到反面。

OMIT即省略法,与exclude法(排除,拒绝)、Remove法(自原来位置取去拿开、排除)类似。此法在哲学史上有一著名典故——奥克姆剃刀:哲学家奥克姆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十分不满,认为其一直限于繁琐的概念演绎,丢弃问题的根本。故提出要用“剃刀”将不必要的东西大大除掉。

3.反问立论前提

有时候问题之所以繁杂,往往是由于立论前提有问题。有时或者在根本无法成立的前提下提出结论或办法,或者自设前提,作茧自缚。

亚历山大王在攻击哥丹城时,发现城大门口有一个用绳子绑得严严实实的大结——“哥丹结”。

城中人称:“谁能解开它,谁就可以成为亚细亚王。”谁都不敢前去尝试。

亚历山大对此百般思索,终于有一天大悟:问题在于解开结,至于对解的方法,并无限制。于是他一刀朝大结砍去,结解开了,他成了亚细亚王。

以前之所以没人敢尝试,在于他们自设前提:解结就是“拆绳”。

明代冯梦龙所著《智囊》,是一部研究智慧的经典。书中将“通简”放在第一部的“上等的智慧”之中。“通简”卷的序言是这样写:“世本无事,庸人自扰。唯则通简,冰消日皎。”

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世上许多事情,其实都是庸人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只要通情达理,以一种不把事情搞复杂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就会像太阳一出冰雪融化一样解决了。

分解难题

有时候,我们碰到的难题无法局限在某一个层次进行处理,但分成不同层次就好解决了。

1872年,“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来到美国。当地有关团体立即来访,请求他在波士顿指挥音乐会,施特劳斯答应了。但谈演出计划的时候,他被这个规模惊人的音乐会吓了一跳。

原来,美国人想创造一个世界之最:由施特劳斯指挥一场有2万人参加演出的音乐会。而一个指挥家一次指挥几百人的乐队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何况是2万人?

施特劳斯想了想,居然答应了。到了演出那天,音乐厅里坐满了观众。施特劳斯指挥得非常出色,2万件乐器奏起了优美的乐曲,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原来,施特劳斯任的是总指挥,下面有100名助理指挥。总指挥的指挥棒一挥,助理指挥紧跟着相应指挥起来,两万件乐器齐鸣,合唱队的和声响起。

因此可见,“分”是一种大的智慧,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除心理上的压力,也能帮助我们将难解决的问题高效解决。

1968年春,罗伯·舒乐博士立志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设计师菲力普·强生表达了自己的构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

强生问他的预算,舒乐博士坚定而坦率地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所以100万美元与400万美元的预算对我来说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人们捐款。”

教堂最终的预算为700万美元。700万美元对当时的舒乐博士来说是一个不仅超出了能力范围也超出了理解范围的数字。

当天夜里,舒乐博士拿出一页白纸,在最上面写上“700万美元”,然后又写下了10行字:

1.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2.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3.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4.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

5.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6.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7.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8.寻找280笔2.5万美元的捐款。

9.寻找700笔l万美元的捐款。

10.卖掉1万扇窗户,每扇700美元。

60天后,舒乐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动了富商约翰·可林,他捐出了第一笔100万美元。

第65天,一位倾听了舒乐博士演讲的农民夫妻,捐出第一笔1000美元。

90天时,一位被舒乐博士孜孜以求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在生日的当天寄给舒乐博士一张100万美元的银行本票。

8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舒乐博士说:“如果你的诚意和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剩下的100万美元由我来支付。”

第二年,舒乐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订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办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分期付清。6个月内,l万多扇窗户全部售出。

1980年9月,历时12年,可容纳10000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这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和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胜景。

水晶大教堂最终造价为2000万美元,全部是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而来的。

许多困难乍一看起来像梦一般遥不可及,然而我们本着从零开始,点点滴滴去实现的决心,有效地将问题分解成许多板块,这将大大提升我们去攻克困难的信心和效率。

简单等于效率

现代人都太过复杂了,到处都充斥着新奇和时髦的事物。

一部手机,光功能和型号就有数十种。化妆品也是五花八门,有洗的、抹的,还有敷的。一块牛肉就有中国式、法国式及墨西哥式各种吃法。

每个人都忙着向外看,却不曾静静地倾听着自己的心是怎么跳动的。

梭罗有一句名言感人至深:“简单点,简单点!”

他发现:当他生活上的需要简化到最低的程度时,生活反而更显充实。因为他已经毋需为了满足那些不必要的欲望而使心神分散了。

生活愈简单,生命愈丰富。梭罗还说:“奢侈与舒适的生活,妨碍了人类的进步。最明智的是,外表虽然穷困,内心生活却再富有不过。”

的确,由于崇尚简单,使我们能从物欲的泥沼中挣脱出来,不被世俗的名利所牵累,领会到宽广明净的心灵境界和朴质无私的开阔胸怀。

孔子极为推崇简朴生活,他曾称赞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他也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少一点就是多一点。试着想想简单是多么迷人:一束插在牛奶瓶里的漂亮水仙;穿透于玻璃的闪耀阳光;一杯茉莉花茶的芳香与甘醇。

多少人都本末倒置。当我们想把生活包装得更耀眼丰富时,常忘了生活本质的主体是“人”。回归本心、朴质简单的生活才能品味人生。失去了“人”的原汁,又能品得出什么味儿来?

