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看见未来
2811900000030

第30章 未来世界地图“碳化”

石油用完的第一天,在很短时间内,人类财富将快速蒸发……在一度富裕的设有街头咖啡座的城市将会成为救济站……

1. 石油用完的第一天

现代文明即将终结,这不是宗教预言、也不是阴谋者的恫嚇,而是世界知名的地质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经过研究后所得出来的一致结论。所有参与研究的专业人士,连他们都对即将到来的石油危机感到深深的恐惧。

2010年3月,国际能源署(IEA)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预言,廉价能源时代已经结束,在未来,石油的供应量不大可能赶上需求。随着世界上多数主要油田已过产油高峰期,未来5年全球可能面临灾难性的石油枯竭能源供应危机,并影响经济复苏。在这一对石油枯竭全球能源前景迄今最严厉的警告中,比罗尔指出,世界范围的石油枯竭速度已经超过了之前的预期,石油峰值出现时间至少提前10年到来。根据国际能源机构对全球800多家油田的调查显示,许多大型油田已经过了产能最为旺盛的黄金时期,石油枯竭产量下降速度是人们两年前预计的近两倍。

2006年7月美国普利策奖得主保罗·萨洛帕克在芝加哥论坛报的一篇文章中预言:“石油顶峰的后果将是无法想像的。永久性的燃料短缺将把世界经济推入漫长的大萧条。成百上千万的人将失业。农田里的拖拉机将由于没有燃料而无用武之地,造成大饥荒。没有了汽车的人们将用脚走到沃尔玛,不是去买便宜的,从半个地球外运来的‘中国制造’商品,而是从被遗弃的建筑里找点玻璃、铜丝什么的换钱。”

1953年,美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金·哈伯特预言,美国石油出产将于1969年左右达到顶峰,之后就会一直下降。1970年,他所预见的情况真的发生了,一直到今天,石油专家把这种情形叫“哈伯特顶点”或“石油顶峰”。其他的产油国家,如法国在1988年、英国在1999年等等,也陆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虽然油价自2001年以来翻了一番,石油公司用于探勘的总预算只增加了一点点;虽然美国的炼油厂都在满载生产,但是自从1976年以来,美国没有建造一座新的炼油厂;世界上的每一条油轮行程都排得满满的,但是新油轮建造的速度还不及旧油轮报废的速度。

没有哪个石油公司会建更多的工厂来炼越来越少的石油。石油公司不光在缩减产量,最近几年还在疯狂的互相兼并。每当一个行业开始萎缩、衰落的时候,行业里的大公司就会乘机收购资产比自己弱小的竞争对手 ,以期成为“最后一个站着的人”。

勘探公司已经把地球翻了个遍。全球每年新发现的石油总量在1962年达到顶峰,之后就一直下降,到最近几年,几乎没有什么新的大油田被发现。

近些年,世界各国的专家都在预测全球全球石油产量的顶点,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肯尼斯认为2005年12月是全球石油产量的顶点。沙特阿拉伯石油专家、石油业巨子侯赛尼认为2006年是全球石油产量的顶点。

石油与天然气顶峰协会(ASPO)预测2010年是全球石油产量的顶点。

沙特石油巨子侯赛尼指出,世界一万两千亿桶的石油储量中,有三千亿属于虚估,即属于可能存在,但开采成本过大或者现有技术无法开采的资源。比如在北极、在深海、在油页岩中。问题是,要把这种非传统石油提炼成燃油,成本非常高,对环境的破坏也非常大。这些资源要被利用,一个前提就是油价进一步大幅度地上涨。“国际能源观察组织”2007年的报告预测,世界石油储量在现有需求的水平上也只够用三四十年。随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崛起,会使需求不断高速攀升。所以,世界离“断油”的日子要近得多。

目前世界石油的实际储备量也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影响。而以往的一些针对石油储量居世界前四位的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和科威特)的调查让人怀疑,已知的统计数字到底有多少可信度。一名记者去年发现,科威特的实际石油储量其实只有官方报告的一半。

