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那些年,那些事(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短故事)
27597400000012

第12章 动画片,听摇滚

动画片

前一阵子父亲常和姑姑们在网上视频,谈的话也海阔天空,从****年代到四个现代化,从张三李四到人情冷暖。我一共有四个姑姑,有的时候他们会在一起视频聊天,网络的确是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较之电话多了几份视觉感。但是这几天有个姑姑总不在线,电话打了过去,原来是侄女要抢着电脑看动画片。

想起我的小时候,看动画片真不如侄女这样自由。那个时候不是爷爷占着看新闻,就是父母要看电视剧。其实想想那个时候也没有几个台,似乎一共也就三个台,动画片也和新闻、电视剧也没有什么冲突,但就是没有自己看动画片的份儿。

由此小时候看动画片数目有限,能看全的就是比较短的比如《黑猫警长》、《金刚葫芦娃》、《人参娃娃》,如果长的几乎没有一个看全的,比如《变形金刚》、《天空战记》。父母对电视的霸占,理由无非就是要学习。看不到这些动画片,也只能寄情于一些动画粘贴片上了,有的粘贴片上面的动画人物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不过催生了我对美术的兴趣。

在爷爷奶奶相续过世后,自己和父母就不在一个屋子居住了。那个时候总算有了属于独立的房间,两个黑白电视,自己终于可以占一个了。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中学晚自习到晚上八点,回家吃点饭也只有睡觉了。等我上初二的时候,初一减负,初一可以六点放学,初二却照常上到八点,想想这个上天对也我太不公平了。

上中学有一阵子,镇子里收到凤凰台。凤凰台的动画片可比国内的好看多了,比如《圣斗士》,小学的时候只能在卡片上看到,至于动画片根本也没有地方去看。凤凰卫视中文台不同的是,每一天播放动画片都可以在不停的时段重播,比如晚上十点以后,或者早上五点多。这样在吃早饭的时候,总能看上那么一两眼,比起国内的卫士,六点多错过了就看不到了。后来镇里不知道怎么就不让播了,有人说里面有一些色情的三级电影。

小时候总听着父母的劝导,说要学习,动画片长大了可以随便的看。那个时候就一直期待长大,我什么时候能长大呢?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是长大了,可是那动画片却看不进不去了。由此我很佩服那些充满童心的八零后,都三十多了,还可以守着电脑去看《海贼王》、《蜡笔小新》。大学的时候陪着女友看动画片,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儿,好在恋爱胜过痛苦,由此才能忍受。而我现在能看的只有动漫大片,类似《花木兰》、《功夫熊猫》之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80后,似乎在家庭里也有自己的发言权了。看到晚辈们看的动画片,总觉他们看的动画片不如我们小时候看的。看到曾经的老动画片,都赞不绝口;新的动画片,往往都一顿数落。这里固然有艺术创作上的道理,更多还是让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童年接受的事物才是最好的,因为美好才能接受。童年里那些不美好的,会在回忆中不自然过滤掉的。从动画片的发展来看,中国确实不如日本,而我们在60年代也确实辉煌过,譬如赖氏兄弟的那部《大闹天空》。因为这个电影,影响了日本动漫的发展。

回过头来仔细想想,现在的动画片真的一点都不好吗?恐怕上了岁数的我们,已经没有了一颗童心,想起的还是那《小红帽》、《白雪公主》、《忍者神龟》,还有我中学时代贴在墙壁上的“美少女战士”们!我们不愿意否定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东西,现在的动画片好不好看,这个得看当下的孩子们。

