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看见未来
2811900000021

第21章 时间轮,地球人口解码 (2)

而随着计划生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问题”又出现新的挑战:中国白发族今后将以每年800万人的速度增长。2009年,教育部公布了《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依照公布的数据,中国中国小学学校至少自1993年以来一直连续减少,15年间中国小学学校已由69.67万所锐减到去年的30.09万所,锐减了56.8%。与此同时,中国小学生在校人数也连续递减13年,已由1995年的13 195.15万人逐年减少到2009年的10 331.51万人。

2009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在一次专访中提出,“421”(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的家庭大量出现,使赡养老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空巢老人”在各大城市平均比例已达30%以上,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需要关注的是,“421”的家庭模式在即将步入60岁以上的“50后”一代人身上将体现得更加明显。农村的问题更为严峻。步入老龄化的人劳动力自然会受影响,由于农村不少劳动力都在往城市聚集,农村的老年人由谁来照顾,这个问题社会似乎都缺乏准备。

2010年,中国广东出现大规模的“洋黑工”现象。大批来自东南亚和非洲相对落后国家的境外黑工,渐渐潜入珠三角,在深圳、佛山、东莞、云浮、肇庆等地遍地开花,并大有向整个珠三角扩展之势。在本次的广东黑工潮中,黑工的来源国,除临近中国的越南外,还有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以及非洲诸国。本次的“洋黑工”浪潮,与从广东的“民工荒”几乎同步,折射了中国目前隐含的巨大的人口危机。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到现在将近40年时间。而现在中国外出打工的民工,也主要集中在20至40岁这个年龄段。从建国后一直到70年代,中国一直是鼓励生育,中国改革开放前期30年的迅猛发展,某种意义正是获益于这种人口红利。而青少年人口的大规模下降,已经在全社会领域表现得日益明显。

4. 人口战争,超级风暴

德国人口统计组织预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人口加在一起为6 800万。现在由于难民、申请避难者和其他移民的迁入,全德国的人口达到8 200万。但再过50年,尽管各种移民迁入,德国的人口将减少到7 000万,如果不出现大规模移民的话。

世界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过程中。看一下人口统计情况就会知道世界发生惊人变化的程度。例如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澳大利亚只有800万人口。而到2050年,即在约一个世纪之后,在这个国家里生活的居民将达到2 600万。

到2050年,南非的人口也将大幅度增长,从1 300万增加到4 700万。这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尤其在道德方面增强了。

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在爆炸性地增长,尤其是印度。殖民时代结束后,印度次大陆的人口是3.57亿。但再过50年,印度的人口将超过15亿,甚至超过中国。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在14亿左右。

这是人类在今后几十年里将面临的问题。正在非洲和亚洲贫困地区蔓延的大规模流行病对人口增长几乎没有影响。当然会有数千万人或许甚至数亿人死于艾滋病和其他传染病。

但人口学所称的“生殖率”在这些地区非常高,以致这些流行病在人口金字塔上只留下一个“凹陷”。

2009年,英国政府首席科学家及伦敦帝国学院教授约翰·贝丁顿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预测,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导致食品、水和能源短缺,进而引发大规模移民、公共骚乱和国际冲突。如果未来数年内没有充分准备的话,到2030年,世界将面临“超级风暴”,出现大的动荡。

贝丁顿提到,人口的持续增长将会在未来20年里引发对食品、水和能源的大量需求,与此同时,各国政府还必须应对气候变化。所有这一切都将同时到来。据贝丁顿教授预测,2030年后,全球人口将增加到大约83亿。仅此一点,就意味着全球资源需求将在未来变得更大。贝丁顿提到,资源短缺压力将急剧增加,气候变化将使问题恶化。目前,全球的粮食储存量太小,只有年消费量的14%,一旦发生干旱或者洪灾,粮食就会严重短缺。现在全世界的粮食储备是50年来最低的,到2030年,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会增加50%,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增加50%,淡水的需求会增加30%。以英国为例,全球粮食短缺将会让进口更昂贵,而由于气温会越来越高,有些地方将会不适合种植作物。大部分气候专家认为,英格兰东南部将最容易发生淡水短缺的问题,尤其在夏天。在中国,由于出现淡水短缺现象,政府计划建立59个新水库收集冰山融化的雪水。

2010年,联合国人口普查工作组编写的《全球人口展望》报告预测,2009年3月的全球最新人口统计数字为68.5亿。到2011年末,全球人口可能突破70亿大关。205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介于80亿到105亿之间,很可能是90亿。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研究主任亨利·勒里东认为,这些数字总体上是可靠的。他指出:“联合国以往的人口预测是由果溯因推理出来的,非常合情合理,上世纪60年代的最大误差范围为7%,因而那时的人口不确定性更大。”据预测,2050年人口增长率接近零,人口数量将稳定在90亿左右,远远低于按上世纪60年代人口年增长率计算出来的数字。如果1965年超过2%的年人口增长率保持至今并持续到2050年,地球将拥有约180亿人口!

在20世纪的‘人口爆炸’到底发生了什么。公元初期,世界人口大约只在2至3亿之间。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全人类总数可能还不足5亿,到18世纪中叶,也只稍过7亿。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是1830年,在近百年后,即1925年,达到2个10亿。第3个10亿花了37年……在1900年到2000年人口的数量几乎是原来的四倍,从16亿增加到60亿。但是人们在20世纪的世界人口爆炸中经历的情形是什么呢? 不是因为人们突然之间开始像兔子一样饲养了,而是因为他们不再容易死亡了。

1987年7月11日晨8时30分,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妇产科医院洁白的布衾上,一位金发碧眼的婴儿呱呱坠地——这是世界第50亿个居民出生。这一天被命名为世界人口日!

此时此刻,人口学家从科学的角度警告人类:人满为患的时代为期不远了。

在此之后,世界人口从50亿增长到60亿,只花了12年时间,这比之前任何一个10亿倍数人口增长的速度都要快。

1900年到20世纪末,人类的平均寿命翻了一番从最初的30岁增加到超过60岁。在过去的50多年里,全世界的死亡率下降也是非常明显的。从1950年到2005年根据联合国人口署 (UNPD)的估计,全球人均平均寿命增加了近19年,或者2/5,从47岁到65岁以上。人均寿命的大幅度增加的最重要原因可能是全球范围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在1950年早期,根据UNPD的估计,世界上每出生1 000个孩子中就有156个不到一年就死亡。但是到了21世纪初,这个比例只有5.7%。

2009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报告显示,因生育率下降,中国人口将很快达到14亿的峰值。比预测水平要少,而且峰值将在不久后出现。中国每名妇女生育孩子的均值已从1990年的2.2个下降至当前的不到1.6个,而中国总人口年增长率已经放慢到0.5%。相比之下,印度每名妇女平均生育孩子达2.7个,总人口年增长率为1.4%。

当前人口排名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国家依次是: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和日本。

报告显示,在全世界的新生婴儿中,男孩数量要高于女孩;但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女人数量开始超过男人。

【本章专家】

赫胥黎 英国作家

阿姆斯特朗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

赫尼格 美国作家

卡努姆·迈克科勒 苏格兰人类生物伦理委员会主任

约瑟芬·昆塔瓦莱 英国生殖伦理评论家

斯蒂芬·明尔 英国国王学院干细胞生物实验室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