无论如何,科学家的共识一直认为:石油顶峰或者已经来临,也可能在未来10年至15年到来。国际能源分析家马修·西蒙斯在《沙特石油的黄昏》一书中提到。沙特90%的石油产量是来自七个大型油田,这些油田全部都正在老化,但它们仍然继续生产沙特90%的石油量……这些油田能够十年如一日地维持如此高的产量,全靠工程师们向地下注入大量的水,以保持地下油田的高压。当注水方法再也行不通的时候,石油产量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突然下降。通过他的审慎研究,西蒙斯已经有力地证明了——因为沙特的大型油田已出现问题,全球的能源局势将突如其来的崩溃。

针对油源枯竭,石油公司做了些什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2005年做了一篇评估报告:现在勘探公司每找到一桶油,在过程中就要花掉6桶油。2004年10月,纽约时报一篇题为“石油公司勘探得不偿失”的报道中提到:去年世界上最大的10家石油公司在油田勘探上一共花费了80亿美元,但是,结果新发现的石油储量总值还不到40亿美元。前年和大前年的结果也如此的相似。

世界经济要有石油才能维持正常运行,世界经济要有足够的石油,才能正常运行而不至于崩溃。

美国作家保罗·罗伯茨在《石油的终结》一书中,将上述让人忧心忡忡的问题几乎一网打尽。他更加忧虑地表示,“尽管世界的现状仍可以苟延残喘,尽管每一年能源的消耗都在丝毫不减地继续着,但是,当前能源体系的终结不仅变得更加不可避免,更有可能要以一种极其痛苦的方式发生。”石油和经济的关系,就像水和人体的关系。人体的70%是水,一个100公斤的人,身体里有70公斤的水。由于水在人体中的功能是如此的重要,不用等这个人失去70公斤的水,哪怕他只是失去7公斤,就足以脱水而死。全球经济也是这样,用不着等到人们用完所有的石油,哪怕是需求超出供给10%到15%,整个经济系统就会崩溃。

美国经济学者柯林·坎贝尔博士对于石油的未来有另一种解释:如果我是一家石油公司的老板,我永远也不会把事实告诉公众。这不是游戏规则。所有的银行在把钱借出去的时候,都有一个假设:经济会增长。银行很乐意把钱借给别人,因为他们相信明天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回报足以抵消放款的风险。可是,当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石油—— 开始变得不足时,这种增长就变得不可持续,银行就面临巨大的危险。股票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们把钱投进去,以期获得回报。可是当公司无法再发展时,它的市值就会瞬间蒸发。整个过程将会类似1929年的大萧条:当市场终于发现经济无法再增长时,它就崩溃了。

2. 化石时代文明倒退

从本质上说,石油无非就是过去的动植物的死尸。只不过它们深埋地层中,历经亿万年之久的复杂地质变化,早已经变成一片黑水。今天流动着的石油液体中,已经难以找到这种影子。如果没有人类的眷顾,这些经过演化的动植物遗体除了极少数被上帝拿出来“晾晒”,从地下自然冒头以外;绝大部分将会暗无天日,永久地长眠于数千米的幽深地层,同时也可能悄无声息,消逝于更深邃的时间隧道中。但是,或许是机缘巧合,或许是冥冥中注定。人们发现了地缝中自然冒出的石油可以变成能源。

石油对人们的影响有多大呢?事实人类生活几乎是每一方面都和石油紧密相连。如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塑料就是用石油做的,包括电脑、家用电器的制造等等都离不开石油。据美国化学协会的数据表明:生产一个32M的DRAM内存条,需要消耗3.5磅(1.6公斤)的石油和70.5磅(32公斤)的水。而制造一辆汽车大概须要20桶石油。如果算上零件等,最终消耗的能源大概相当于汽车重量的两倍。以农业为例,杀虫剂和农药制造离不开石油;化肥是用氨水,而氨水是从天然气生产出来的;所有的农用机械,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等,都需要使用石油。

2010年,美国《科学》杂志刊登替代性能源专题,众多的科学家纷纷撰文,化石燃料时代的终结可能已近在眼前,但未来如何却仍然很难说。虽然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者有很多种,如太阳能、生物燃料等,但如何提高这些替代能源的比例仍然是个挑战。专家们也探讨了替代性能源的进展,内容涉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能。

化石燃料大量使用部分因为它们具有一些其他能源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例如,石油的能量密度很高,容易运输和储存,并且使用方便、效率高。

