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书
中学时代的“大书”不是那些系列丛书,而是一些课堂之外的小说故事。有武侠,还有鬼故事,还有侦探的。看大书也是受环境的感染,从老三届开始就有对武侠的热爱,不过那个时候可能是《三侠五义》,《蜀山剑侠传》。试想一个同窗大部分男孩子都是以读“大书”为时尚,你没有一本实在是丢脸。
“读大书”也是初中男孩子们平时的对话暗号,你总会被别的同学问道,有什么新“大书”?那个时候对我来说,“读大书”是一种奢侈,一来家里没有给我富余的零钱,只能看巴巴等着同学看完了自己才能迅速的看一遍;二来家里的藏书也有不少,更多都是原苏联的文学,或者是《青春之歌》,赵树理的一些小说。言情,侦探小说根本没有,记忆里涉及鬼故事的就是残本的《聊斋志异》,还借给亲属再也没有还回来。涉及武侠小说仅有一本类似《故事会》的老杂志,里面选有《神雕侠侣》前四章。初中的时候每隔几个月,都要重读一遍,因为只有这本书是属于自己的。
那个时候武侠小说完整一套多则七八本,少则三四本,经常为了看武侠书加班加点,他白天看,我就半夜看。躺着床边借着一根蜡烛,伴着两个苹果,在父母都睡觉后,用纸壳子挡着门上的玻璃,防止有光射到走廊被父母看机。那个时候书都有200多页,几乎争取一天到两天内看完,但很多读的半拉卡机的。
在武侠小说暂时看不到的时候,家里的《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也可以拿来消遣一阵子。不私下看点什么“大书”,已经不能说明你是班里的男孩子了。上学时候除了特别老实的学生,都是或多或少的因为看“大书”被老师谴责?没收的“大书”不知道有多少本。记得在课上我偷看《三国演义》被老师发现,原以为被严厉的批评。不想老师说这是四大名著你应该看,但应该是下课时间看。如今想想内心都有一丝窃喜,我记得在初三毕业的时候老师把没收别人的“大书”都送给我了,充实了我放假的寂寞岁月。
再想想那个时候看小说,几乎都是看别的同学租来的,少数几个能看个完整本,大多看的几乎都是残本,不过我也很高兴。有一次放学,我问同学,段誉怎么还抢慕容复的王语嫣呢?慕容复武功很厉害。同学义正言辞到,段誉才是主角啊!最厉害是扫地神僧啊。想来我看的残本《天龙八部》才是八本的其中一本,里面萧峰的段落很少,描写慕容复的比较多,给我一种错觉。闭塞的小镇,没有多少个电视台,录像机也不普及,看着地摊上卖的梁家仁的老年郭靖小画片,我常常是莫名其妙。
武侠小说要比武侠电视剧接触的早,可是武侠小说看的参差不齐,记忆里看过武侠小说能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残本。拿这个资本和人家讨论武侠往往是缺少底气,于是武侠电视剧也成为填补残本武侠故事的缺憾,但电视剧改编的又多,拿这个当原著和人家讨论里面的人和事儿,常常很有出入。等到大学的时候才重新的看了看金庸,古龙的武侠。
那时候我们小镇过得很闭塞,如果不是看录像机,电视上根本看不到所谓的《小李飞刀》,后来电视上最早看的是大陆版本的《多情剑客》。那时候阅读小说,全凭快意,不加思索,想到都是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现在如果看起来,总能让我思考一些东西,个人很钟情于《欢乐英雄》,我喜欢这里的人物,郭大路,王动,燕七他们都是那么洒脱潇洒,这样的文字也骗了无涯过客,到底是童话小说。
我喜欢梁羽生文字里透漏出的儒雅,又肯定金庸小说的博大,但是骨子就毫无缘由的喜欢古龙的文字,大概是读起来不累,有一种林清玄的散文化风格,又让人有一种席慕容的抒情诗的感受。
总的来说我读武侠小说的时候多,只要能有“大书”做消遣,武侠,言情,侦探读读都无所谓了,亦从不拒绝。
