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一)
2812800000010

第10章 .一条线索,海权与陆权的战争 (2)

对许多人来说,“马汉”这个名字代表了一个时代,即“海权时代”。他对海权的深刻理解,使《海权论》成为特立独行的军事经典。马汉认为,海权的历史就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角逐、战争的历史,在国家竞争中,制海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即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全世界。由此,谁控制世界核心咽喉航道和航线,谁就控制世界经济与能源运输之门;谁控制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就控制了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谁控制各国的经济与安全命脉,就能控制全世界。

马汉的理论在以后一次又一次的被战争验证。马汉在1890年代就指出:在世界舞台上,海上霸权英国依靠海军控制着欧亚力量的平衡。美国所以获得安全和强大的好时机,在于依附于英国,用主力舰队及在附近部署海军基地支援当时第一列强英国,借以控制了太平洋,取得战争控制权。同时马汉也认为需从古巴穿过巴拿马到夏威夷建立一系列的基地网。马汉还认为俄国占据了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倾向于向东方与西方两翼海洋方向扩张,因此海洋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日本等一定要联合起来从东西两翼对俄国进行围堵,控制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并防止俄国南下印度洋实行中间突破。

从历史上看,“海权”是通过与“陆权”的激烈交锋才确立其地位的。“海权”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发生在拿破仑时代。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当时世界上“陆权霸主”,因此英法之战即是海陆之战。其中最著名的为1805年10月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英国霍雷肖·纳尔逊将军指挥的二十七艘战舰在特拉法尔加角用一句“英国期望各人恪尽职守”的训令击败法国P.C.J.B.S.维尔纳夫将军指挥的由三十三艘战舰组成的西法联合舰队。

在古代,陆上霸权国家主要依托于农耕、游牧获得收益,它的霸权基本方式是占领土地,靠占领土地获得资源,一切军事力量投入要围绕着陆上作战进行,马路、驿道相当于国家的神经和血脉,国家扩张幅度受到士兵的行动方式及速度的限制,这种扩张的成本非常高,控制的效能则会随着距离的延伸以很快的速度衰减,蒙古帝国曾征服大半个欧亚大陆,但面积过于巨大,超越了当时国家控制所能触及的极限。

海上霸权与陆上霸权不同的是,依托于商业和贸易,其基础和获利方式是依靠物流经济,其军事力量投射点在于控制能源及物流通道,在克服大的地理阻碍方面海军较陆军强,海权通过只控制航道及关键点来控制海洋,使物流速度更快,这种海洋扩张成本远比陆上扩张成本更低,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帝国”才会出现。

在陆权的研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牛津大学地理系教授麦金德,麦金德著有“世界岛”一说。麦金德认为,虽然战争是人而不是自然界在行动,但事实上是整个自然界在行使着控制权。世界历史是海权与陆权不断对抗的历史,但陆权比海权重要,随着陆地交通的发展,陆权将会越来越占有优势。

? 世界地理构成与世界史进程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麦金德认为世界是由几个大岛构成的,其中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是汪洋大海中最大的“岛”即“世界岛”。由于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政治、经济的集中地域,也是人口众多、面积巨大的连贯性区域,也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价值观诞生地,因此它就是维系世界进程的地理枢纽地带。在欧亚大陆边缘,有相对孤立的一系列“岛”,比如美洲和澳洲,日本和不列颠群岛。

麦金德把欧亚大陆这一世界岛分成两部分,腹地和边缘。人类史基本是腹地征服边缘不断重复的历史。麦金德认为,边缘进入不了腹地,腹地却可以进到边缘中。腹地能征服边缘的原因是,腹地国家的河流都是内流河或者是注入北冰洋的河,善于航行的边缘海权国家只能望洋兴叹。

