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看见未来
2811900000031

第31章 水晶球穿越时限 (1)

全球将在20年内陷入“水资源破产”的困境。

本世纪结束前,一些地区干旱也许达到现代史上罕见程度。

粮食价格将因此暴涨,水也会变得比油更有投资价值……

1. 寻找有水的地方

2010年10月,美国全国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戴爱国在一份报告中预测,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得不到控制,全球大部分地区未来30年可能遭遇现代社会罕见的极端干旱。截至2030年,美国的干旱程度预计将显著加剧。本世纪结束前,一些地区干旱也许达到现代史上罕见程度。

拉丁美洲大片地区、地中海沿岸地区、亚洲西南大部、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东南亚也面临严重旱灾。报告显示,一些高纬度地区旱灾风险较弱,气候变化可能在一些地区导致相反结果,使气候更加湿润。包括北欧、俄罗斯、美国的阿拉斯加以及南半球等一些高纬度地区,旱灾风险可能减弱。

2009年,瑞士达沃斯年会的一份报告预测:全球将在20年内陷入“水资源破产”的困境。这除了将加剧水源争夺战,也会失去数量相等于印度和美国谷类收成总和的作物。粮食价格将因此暴涨,水也会变得比油更有投资价值。

为了提供水源给蓄水池以及农业灌溉,世界各地的约70个主要河流的水源目前已几乎完全耗尽。报告预测,到了2100年,位于喜马拉雅和西藏大数的冰川将会完全融解,但冰川融解所提供的水也只足够让20亿人使用。有鉴于以上各种因素,水源争夺战预计会在未来的20年内变得更为激烈。目前,许多地区的水源价格都一直保持在低于正常的水准,而水资源也经常被浪费或过度使用。在未来,若是继续运用像过去一样的方式来管理水资源的话,全球经济将会陷入崩溃。由于能源生产过程中也需要用到大量的水,因此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水的消耗量也会跟着上升。目前在美国和欧盟,能源生产所占的水消耗总量分别为39%和31%,而食用水只占了3%。但美国的能源生产的需水量预计将增长高达165%,欧盟则将增加130%。这将对农业需水量造成极大压力。

无疑,海洋能提供无限水源,但由于含有盐分,要经过淡化才可饮用。按国际海水淡化组织最新数据,现时全球共有13 080所海水淡化工厂,每天可生产总共55.6万立方米饮用水,仅占全球可用水0.5%。淡化工程所需能源大、成本高,过往只有油价低和缺乏水源的国家使用。在西亚盛产石油的国度,往往土地“富得流油”,却打不出一口淡水井。水比油贵的现实,使海水淡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西亚的海岸线上。波斯湾沿岸地区,有的国家的淡化海水已经占到了本国淡水使用量的80%-90%。目前中国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经降至4-7元/立方米。

2010年10月,亚洲开发银行在一份“水资源危机”报告中指出,亚洲现正面临高度恶化的水资源危机,对粮食生产发生严重威胁,使区域内经济受到益加强大的压力。全世界水源危机专家莫德希巴洛指出:前10年的预测,到2025年世界1/3人口将面临缺水。但才到2010年,这门槛就已经达到了,目前已有20亿人口居住在缺水国家。照目前趋势,2/3的世界人口到2025年将为缺水所苦。

美国前农业部长约翰·布洛克在《水的战争》一书中指出:“世界上有214条国际河流和湖泊流域,其中155条是两个国家共有的,36条是3个国家共有的,23条河是数个或十几个国家共有的。”在国际法中,对国际河流水量分配及利用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各国之间大规模的冲突在所难免。在过去50年间,因水资源争夺就发生过20多起局部冲突。世界银行前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杰丁甚至曾经预言,“21世纪水争议将成为引发冲突的根源”。

富含石油的中东地区是全球最缺淡水资源的地区之一,中东多次战争冲突均与水资源的争夺有关;在流经10个国家的非洲第一大河尼罗河,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埃及等国多次为得到更多的水资源而引发冲突。

南亚是世界上水争议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印度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都有水资源争端。水纠纷一直成为印巴高层会晤的重要议题,已与克什米尔争端并驾齐驱,成为印巴关系的两大核心问题。巴基斯坦一直担心印度截住流往巴基斯坦的河水,掐住巴的生存命脉。近年来,印度政府一方面计划在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建设大约100座水坝,同时又担心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建水坝。

非洲是目前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在全球没有安全饮用水比例最高的25个国家中有19个是非洲国家。流经10国的尼罗河对流经国意义重大,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埃及等国为此突冲不断。

2007年末,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在一份文章中预测,到2050年,世界2/3的人口都将长期缺水。

缺水日渐成为国际问题而非地区问题。50年来,世界范围的用水量增长了两倍。那些把水资源从农田转向城市的国家将使粮食出口商承担更大的压力,从而加剧水和食品的跨国竞争。到2025年,“可持续使用”政策或许将把全世界的用水量减少20%。