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远远低于石油、煤炭、天然气这样的化石能源,氢能源只是科幻电影中最常出现的超级替代能源,但是在现实中广泛制造并使用氢能源还只是一种构想。剩下的选择就是乙醇。目前世界上已经掌握的从植物提取乙醇的技术来自玉米,美国前总统布什2007年曾提出玉米转换乙醇的科技计划,导致全球粮食价格疯涨一倍。可耕种土地始终是有限的,亩产量也是有限的,通过玉米转化乙醇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从自己的饭碗里拨出一些“喂”给汽车。除了以上所有问题之外,玉米乙醇最大的弱点在于能量含量低——将玉米转化成乙醇的过程比将纤维素转化成乙醇的过程要简单,因为玉米含糖量很高,可以直接开始从糖到酒精的步骤,省却了将分子转换成糖的步骤,但是玉米乙醇产生的能量仅仅比所有种植和制造过程中使用的能量多30%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折腾半天还不够费劲的。另外大面积地种植玉米需要使用大量化肥,这会对水源造成污染,还有其他粮食作物涨价带来的影响也需要计算进成本中。

3. 一半已去:石油、天然气和热空气

2007年,奥地利石油问题分析师罗纳德·施托费勒就曾指出,全球石油开采极限期已经到来,在未来3到5年时间里,国际油价完全有可能飙升至每桶200美元。施托费勒认为,人类至今还没有找到能够真正替代化石燃料的其他能源,而且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找到。

利用风力和太阳能驱动汽车,在冰岛或者瑞典这样人口有限、面积狭小的小国或许可以实现,在美国大规模使用几乎不可能实现。同时,新型能源所需要的设备,如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燃料电池、生物柴油厂、核电站等等,都需要用到高度复杂的科技和金属冶炼技术。而这些设备所需要的金属、矿石在地球上的储量也极其有限。有迹象显示,许多相关的矿产资源也濒临枯竭。铜的价格在过去五年里涨了3倍,铝的价格翻了番。2007年,铀矿石的价格一度达到140美元一磅,而1年前,它的价格只是48美元一磅。铂金属是能够促使汽车、卡车和巴士所排放的尾气污染物下降到一个可接受水平的催化剂。

科学家估测,如果今天正在使用的5亿辆交通工具全部重新配备燃料电池,这就意味着全世界的所有铂金属在15年内就可以用光。一旦人们用完了所有的铂,由于铂金属不能合成,地球将不再会有获得铂的办法。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了很多其他稀有金属上。被用作制造阻火材料的锑金属15年就将被用光,银在10年内就会被耗尽,锌可能在2037年被用光,而铟和铪这两种重要的计算机芯片原料金属在2017年就可能被用完,用来制造荧光灯的磷光体的金属铽在2012年前就会被用光。科学家指出,地球上稀有矿产消耗过快的原因,与人类研发能源新技术时不考虑成本有关。估计称世界上的铟储量最多可以维持人类10年的使用。这种稀缺性已经反映到了它的价格中,2003年1月每千克的这种金属大约还只可以卖到60美元,然而到了2006年8月它的价格却狂飙到了每千克1 000美元以上的高位。

石油供应下降的后果将是无法想像的,永久性的燃料短缺将把世界经济推入漫长的大萧条。2008年,美国地质学家杰里米·莱格特,在《一半已去:石油、天然气、热空气和全球能源危机》一书中预言。“房市、股市大跌,在很短时间内,人类财富将快速蒸发。无数的公司将破产,无数的人将失业……在一度富裕的设有街头咖啡座的城市将会成为救济站、街上乞丐成群……”

2010年,美国经济学者强纳森·盖特豪斯在加拿大《麦克林》新闻周刊中提到,“从2010年开始,最晚不会超过2020年或2030年,全球石油供给将达到顶点,世界也将开始分崩离析……永久性的燃料短缺将把世界经济推入漫长的大萧条。当真相无法再被隐瞒时,物价将飞涨、经济崩溃,人类文明将像骨牌一样倒下……”这一切,没有人知道答案。

【本章专家】

戴爱国 美国全国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

约翰·布洛克 美国前农业部长

特利 英国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科学家

保罗·克鲁岑 荷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