其实能让孩子们快乐的动画片,都算是成功的。

2014年5月23日

听摇滚

摇滚乐还是当年老雒推荐我听的,那个时候我还在大学,在他的寝室看到磁带几乎都是摇滚风的。不过他的推荐,我就觉得指南针乐队歌曲还不错,其他的那些声嘶力竭的嗓音,真没有听进去。那个时候虽然自己对诗歌情有独钟,没事去图书馆借来几本《诗刊》像模像样的阅读起来,还试着抄写几首我认为不错的诗儿。私下自己也写过不少现代诗,按理说对歌词的韵律应该有所体会,现在来看那个时候不过是附庸风雅,其实真的不懂诗,更读不懂摇滚乐。

摇滚音乐在大陆流行的时候,我听的是四大天王,对这些披头散发的人有说不出的讨厌。但是我喜欢崔健,因为他是短发法。那个时候我在初中,知道唐朝,不知道张炬;知道黑豹,不知道窦唯;知道鲍家街什么43号,不知道汪峰。有那个一个阶段周围比较大的高中生,不少人喜欢听摇滚,我感觉被一片片噪音包围,尤其放学路过一些理发店,真是声振屋瓦,震耳欲聋。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脑,理发师算是小镇里比较能代表时尚前沿的一些人,留着长发,偶尔还会拨弄吉他,嘴里振振有词,但我却不知道他在唱什么?

那个时候,我就想这些人正经的头型不留,顺耳的音乐不唱,叽叽呀呀的真是毫无美感。

我记得刚离开大学走向社会,和一个学吉他的小老弟租一个公寓。每天他除了偷吃我方便面,就是抱怨摇滚没人听,是中国人的素质太差。我就真没有感觉摇滚什么好听的,旋律不美,再说听音乐都是个人的喜好,闹得我们聊天一道摇滚乐就弄的很不愉快。到是可以看出来他是真喜欢摇滚乐,他说在这个小地方学不了什么好的吉他技术,应该去北京看看许巍弹的,还有专业乐队的吉他手。他还幻想,自己如果还能成立一个摇滚乐队就好了。那个时候不太了解他为什么如此痴迷,那个时候对摇滚乐的理解有太多隔膜。

随着年龄的增加,体会到生活里的琐碎,还有那些习惯不习惯的令人讨厌的人情世故。偶尔听到汪峰的《光明》,在个别字眼上,确实写出我的对这个社会的感受。仔细想想,这真是如指南针乐队的唱那个歌曲,在这个世界里《无法逃脱》。摇滚乐曲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宣泄感,好像自己喜欢到大山里,站在比较高处的地方,大声的呼喊。相对比摇滚乐,流行音乐大多数有某种沉沦感,那些口水歌词,唱不出内心对时代的感受。不过摇滚乐虽然能宣泄出一些不满,但是改不了这个现实。摇滚乐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用一种音乐符号组成的一首首诗,它是带有愤怒和忧伤的情绪。也难怪老雒写的诗歌,读着就有感觉,那是在字里行间宣泄自己的情感,而不是辞藻的堆砌。

后来和一些也听摇滚乐的朋友接触,了解到听摇滚先从西方去听,他告诉我摇滚乐有多少个类别。自己对于文字上的美感,能领略的更直接,但对音乐符号自己没有太多的精神领会。我听摇滚一般先看歌词,根据这个歌词的韵脚,在体验这个音符是否合适,能不能爆发内心的情绪。所以那些外文的歌曲,因为歌词听不懂,听着也有许多隔膜。

摇滚乐在曲调上也不同于流行音乐,有的高亢情绪,借着歌词来抒发自己对这个社会和自我的看法。它有着某种批判性,有着某种特立独行,不是迎合大众的,是写给自己的歌曲。最近我总在听汪峰的《存在》,在大多数人在被金钱包裹的功利社会里,越来越没有理想的支点,这个社会寻找不到自己存在感。在我高兴的时候,愤怒的时候,郁闷的时候,听这个歌曲都有不同的感觉。不过日子还是一样过,就让我们一起摇摆吧!

其实摇滚乐在我看,主要是体现精神内核,而不是外面的行头,非要去留着长发,只要歌词和音符有质的渗透力就足以。

2014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