凡事应该力求简洁,直截了当,切中要害。简洁既是一种机敏,也是一种智慧。宝石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重量。日常呼吸的空气,一旦经过压缩,就有了炸弹一样的力量,再坚固的岩石也抵挡不住。涓涓细流一般的娓娓劝说,我们可能过耳就忘、不留痕迹,但换成一声狮子吼,却有摧枯拉朽、涤荡一切的力量。

“要简洁,”希拉斯·菲尔德对来访者说,“时间宝贵,准时、诚实、简洁,应该是我们一生的座右铭。不要写长信,谁都不会有时间看的。如果想说什么,就简单明了地说出来。再重要的事务,一页纸足可以说清楚。很多年前,就在我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的时候,有一次我突然需要给英国发一封重要的信函。我知道首相和女王会读到我的信,我用了几页纸把我想说的话写完,然后不停地修改,让句子尽可能简短,一共改了20遍,最后我只用一页纸就把问题都写清楚了。然后我寄了出去,不久就收到了答复。当然,这是个很让人满意的答复。不过,你们想过吗,如果我的信写上五六页,事情还会那么顺利吗?不,不会。简洁是一份厚礼啊。”

英国诗人骚塞说过:“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话语能够有影响的话,就应当尽可能地简洁。语言也像阳光一样,越是深缩集中,越容易把别的东西引燃。”

可见,简洁是一种备受人们推崇的习惯。简洁,等同于“效率”!

化危机为良机

困难,特别吸引坚强的人。因为他只有在拥抱困难时,才会真正认识自己。你自己努力过吗?对于你所遭遇的困难,你愿意努力去尝试,而且不止一次地尝试吗?只试一次是不够的,你需要多次尝试,那样你会发现自己心中蕴藏着巨大能力。记住:机会往往和困境连在一起。

南宋绍兴十年七月的一天,杭州城最繁华的街市失火,火势迅猛蔓延,数以万计的房屋商铺置于汪洋火海之中,顷刻之间化为废墟。有一位裴姓富商苦心经营了大半生的几间当铺和珠宝店,也恰在那条闹市中。火势越来越猛,他大半辈子的心血眼看毁于一旦,但是他并没有让伙计和奴仆冲进火海,舍命抢救珠宝财物,而是不慌不忙地指挥他们迅速撤离,一副听天由命的神态,令众人大惑不解。

然后他不动声色地派人从长江沿岸平价购回大量木材、毛竹、砖瓦、石灰等建筑用材。当这些材料像小山一样堆起来的时候,他又归于沉寂,整天品茶饮酒,逍遥自在,好像失火压根儿与他毫不相干。

大火烧了数十日之后被扑灭了,但是曾经车水马龙的杭州,大半个城已经是墙倒房塌、一片狼藉。不几日,朝廷颁旨:重建杭州城,凡经销建筑用材者一律免税。于是杭州城内一时大兴土木,建筑用材供不应求,价格陡涨。裴姓商人趁机抛售建材,获利巨大,其数额远远大于被火灾焚毁的财产。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任何危机都蕴藏着新的机会,能否有效地利用危机,让危机激发出有利的一面,是成功的一大关键。

机遇藏在逆境中

人生的机遇有两种,一种是顺境,一种是逆境。在顺境中顺流而上,抓牢机遇,或许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但面对逆境,许多人却纷纷败在阵下,在逆流中舟沉人亡。

事实上,任何逆境里边都孕育着机遇,而且这种机遇的潜能和力量都是十分巨大的,那些善于抓住机遇的老手,十分乐于在逆境中生存,因为他们知道,逆境将把他们推向又一个更高的起点。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就是因为逆境而改写了自己的一生。1892年,罗曼.罗兰与巴黎上流社会的小姐克洛蒂尔特·勃来亚结婚,由于社会地位不同,思想基础不一样,到1901年初,两人终于离异,结束了同床异梦的痛苦生活。

告别了上流社会之后,在经历了一段刻苦铭心的痛苦经历后,罗曼。罗兰终于沉下心来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文艺创作。他一个人住在简陋的公寓里,埋头写作,历经三年,发表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卷,又过了九年,终于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试想:如果没有这段痛苦破碎的婚姻,罗曼’罗兰怎能有日后辉煌的成就呢?

为什么逆境也能够产生机遇呢?因为顺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环境本身是无情的,但也是公正的,它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环境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对于环境却有主观能动性。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去改变环境,到一定时候,逆境也可能转化为顺境,也就是说人在逆境的情况下,也可能获得成功的机遇。

事实上,在机遇出现的全过程中,顺境和逆境往往是交错出现的。今天碰到的顺境,明天有可能就成逆境,所以,要想抓住机遇,必须能够在顺境中扬帆鼓浪,能够在逆境中避短就长。

人在逆境,生不逢时,意志坚强者发愤努力,不时改变着环境,机遇将不断出现;意志薄弱者却只能抱怨环境,无为而终。逆和顺是矛盾的两个方面,逆境可以使机遇天折,也可以使机遇出现;顺境理应为机遇出现提供良好条件,但搞得不好,同样也可以使机遇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