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 影响一生的60年代
我很明白,要是我这一生中没有遇见那几个人,我最终很可能要在牢里蹲上一辈子。
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真是让人感到兴味盎然的一段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管是在时尚还是在文化层面,原本呆板而狭隘的现象在60年代开始有了转变。成功的故事处处可闻,到处青春洋溢。当时美国给我的感觉是年轻而富有朝气。
——乔布斯1995年4月接受媒体的专访
背景分析
从小乔布斯就不是一个好学生,他生性独立、淘气、喜欢吹牛,经常和老师唱反调,因此常被老师赶出教室。在乔布斯小学四年级时,老师有一次问班上同学,“你最不了解的问题是什么?”只见乔布斯举手说道:“我搞不懂为什么我们家一下子就变得穷了!”
到了四年级,乔布斯遇到了一位老师希尔太太,希尔太太了解到乔布斯虽然桀骜不驯,但是可塑性极高,于是她就和乔布斯达成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协议。她给乔布斯5美元以及一些糖果,条件是乔布斯必须解答出她所出的数学习题。这个策略效果明显,乔布斯被激起了学习心,他从此对这名老师产生了敬意。乔布斯说:“希尔太太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这是乔布斯青春期的开始,这一年对乔布斯独特人格的塑造可以说是至关重要。
行动指南
每个人都会遇到影响其一生的“贵人”,抓住它,就会带来一生的受益。
2月2日 电视的阴谋
当你年轻时,你看着电视,会心想这里头一定有阴谋,这些电视网在共谋着把我们变笨。
我们看电视的时候,人的大脑基本停止工作,只有在打开电脑的时候,大脑才开始运转。
——乔布斯青年时期的叛逆想法
背景分析
乔布斯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都在加州度过,而加州正是两种文化震荡的中心:科技与迷幻摇滚。他喜爱鲍勃·迪伦与电脑,却一直厌恶电视。在乔布斯看来,电视始终是“最腐败的科技”,而他自己则偏好能刺激他产生互动与思考的科技,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向全世界提供符合这个标准的产品中。
这种独特的叛逆想法让乔布斯很小就把精力放在电脑上,他对电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叛逆也能产生动力,这令人难以想象。
行动指南
与众不同的人拥有可以使自己脱颖而出的东西,拥有能够使别人觉得他特别、有创造性的东西。青少年时期的乔布斯就已经具有脱颖而出、与众不同的潜质。
2月3日 直接给惠普创始人打电话
我拿起电话拨给惠普公司创始人威廉·休利特(William Hewlett),他的名字在帕洛阿尔托市的电话簿上可以查到。他亲自接了电话,而且语气和蔼亲切,在电话里跟我谈了20分钟。
他与我素昧平生,但他最后同意给我一些零件,而且还安排了一份在惠普公司生产线上装配频率计数器的暑期打工工作。这太意外了,虽然我可能无法胜任,但没关系,我乐坏了。
——乔布斯回忆他在中学时代的重要事迹
背景分析
虽然乔布斯家当时搬到了帕洛阿尔托市,但他继续参加惠普公司的“发现者俱乐部”,并且开始了一项设计频率计数器的计划,这个装置用以检查电路中的固定电子频率。有一天,乔布斯发现需要用更多的零件才行,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翻开电话簿,找到惠普公司创始人。
惠普公司创始人的这次热情接待肯定大大鼓舞了乔布斯,在他以后的创业岁月里,乔布斯经常会直接找上门去会见某位大佬,而不通过提前预约的方式,比如他有一次见比尔·盖茨就是以这样的方式。
这也算是他与众不同的管理方式的开端。
行动指南
有时候,打破常规往往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思维受困的时候,不妨“反过来走走”,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2月4日 世界上令我最感兴趣的是电脑
我还记得第一天在惠普公司的生产线上打工的情景,我对一位叫做克瑞斯的领班说,暑假能在惠普公司打工实在是让我欣喜万分,还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令我最感兴趣的东西,就是电脑。
后来我问他最喜欢什么东西时,他瞪了我一眼说:“性爱。”
在那个夏天我真的学到了不少。
——乔布斯回忆他到惠普公司的生产线上打工时的情况
背景分析
中学时代的乔布斯还不善交际。他曾经跳了一级,比同级的其他学生小一岁。这种情况完全可以想象:一个不爱说话、畏缩、对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肯定无法与其他同学建立深厚的感情。
对那些不善交际的人而言,电脑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它需要人们独自用脑力辛勤研究,而且必须得连续好几个小时。当一般小孩都在玩耍时,乔布斯却待在车库里探寻电脑的奥秘,这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行动指南
