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那些年,那些事(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短故事)
27597400000010

第10章 逃课,黑白电视机,玩瓶盖

逃课

我相信从小到大,乃至大学应该有一堂课也没有旷过的学生,逃课本身就带有几分叛逆性,具体的理由也是因人而异,我的逃课初中是因为厌学,高中是有几分叛逆,大学更多是在逃避。

说道厌学就是对不喜欢的科目,看都不喜欢看,而这些科目还能影响到排名。小学考试无外乎数学、语文,其他科目不在主要的考试范围之内,自己的成绩虽然不是名列前茅,但是也都能打上个90多分!中学到好,几门功课齐上阵,小学考试只知道的前十名,从来没有告诉过哪个学生能倒数。可是到中学好几百的学生,如同麻将牌一样的打乱,然后到其他的陌生教室考试。不出几天那长长的成绩名单发了下来,自己排名在尽百名之间徘徊,英语竟然还不及格,这让一直心高气傲的我,彻底的来一次透心凉。

从此,英语成绩一落千丈,面对英语的晚自习不是睡觉,就是找个借口,故意的撕开裤脚,或者感冒了,肚子疼。请假之后又不能回家,只能是一个人在西操场看着天空,偶尔也会看到其他班级的逃课学生,各种在聊天中将不喜欢的老师,厌烦的科目贬的一无是处。聊着聊天,天就这样慢慢黑下去,琢磨着时间也快到放学的时间,然后在校门口等着邻居家的姑娘,两个人貌似初恋般的一路结伴,畅谈到家。

比起父辈们的逃课,我们更富有个性化。父辈们是不幸的生活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那个时代也充斥学习无用论,就业压力没现在那么大。现在你的成绩赶不上去,家境还不高,就能判断未来的生活的幸福指数。耳边天天听着父母长辈们,嘴里念叨的别家孩子的成功样本,那内心的苦闷更是无处宣泄。

高中以后面对堂课上的煎熬都以习以为常了,大脑也懂得一些思考,也不再如初中那样,每到课间十分钟非得到操场上疯闹一把。几本武侠小说,几本《读者》杂志,顺便还有一本的韩寒《三重门》,都可以在学习之余,不用非得出教室去打发那课间十分钟了。

能上高中也怀揣着父母的期望,自己也曾发愤图强,最后还是功败垂成,然后每次责怪自己的不努力。英语依旧赶不上去,偏科是越来越严重。刚刚上高二对理科已经充满的满腔敌意,这个时候的逃课,带着一种对厌恶科目的对抗,对那些不敢兴趣还得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痛恨,什么课堂点名,什么随堂作业,统统的不管他。那些科目,你上与不上,就是看不懂,学也学不明白,不如不上了。用一种耍酷的方式,刻意的去特立独行,非得待科任老师看到我,然后潇洒的离开。

逃课能逃出不喜欢的课堂,却逃不出这个现实社会。反正社会就是这样残酷,现实这样骨感,你不妥协课堂,你怎么也得妥协社会。那个时候逃课为了看世界杯的战况,还有一次为了看初中生的校园之声演唱比赛。年龄大了一点,对规则的挑战也就多了一点。

杨过逃出全真教的课堂,还有古墓派给他打开一片天空。我只能在逃课中更加放纵自己,面对不敢兴趣的科目,学的不好,即便是上了难以给成绩锦上添花,还不如去图书馆去看几本感兴趣的书呢?硬着头皮去学,学到一心的苦闷;不学,又让未来的生存无处安放。

“学习”亦有出入之境,何时才能让学生不为“学习”所累呢?

2012-03-04

黑白电视机

80后早期出生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是黑白电视吧!那个时候彩电还没有全普及,一般人家还买不起彩电,至少还能赶上的一个尾巴。记忆里,在中学以后我家里才拥有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如果不是黑白电视到下岗的寿命,不知道这个黑白电视机需要看多少年。如今电脑的普及,我已经告别看电视机许多年了,想看什么新闻,想看什么电视机,直接到网上去找。