世界岛的中央,便是从伏尔加河到长江,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北极的心脏地带。在北极冰原地带与南方山脉与沙漠的守护之下,只有来自西欧的陆地能对这片腹地构成威胁。在古代,由于交通运输条件落后,作战半径小,这片心脏地带不可能被单一强权所控制。由于人力与供给困难,连续的军事扩张不会实现。但铁路出现后,大大降低一个单一强权控制中心地带的成本。麦金德认为世界大战即是对世界心脏地带的争夺。他的这一视角为德国提供了理论参照。两次世界大战,德国两次倾全国之力向俄国发动进攻,企图控制中心地带。在麦金德之前,欧洲著名战略家拿破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最终功败垂成。

麦金德认识到欧亚大陆中心区的枢纽地位,他提出为防止中心区重要的陆权大国形成独霸欧亚大陆进而称霸世界的局面,海洋国家必须联合欧亚大陆边缘的陆地国家,遏制陆权国家独霸欧亚大陆的企图。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失败还由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岛国英国的破坏,为了保证欧洲大陆的势力平衡,英国不愿意一个强大的欧洲出现。

对于国家来说,地缘势力是由国家综合实力来决定,对外影响逐渐扩大,则地缘势力扩张,反之亦然。当两个大国之间的势力冲突无法调和,双方都不让步,就会引起战争。1942年,地缘战略学家荷兰裔美国人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提出了著名的“边缘地带理论”,斯皮克曼擅长于“围堵理论”。斯皮克曼认为,国家与国家间的真正关系是许多个互相斗争的权力组织关系,即一个“平衡圈”,所有国家本质上是倾向于扩张的。因此国际政治是一种“磁力场”,磁极之间的磁力线此消彼长。由此,内陆国家要寻找出海口,岛国则寻求航道控制。

地理环境对国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斯皮克曼认为,按照地理位置,国家可分三种类型:内陆国家,岛国,及海陆俱备的国家。由于美国同时面靠两洋,具有世界最有优势的位置。陆地国家与其陆地邻国会有安全冲突。岛国则会受其他海权或邻近陆地强国挤压。在面对邻近大陆强权时,岛国会控制一些海岸边缘国家,形成大陆强权的地缘平衡。美国是海权强国,它决不能孤立,需要介入欧亚大陆才能维持其权力,不然美国就会失势,例如二战中,美国只有与强国苏联合作,才能维持世界均势。在二战中,美国与苏联的配合成功解决了欧洲德国和东方日本的挑战,这种配合模式是边缘地带国家的噩梦。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要避免德国或日本的军事力量完全被消灭,因为在欧洲,“从乌拉尔山脉到北海的俄国不会比从北海到乌拉尔山脉的德国更好”。而在亚洲也要避免完全消灭日本。因为以中国的地理条件,资源与人力,中国一定会成为大陆强权,而美国不得不与日本联手维持亚洲均势。斯皮克曼预言,欧亚大陆最大强权将会是俄国,中国则只会被限制为东亚强国。德国与法国要联合起来与俄国维持平衡,英国与美国则必须控制欧亚大陆的海上和空中关键点。中东与远东的边缘地带将会是二战后战略意义最高的地带,美国必须确保这些地带中不会出现强权。谁最终整合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边缘地带,就掌握了世界最有潜质的地区;谁掌握了世界最具潜质的地区,就能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主宰。

在地缘环境中,对中国不利的是,一旦陆权与海权强国结盟、联手攻击中国的中间地带,中国即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在清朝后期,中国事实上正是同时遭到世界最强的海权国家英国与世界最强的陆权国家俄国共同夹攻的态势,从而两面受敌,失去大片国土。

结盟意义在于平衡,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将阐述过一种观点,即“真正困扰盟国并使盟国走向分崩离析的真正原因是,各方因在面对同一目标而采取各自不同的方法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二战中德国的联盟阵营里多了个日本,忘记了去分化与肢解对方阵营,使得英国、法国和俄国又站在了一起,最后作为旁观者的美国也加入这个集团。世界上最强的两个海权国家美国和英国,联合了最强的陆权国家——苏联与中国对德国与日本形成了夹击。

依斯皮克曼“边缘地带理论”,美国一面将亚欧大陆以西的边缘地带欧洲控制在手中,另一方面围堵另一边的东边缘地带中国。这样做就是防止出现一个能和其对抗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