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一)
2812800000049

第49章 .海权战争,航母现身 (2)

在此基础上,美国与日本还积极研制攻击性航母,例如20艘美国的“埃塞克斯”级航母,排水量为27000吨,载机91架,装有对空对海搜索雷达。相比较,日本在同一时期制造的航母就显得脆弱。如日本的超级航母“信侬”号耗时6年于1944年11月改造而成,满载排水量高达71890吨,标准排水量62000吨,为二战时期最大的航母。航速为27节,18节时续航力高达10000海里。其飞行甲板长约256米,宽约40米,可载飞机近50架。整个改装过程中,加装的防护装甲就消耗钢材1.7万吨,其飞行甲板的装甲厚度为75mm,其上还有厚200mm的钢筋水泥层,可抵御500千克航空炸弹的攻击。“信侬”号在建成后的第19天,即遭遇伏击,被美国潜艇发射的4枚鱼雷命中右舷,次日沉没,成为海军史上最短命的航母。

二战后,美国设计了全球地缘政治的权力架构,并借联合国的决议,主导国际秩序。航母便成为美军兵力投射最主要的工具。“空权论”在历次战争后被证实,航空母舰最大优势是能投射大量的空中武力。

1961年,美国建成世界第一艘核动力攻击型航母,取名“企业”号。在这艘航母上装上一次燃料可以航行3年。14年后,美国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问世,装一次燃料,可以航行长达15年。

2009年初,美国最后一艘传统动力航母“小鹰”号退役,至此美国航母全速驶入“全核”时代。

喷气式飞机起落、斜角甲板的采用、弹射器的改进、垂直短距起降、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采用,美国航母的高科技在整个20世纪后半段不断展现,并用于实战。

美国“罗斯福”号参加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共击毁伊拉克军舰艇57艘、重创16艘,摧毁陆地目标几十个,舰载机每昼夜起飞150余架次。1993年3月12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视察“罗斯福”号时说:“当危机这个词在华盛顿出现的时候,每个人要说的第一句话是,航空母舰在什么地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大炮巨舰成为强国的代表,巡洋舰、战列舰成为主角;第二次世界大战,雄风一时的战列舰的地位已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二战中两大洋海战,事实上宣布了传统海军的灭亡。海上战争,变成了制空权决定的海上的空中战争。从长远看,由于未来战争具有隐蔽、突然、精确、毁灭特点。“被发现就等于被消灭”,是现代武器的研发箴言。

在二战当中,海上舰队对陆地的攻击占有很大的优势,原因是在当时技术条件下,飞机在夜间无所作为,不能有效的执行侦察攻击等任务,所以以航母为核心的作战舰队拥有机动和突袭的优势,航母编队可通过不断的机动,使陆地、岛屿上目标难以发现,然后通过夜暗接近到飞机攻击范围之内,在黎明时分发动突然袭击。日本联合舰队攻击珍珠港就是采用这种战术。但是在当今世界,这种战术已经过时了,超视距雷达可瞬间发现海平面以下目标,照相卫星、海洋监视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可搜索海上舰队的蛛丝马迹,各种战机也可夜暗、不良气候执行任务,再加上无人机、远程导弹,及具有攻击机动目标弹道导弹等远程打击兵器的发展,使航母的机动与夜晚优势不复存在。而由于航母上起飞距离、体积、调度等限制,在同等技术条件下,舰载机在载弹量、航程、出动架次等方面不如陆基战斗机,而陆地上的兵器承受打击能力也要优于航母等战舰。

因此,陆地对大洋深处的控制能力在增强,由于航空母舰本身没有武器装备,是靠舰载机进行远程攻击作战,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在1000至1500公里,一次空中加油作战半径可延长一倍。即是说,真正作战的时候,航母通常是在距岸一两千公里外的公海,决不会轻易进入波斯湾、北海、黄海类似的封闭性海域的。因为那样很容易被对方堵住进行饱和攻击,力量无法施展。

由此,割据制海的概念就出现了,所谓割据制海,就是通过占领、控制海洋上的岛屿、海峡、半岛、港口等关键位置,实现对海洋的控制,通过这些点将海洋进行分割,实现割据制海。在这个理论中,一只精锐的、快速机动的海上作战力量是必需的,主要用于机动作战,用此来弥补陆上关键点不能机动,以防敌人以优势兵力造成突破。在这一理论中,陆上关键点更像一个盾牌,也像炸弹磁石,用路上关键点的远程兵器、侦查监视系统,增强战区的作战优势,而机动舰队更像一只长矛,通过陆上关键点耗尽敌人舰队的攻击锐气与进攻能力,游走于路上关键点的空中掩护之下。

潜艇的出现,则代表着另一方面,即使敌军掌握了制海权,己方也可通过潜艇战破坏敌人海上交通,颠覆敌军海权。二战中德国在大西洋上发动狼群战术,曾使掌握制海权的大英帝国一度陷入困境,在通过一系列的反潜与潜艇技术斗法,英美才逐渐占据了优势。在今天,反潜技术的发展对于某些重点保护目标,例如航母编队,防护可谓周密,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兵器控制狭小水域,而缺乏大范围反潜能力,而潜艇则可在全球海域自由活动,从这一方面来说反潜处于劣势。在二战时,潜艇大部分时间在水面航行,只有作战时才在水下,由于核动力、燃料电池、地波通讯使潜艇能够长时间水下潜行;消声瓦、减震阀、水声环境等都对潜艇有利;大潜深、喷水推进则使卫星难以跟踪;水下发射反舰导弹、尾流制导远程鱼雷、智能水雷等增加了潜艇的攻击力。虽然今天的潜艇还不具备正面挑战航母编队的能力,但是在薄弱之处,破坏敌人海权方面却游刃有余。[22]

从战争史看,武器平台地位是否巩固,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抵御其他武器的威胁和满足战略目标的需要。显然,海上武器发展的拐点已经到来。在二十一世纪,导弹和卫星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水面战舰面临的风险越来越高。例如,弹道导弹速度及威力越来越大,潜艇静音、隐身及攻击效能越来越强,包括水雷、鱼雷等武器的改变了进攻方式,除此外,还有新型飞机、武库舰、地效飞行器、无人驾驶飞机等都可能形成威胁航母的武器。同时,航空母舰耗费巨资、技术复杂,生成战斗力极其不易。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造航母的好处在于,建造航空母舰这样的超大型作战平台,对提升一个国家军事实力有巨大作用,其带动的科技、装备发展能达到“惊人”的级别。航母建造时要经过船体放样、船体机件加工、船体装配、设备安装等12道“高精尖”工序。而核动力装置的采用是航空母舰的一次重要革命,它不仅续航力趋于无限,持续航速大大提高,25年才需要更换一次燃料,为发展10万吨以上的航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美国航空母舰已经全部实现核动力化。

针对那些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航天大国来说,航母虽然不构成真正威胁,但航母作为一种远程饱和攻击手段及展示大国实力的手段,其作用目前依然不可替代,尤其针对复杂的海域纠纷时,航空母舰是一种炫耀战力、解决海权纷争有效的武器装备。并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对维护国家的海权具有重要作用。当一个核动力航母携带近百架战机的状态下,相对于核武器而言,其实际威慑力更为强大。而在兵力对峙、政治较量、危机四伏的当前,能够遏制战争、慑止战争、打消对方发动战争念头的最好方式就是航空母舰。

科技是地缘政治的重大变量;这个变量出现革命性变化的概率,在人类历史中并不多。但是一旦出现,变化也将是颠覆性的。在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200年之后,中国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航海时代。海权的争夺已成为一种环环相扣,复杂的综合实力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