2012-02-03
卡拉OK
我挺怀念那个广场式的卡拉OK,也就是那种露天式的。现在的卡拉OK已经成为夜店的一种,酒吧式的、或者是歌厅式的,在一种充满幽暗的空间内,那真叫灯红酒绿。那大大小小的灯光交织闪烁,对性的欲望是一种诱惑,那种场景和气氛确实有一种消魂。
不过我不喜欢这样的味道,更承受不了那价额昂贵的果盘,与其说这里去精神消费,不如说欲望派遣。我怀念那种露天式的卡拉OK,类似于广场舞的前身,它更充满生活味。
那时候我也就五六年级,每到放学时,就看会看到广场的某个角落,或者是公园脚下的长廊内,几个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搬来一个彩电,一个碟机,弄对音箱,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弄个音节调配器。然后引来一些时尚青年,或男或女绕着彩电,在那个不算狭窄的空间内唱着属于他们年代的歌。我就记得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一连唱了几首周华健的歌曲,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唱的太好了。当然我记不得他的模样,他也恐怕不会记得路过我这个在他身后的小学生。
这样露天式的卡拉OK一般从傍晚五六点唱的晚上八九点,一首歌曲一元钱,因为那个时候供人娱乐方式并不多。我想如果有露天的电影,恐怕来看的人会更多,我时常在放学路过的时候,总会听几首歌曲。说来也奇怪,每个人对他自己所喜欢是嗜好,往往是无意识的,就好像听歌一样,怎么一开始我就会在那里做片刻的停留。那时的我,不懂流行,不懂摇滚,甚至不知道什么民族音乐。
这样露天的卡拉OK时代也没有维持多久,也就五六年的光景,到不是出现类似城管的公务员。而是随着影碟机的普及,随之酒吧、歌厅也就兴起了,这样粗放式的娱乐也就没有多少人喜欢了。
可能是记忆力这样露天式的卡拉OK对自己的影响,反而对一些歌厅、酒吧不感兴趣。有的时候同学聚会,同事聚餐也会在酒足饭饱之后,选择歌厅去卡拉OK一把。我最初也是这样和歌厅结缘了的但不是为了歌之舞之,大多为了共同的缅怀流逝的学龄时代。歌厅里我会独坐一角,在眼花缭乱的喧哗之下,寻求一份悠闲。这个时候唱歌似乎只能用醉去形容了,我看着他们唱的没有力气,我看着他们唱到声嘶力竭,我会选择在浮躁骚动的嘈杂声中努力的寻找一点清静。
也不能说歌厅里人们就没有以往的单纯,而是环境是梦幻的,那是一种派遣人内里的那种不安分的欲望,我会在里面不自然在脑海中呈现做圌爱的画面,不管是暗恋过的女生,还是现场那个我钟意的异性。由此我想起什么叫“摩登”二字,就好像我在一个派对中独坐,也会被不相识的异性邀约,双双相拥起却不相知,然后留下一串电话号码。
大学毕业后,偶尔在城市的公交中,也会看到露天的卡拉OK。就好像吉林市江北的某个立交桥下,我就选择在附近的站点停下,就好像看到了我曾经的记忆。记得那个时候查找一些歌曲需要在几页泛黄的纸张上翻阅,现在回想不仅那纸张是泛黄的,连那个时候在脑海里的投影也是泛黄的。
我怀念那个露天式的卡拉OK,那是充满生活化的,对着周围的人,纯粹炫耀的是一种技术,看看我唱的还不错吧!而歌厅里的卡拉OK,是宣泄欲望和隐藏暴力的,我就亲眼目睹过一次。两伙人为了在某个美女面前表现自己的实力,去大打出手。
现在来看,不论是我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是离去的背影,我只不过一个勿勿的过客。
2014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