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淡水的增加,而是淡水供急剧减少,从海洋问题跳到人类吃水问题。有一个令人惊悚的统计,该数据显示看似浩瀚无边的海洋,实际上仅有3%的水,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在这3%里面又有约70%来自于那南北两极千年不化的冰山里。冰山的加速融化,也意味着人类水源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受冲击最强烈的国家将是发展中国家。

2. 水晶球的秘密

2005年,英国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科学家特利在埃克塞特会议上预测,这是全球数以十万年甚至百万年从未见过的急剧转变,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灭绝,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如果不采取行动的话,全球变暖产生的酸化效应将导致全球珊瑚礁在70年内全部死亡。

2010年,美国科学家在《科学》周刊上撰文预测,到2050年,日益增加的CO2排放量会导致海洋中的所有珊瑚礁灭绝。这篇评论文章是由来自7个国家的17名海洋学家共同撰写的,其中包括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有科学家认为,历史上发生的大规模海洋生物灭绝事件造成地球碳循环在接下来的数百万年陷入大幅波动。结果,海洋生态系统丧失了调节能力,天气与气候变化随之而来。在过去五亿年间,地球上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而现在第六次就在眼前。

科学家发现,在每一个被研究的区域里,历史上的人类活动都导致了珊瑚礁不同程度的衰亡。这种衰亡毫无例外遵循着同样一种路线:首先是大型的草食和肉食动物被人类捕食,接着是较小的鱼类,最后是海草和珊瑚礁上活的珊瑚。

人们常把地球描述成一个水晶球,因为地球上陆地只占30%,而70%的面积都被海水覆盖。深不可测的海水下面是一个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也潜藏着种种不为人知的巨大危机,在海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珊瑚礁是外海鱼类的“孵卵站”和“托儿所”,被称为海洋中的“雨林”, 扮演着核心角色。此外,它还是新药的来源,整个海洋中总量约1/3的鱼类,都直接或间接依赖珊瑚礁生存;而生存在珊瑚礁里的浮游动物、藻类和海草更是不计其数。但是由于海水酸化、污染等原因,全世界半数的珊瑚礁处于消失的边缘。

3. 不为人知的一滴水

2005年1月,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发布了一份《千年生态评估》调查报告,报告预测,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60%已经毁灭或者处于崩溃之中,到2050年,随着另外26亿人口的增加,到2050年地球生态环境的退化将进一步恶化。目前海洋和森林对碳的吸收每年达到30亿到35亿吨,而每年排到空气中的碳达到了70亿吨。如果目前的趋势得以维持,这将使每年的碳排放量达到140亿吨——最终导致温室效应失控。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指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城市化的速度增加了10倍。更为可怕的是,几代人正把几百万年形成的化石燃料消耗殆尽。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和海洋的面貌,由于人类的巨大影响,地球地质史上一个新世已经开始。

地球45亿年的历史被分成几个重要的代、纪和世,全新世是在最后的冰河时代之后开始的。克鲁岑指出,早在19世纪晚期,科学家便将人类对地球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一个灵生代已经开始的可能性附之笔端。随着碳循环和全球气温出现大的波动,以及海洋酸性化的影响,位于食物链底层的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巨大的威胁。温室气体、其他化学物质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也已出现了戏剧性增长,这种增长对地球的生态平衡产生了巨大影响。

除了海洋酸化外,地球上的海洋正被人类渐渐的改变成一个超巨型的下水道,所有的工业及生活废水都随着江河排入了海洋,人类活动正在以灾难性的规模改变海洋动植物群。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在过去的50年里由于人类活动、污染和工业化捕鱼技术的推广,世界上90%的巨型海洋生物已经灭绝。目前,地球上人造的化学物质接近10万种,人类用这些人造的化学物质生产上百万种产品,众多不能回收的化学物质都通江河排入大海中。地球上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有1 000-1 500万吨。因人类活动而进入海洋的汞,每年可达万吨,已大大超过全世界每年生产约9千吨汞的记录,这是因为煤、石油等在燃烧过程中,会使其中含有的微量汞释放出来,逸散到大气中,最终沉入海洋。世界上镉的年产量约1.5万吨,据调查镉对海洋的污染量远大于汞。而其他包括铜、锌、钴、镐、铬等重金属,砷、硫、磷等非金属以及放射性化学物质等,也随江河流入了海洋。这些无休止的倾倒造成局部海域的生态环境恶化,海水富营养化,赤潮频频发生,生物迅速灭绝,成为海上“荒漠”。

自从上世纪初塑料时代降临以来,96%的塑料制品没有被回收利用,其中的5%已进入大海。科学家们也因此给海洋表层区域起了一个绰号——“塑料汤”。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出发,经夏威夷群岛,延伸至日本的900多公里的水域上,出现两个巨大的“绿色岛屿”,“这不是岛屿,而是垃圾山”,这里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垃圾场。两个巨大的垃圾集中地,横跨北太平洋,逐渐形成了一座“垃圾大陆”。面积约343万平方公里,超过欧洲的1/3,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太平洋垃圾大板块”,也被称为世界“世界上的第八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