只有爱好、兴趣和激情,才是日后爆发的力量之源。
2月5日 “摸鱼”高手
我对中学时的乔布斯记忆犹新。有一件事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那是一个有浓雾的日子,我们是高中新生,班上所有的男生都在绕着运动场跑步。突然间,在我前面的乔布斯回头看了看,因为雾太大看不清体育老师,他就席地坐下休息。我想这个办法不错,也跟着他坐在地上。我们俩就这样坐着休息,看着别的同学擦身而过,等到大家绕了一圈跑回来时,我们再站起来插入队伍中。
我们大多按部就班地埋头苦干,但乔布斯就是有办法“摸鱼”,而又能让人觉得他全力以赴、贯彻始终。这令我印象深刻,尽管他那时还只是个高中新生。换成我,我是没这个胆。
他从不放弃任何自我主张,不论他的观点是如何不受欢迎。在很多问题上,他都有相当突破传统的观点。他从不曾改变自己的想法。很精明、有智慧,但就是不妥协、不合群。
——乔布斯的中学同窗布鲁斯·柯切欧的描述
背景分析
1968年,乔布斯进入霍姆斯特德中学,他班上的同学家庭背景类似,都来自于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家庭,绝对找不到一张黑人或西班牙裔的面孔。1963年时,个人主义、不合群、不同政见者常被看做是怪物,而到了乔布斯高中毕业时,怪物反倒成了时尚。
乔布斯的高中生活就在这种个人主义的、不墨守成规的风气中度过。当时,正值美国社会由20世纪60年代的大我主义步入70年代的个人主义。事实上,乔布斯迅速把握了这一社会潮流——个人主义化和对权威的质疑——但又不是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
正如《i狂人乔布斯》一书里的评价,乔布斯有反传统、反权威的倾向,但并不是个具有破坏性的极端分子,而是一位喜欢抬杠、嘲讽权威的人,乔布斯甚至把禅道、厚脸皮与做生意的技巧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反传统文化的生意人。他也像任何一位美国人一样,喜欢过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比如,1976年时他已年满21岁,但仍住在父母家里。如果他真是一位叛逆的青年,那么,他应该早就搬出去住了。
行动指南
要做一个突破传统的人,不仅需要天性、智慧、勇气,也需要时代赋予的运气。
2月8日 一名高中生的哲学思考
我们经常在早上一闲逛就是几小时,我们俩都对形而上的问题感兴趣:我们是谁?生命代表了什么?人生有什么含义?我们沿着弧形的跑道行走,天南地北无所不谈,但永远没有结论。
我是最佳听众,我们总是在谈哲学或时事新闻,也常常谈论宗教、越战、音乐、女孩等。有一天,可能是他兴致很高,或心有所悟,在几个小时的散步中,他一路不停地在我耳边诉说。
回想当时的情景,我可以确定乔布斯从不提及隐私。我们避开这类问题,直到十多年后,我才发现他是养子,他没说,而我则一直认为他是其养父母亲生的。
——乔布斯的中学好友费尔南德斯的回忆
背景分析
高中时的乔布斯一定已经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他的妹妹贝蒂皮肤较黑,看起来很有墨西哥人的味道,另外,兄妹间外表的差异也很大。像乔布斯这样聪明的小孩,心中肯定已经有了疑问。这种莫名的不安感,刺激他追求生命的真谛。
乔布斯比班上的其他同学更具冒险精神,在高三整整一年时间里,他常在外面四处游荡。这一年,他发现了文学,比如莎士比亚,以及一大堆古典文学名著,之后他回到学校参加了高三的文学创作班。
乔布斯的这种基于不安而产生的哲学思考,在他以后的岁月里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行动指南
人生轨迹其实早已深埋在你的日常生活之中,想想你的高中时代,一些没来由的空想、思考可能已经决定了你未来要走的路,所以,准备时间需趁早。
2月9日 一次违法的“反传统”
警察问:“这是什么东西?”
沃兹尼亚克反应很快,解释说:“一个音乐合成器。”
警察问:“那个红色的按钮是干什么用的?”
乔布斯赶忙解释说:“噢,那是校对音量的!”
沃兹尼亚克跟着说:“这是一个电脑控制的音乐合成器。”
满脸狐疑的警察又问:“嗯,那电脑在哪里?”
乔布斯回答说:“它卡在里面。”
“太可惜了,但我想有一个名叫穆格的家伙,可以帮你们拿出来。”
乔布斯说:“对,对!就是他送设计图给我们的。”
——乔布斯1972年设计盗打长途电话的“蓝盒子”时受到警察盘查
背景分析
1972年,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phen Gary Wozniak)设计出一个盗打长途电话的“蓝盒子”,跟市面上的其他产品相比,沃兹尼亚克设计的“蓝盒子”有一个优点,它不需要开关,当有人拨打长途电话时,装置就会自动被激活。“我们简直入迷了,”乔布斯说,“真是难以想象,仅仅是制作了这么一个简单的小盒子就能把电话打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