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且食材丰富,又有悠久的饮食文化,自然培养出众多吃货。吃货的层级愈高,离哲学家就越近。君不见,从古至今,有许多讲究的吃货,因为见多识广,吃多喝广,肚里有货,最后成了哲学家,被人类永远怀念和敬仰。每当人们参观他的故居,路过他的坟墓,无不指指点点:这个人真不错,身为一流吃货,居然还有这么多闪光的思想。你看,思想被排在吃货之后,充分证明一个真理:“吃的伟大,死的光荣”。
整个中华思想史,简直就是一部吃货史,纵观各位先贤圣人,不管是执政治之牛耳者,又或者是占文化之高地者,无一不爱吃、会吃、能吃。正是由这美食里所引发的思考,促成了先贤圣人的伟大。
你看,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鱼馁而肉败不食”,孟子说“食色,性也”……相信各位大哲说出这一番底气十足的话时,当是吃了顿大餐之后。茶足饭饱之后,志得意满之余,抚着小肚子,捋着小胡子,灵感不期而至,及时爆发,便有佳句滚滚而出,凡此之时出口的句子,思想无不格外高深,观点无不特别生动。试想想,若是食不果腹,揭不开锅,妻儿老小哭叫喊饿,愁眉苦脸之下,还不得不外出借粮讨饭,哪里会有心情思考人生,哪里会有金句脱口而出。一切伟大的句子和思想,无不建立在酒足饭饱之后。从这个道理讲,高富帅中更易出哲学家,穷矮挫里更易出凤凰男。
吃货者,非饭量之谓也,亦非胃大之故也。说到底,就是比一般普罗大众更“讲究”,吃得精细,吃得执著,吃得乐不思蜀,吃得忘乎所以。因为讲究太多,便成了超级吃货。以我看,大清才子袁枚,当是天下第一等吃货。一部小书《随园食谱》,堪称吃货们的饮食圣经、人生指南。若想从一个普通吃货,上升为超级吃货,《随园食谱》更是必备书目。
本书开篇,袁枚就强调,“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意思是说,饮食之事,先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方能拿到吃货入门证书,连常识都不懂,又怎敢说自己能吃会吃。跑龙套的都要读《演员的自我修养》,吃货们自然要看《随园食谱》。不只要会吃,还得说明白为什么这样吃。理论联系实际,多吃多看多想,是成为超级吃货的不二法门。
袁枚认为,食物各有天性,只有掌握这些天性,到烹饪时,方能做到游刃有余,比如“猪宜皮薄,不可腥臊;鸡宜偏嫩,不可老稚;鲫鱼以扁身白肚为佳,乌背者,必倔强于盘中”,有这些常识垫底,再去菜市场挑选食材,自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找到最合适的食材。食材挑错,第一步就错了,后面若想更正,几不可能。因此,熟悉食材之特点,从挑选食材开始就要严加注意,才可能有后面的美味。
买来的食材需要处理,亦有方法和诀窍,“燕窝去毛,海参去泥,鱼翅去沙,鹿筋去臊。肉有筋瓣,剔之则酥;鸭有肾臊,削之则净;鱼胆破,而全盘皆苦”,唯有遵循这些方法和诀窍,才能将食材处理得当,为烹饪出饭菜打下基础。做鱼时,一定要小心谨慎,防弄破鱼胆,否则就毁了整道菜。处理食材,亦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方法,须熟记于心。
切菜时也得注意。一个优秀的厨子,首先要做好个人卫生,脸洗净,手洗净,砧板和抹布也得洗净,否则常使菜中带有砧板和抹布之味道。为防止串味,切过葱的刀,就不能再切笋,等等。
想要开火做饭,又须知调剂之理。“调剂之法,相物而施。有酒、水兼用者,有专用酒不用水者,有专用水不用酒者;有盐、酱并用者,有专用清酱不用盐者,有用盐不用酱者;有物太腻,要用油先炙者;有气太腥,要用醋先喷者;有取鲜必用冰糖者;有以干燥为贵者,使其味入于内,煎炒之物是也;有以场多为贵者,使其味溢于外,清浮之物是也。”用什么东西调剂食材味道,取决于食材本身的特质。调味不当,菜品大打折扣,白白浪费大好食材。因此,若想成为超一流烹饪高手,自然要下功夫钻研调味之法。
烹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则是火候,若是煎炒,须用武火猛攻,若是煨煮,则需要文火慢炖,也有的需先用武火再用文火。用错了火,则食材性情大变,难吃至极。该嫩的煮老了,该老的没有熟,叫人倒胃。
菜炒好了,便要装盘,装盘也得讲究。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装得赏心悦目,也是美的艺术。有的菜适合用碗装,必须用碗,比如汤汁之类,有的适合用盘装,则须用盘,如各式炒菜;有的适合用大盘,有的适合用小盘,全看食物多少。器物用得讲究,饭菜便格外生动,吃得也带劲。一道好菜,味道好只地了一半,装盘佳更能让菜品加分。
装好了盘,只待上桌,上桌则讲究有先有后。较咸的菜先上,较淡的菜后上,味浓的菜先上,味浅的菜后上,若客人吃得疲了,中间来道辣味菜,使其胃口大振;若客人酒喝多了,胃已疲劳,来杯酸梅汤定让他惬意无比。上菜如同唱歌,亦有抑扬顿挫,总是一个调子,难免叫人生厌。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决定吃货的级别。天底下最优秀的吃货们,从挑选食材那一刻开始,到吃完饭那一刻结束,整个过程无一不认真体会。吃过一桌好饭,心满意足之时,思绪自会放松,灵感不请自来,这时侯,不妨多考虑一下人生、世界,说不定哲学泉涌,令你猝不及防,这时,你便离哲学家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