在物质连同娱乐一起匮乏的年代,一台黑白电视,就是好比参加了化妆舞会。记忆听过父母讲过太多,他们小时候看黑白电视的故事,譬如《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在父母小时候一个镇子有黑白电视机的没几家,谁家若是有了黑白电视是那极其风光的事儿,从屋内到窗户外都挤满了人,如果去晚了,根本就插不进去,别说过看什么节目了。如果进去了,还不想出来,知道人家睡觉了,才恨恨的回到自己的家里。记得父亲工作以后,那个时候流行《上海滩》《霍元甲》,为了看电视机,父亲的不同同时,甚至连夜班的都不想上了。

由于文化的普及不同,我从来没有费解过这个小盒子里为什么会出现小人,因为我知道这个是一种机器,里面有一种我不知道的技术。但是邻居家的老奶奶就常常问,那么多人是怎么进去的,任你如何解释都说不明白里面的道理,只能无奈的告诉她别问那么多了,有节目你老就看吧!

黑白电视机年头看的久了,虽然声音清晰,但是画面总是弹出些雪花,甚至还会双影。父亲把后面的天线拔出来,然后从左到右,直到屏幕画面又恢复平静,再选择在天线放到一个恰到的位置上的固定。如果换成母亲,就会拼命的对电视机拍拍打打,有的时候也会图像就又清晰了。

已经记不住什么时候,小镇里的无线变成了有线,节目也慢慢的多了起来。再也不用把天线放的高高,琢磨如何才能让节目接受的更清晰了。但是这个时候黑白电视也普及全镇,彩电又成了家里的下一步的奋斗目标。

光阴荏苒,通过小小的黑白窗口,我了解许多知识,体验了电视剧里的苦辣酸甜,还有童年的幸福记得。记得《聊斋》电视搬上荧幕,那前奏的音乐,伴着暗夜里的一束灯笼,吓了我许多年不能忘怀,甚至现在想到那个镜头心头还有一丝颤栗。

2012-03-05

玩瓶盖

一笔怀旧的故事,不愿意就此撒手,过去总有那么多的故事还浮现在眼前。小时候喜欢收集瓶盖,有自己买过的汽水,还有路上,操场上捡来的瓶盖。

这些瓶盖五颜六色,几个玩伴一人拿着几个瓶盖,把掌心平起向上,瓶盖置于中间,另一只手做弹状,弹其他玩伴在地上瓶盖。只要你能让你瓶盖击中对方,不论是趴着,还是蹲着,站着,你就赢了那个瓶盖。还有另一个玩法是需要在地上画几个格子,格子一两米的有一条水平线。几个玩伴在水平线外,把瓶盖弹到格子里,一个一个的来,当按照次序你个瓶盖都弹到了各自内,等于自己有放枪的资质。你才可以把瓶盖置于掌心之上,瞄准对方在地上的瓶盖,用力弹过去。

这些玩法怎么也是上了学前班以后,没有上学的时候,最多和几个邻居玩伴选择一处平整的地面,把瓶盖摞起来,看谁摞的高。瓶盖这个东西不是积木,想垒它个七八个以上还不到,那真是太难了。

到了三四年级后,这些瓶盖用砖头砸成一个个的原型的铁片。至于砸的平整不平整,要看自己的水平如何了。这些被砸过的瓶盖,揣在兜里,放学的时候走路也咣啷咣啷的响,看见不远处垃圾箱,唰!一个瓶盖如周润发在《赌神》里飞扑克一样的飞了过去,如果进入垃圾箱里,开口一笑,真准。也有可气的时候,就是看到路边的杨树挂上的口袋,唰!唰!唰!几个瓶盖飞了过去,竟然了十多个也打不中,真有一种受挫感。以至于每次放学,路过这里都要飞十多个瓶盖,但是依旧是打不中,直到有一天那杨树的口袋没有了,我的气愤总算是平和下去了。

到了中学以后,玩瓶盖就显的太小儿科,不过走路的时候看到路上突然冒出一个瓶盖,被阳光折射的光灿灿的。我走过去,一脚踢的远远的,看着空中划过一道弧形,真是漂亮。然后周围的同学跟着我一样,一个一个有条不紊的踢着那个瓶盖,相互走了几百米,直到有人不注意把那瓶盖踢到水沟里面。

那样也不怕,没有瓶盖还有小石子,接着可以踢,最后环顾四野,看不到一个同学,说明距离家越来越近了。谁叫我的家,在最上面的小区呢?

20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