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女帝末路:我非男宠
27526900000136

第136章 狂吉顼严语罪女帝(3)

“这个容易,我这就进宫去。”张昌宗说完便飞奔而出。

没过多久,吉顼便接到了女皇召见他的旨意。

见吉顼走进大殿,武明空问道:“吉卿求见朕,究竟有何事?”

吉顼能有何事呢?无非是为他将来的时来运转做些准备。他想劝说女皇削弱武氏的权力。此举有两个好处:一来,他劝说女皇削弱武氏的权力就等于是明确的向世人宣告——“我是拥李一派”;二来,唯有削弱了武氏的权力,将来在李武两家的博弈中,李氏才能稳操胜券。那么,万一他在女皇在世的时候不能重返神都,便还有望以拥李派的身份被新君李显召回。

此刻,吉顼跪拜流涕道:“臣今远离朝廷,恐怕再无相见之日,因此希望临行前再跟陛下讲几句话。”

武明空见他如此动情,也不免忧伤不舍。她急忙给他赐座,让他慢慢道来。

吉顼道:“将水与土合成一块泥,此泥有争执吗?”

“没有。”武明空道。

吉顼又道:“分此泥一半为佛,一半为天尊,有争执吗?”

佛,全称“佛陀”佛教认为佛陀是具有无上智慧和圆满悟者,称为获得解脱烦恼障及所知障者(梵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天尊,是道教对所奉天神中最高贵者的尊称,如元始天尊、玉皇天尊。武周时期,佛教与道教争执不断,冲突频繁。因此,武明空道:“有争执。”

吉顼顿首曰:“宗室(李氏)、外戚(武氏)各守本分,则天下安定。今太子已立而外戚犹为王(诸武都已封王),这是陛下赶着他们来日相争而不得安定呀!”

武明空闻听此言,摇头叹息道:“朕亦知之,但事已如此,朕也无可奈何啊。”

听了这话,吉顼不由得一怔。去年(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四月女皇命李武两家于明堂盟誓永不相负的时候,吉顼曾以为,立李氏为太子,封武氏为王是女皇的刻意安排。她想让李武两家今后成为一个牢固的集团,甚至形成一个“李、武政权”那时候,吉顼心下怀疑,女皇是不是老糊涂了,居然会有这么天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可是现在,听了女皇这样的回答,吉顼突然意识到,女皇不是天真,不是老糊涂,而是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她不是不知道将来李、武两家必定会有的冲突,她只是不想承认罢了。“李、武政权”不过是女皇为求心理安慰自己给自己构筑的一种幻觉而已,就如同她封自己为转轮王、弥勒佛一样。幻觉早晚有破灭的时候,清醒之后则是一种痛苦。吉顼想,女皇现在需要的不是被人戳破幻梦,而是继续的自我麻醉。于是,他没再说什么,只是匍匐在地上,向女皇做最后的礼拜。这一刻,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竟然真的是最后一次……

吉顼回到家中,见张易之与张昌宗二人正坐在客堂中静候他,等着为他送别,心中自是万分的感激。他走上前去,说道:“当此落难之时,五郎六郎仍对吉某不离不弃,足见兄弟之情深。他日,吉某若能卷土重来,定不负今日之情。”

那张昌宗知道吉顼就要走了,心中虽有万语千言,但却不知该从何说起,因此只是握着吉顼的手,呜呜的哭泣。而那张易之前来却是有目的的。那张易之虽然也有些心机,但若论智谋韬略,却远不及吉顼。因此,长久以来,张易之都把吉顼当做是自己的智囊。可是,现在,这个智囊就要走了,张易之的内心感到万分的不安。他叹息道:“现如今,李氏为太子,武氏为王,我和六弟夹在中间,实在不知该何去何从。每每一想到将来,我就觉得胆战心惊。以往,每遇不能决之事,我还能找吉兄商量;可从今往后,吉兄不在了,我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为了报答他兄弟二人的送别之情,吉顼为其剖解道:“五郎还记得腊八节那天皇上讲的那段训师子骢的旧事吗?”

张易之点了点头。

吉顼道:“皇上虽已老迈,但手中还握着铁鞭、铁挝和匕首,随时可以置任何人于死地。所以,当此之时,你兄弟二人既不要拥李,也不要拥武,只唯皇上马首是瞻就好。我吉某人就是你们的前车之鉴。我一心想要去拥李,结果却得罪了皇上。”

张易之道:“可是,若只一味的唯皇上马首是瞻,我怕,将来,李显一旦继位,我和昌宗将不得善终。”

吉顼道:“正所谓,世事难料。谁也不知道,李武两家将来纷争的结果会怎样。所以,当下最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在唯皇上马首是瞻的基础上,首鼠两端。六郎曾密劝皇上召回李显并立其为太子,此事知者不多,你们应该想办法使李显知晓。唯有如此,等他继位后才不会加害于你二人。”又道:“不过,与武家那边,你们也不要一概断绝。武三思是个反复小人,不足以依傍,你们只要表面上应付一下就好。倒是那建安王武攸宜(武则天的侄子,武则天的伯父武士让的孙子,太平公主丈夫武攸暨的隔房兄弟),镇守西京,手握重兵,你们兄弟应该尽力的去拉拢他。还有,有一个人你们千万不要忽略,那就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多智善谋,又兼了李氏公主与武氏媳妇的双重身份,你们一定要与她相处好,将来她若肯为你二人说一句话,说不定你们就平安无事了。”

张易之点头道:“这个容易。太平公主是六郎的举荐人,与我二人的关系一直很好。”

那张昌宗只顾着悲伤,哪里将吉顼的这番忠告真正的领会了。他见吉顼把目光转向自己,便急忙抹去泪痕说道:“小弟谨记了。”

注解[1]:谕德是中国古代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初置太子左右谕德各一人,职务相当于常侍,可随事讽谏,属左右春坊。明朝延置。清朝乾隆时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