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一)
2812800000058

第58章 .称霸,世界秩序的挑战与应战 (1)

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突然爆发,红色岩浆将附近的村镇和大海淹没,填平了海峡,历史记录中接连出现“异象”场景本不应有“阴谋”的成分在里面,可当欧洲各国经济危机以井然有序的规律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时候,樱岛火山爆发看上去也仿佛被传染上了某种征兆。

“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这是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在当时的评论,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之际,格雷评论的正确度比他当时所能预见的大得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没有人相信这场世界大战会真的打起来。最权威的理论来自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诺曼·安吉尔的畅销书《大幻灭》。他认为全球性战争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国际信用体系瓦解,而这是所有国家都不愿看到也无法承受的,因此打不起来,这种逻辑推理在现在也依然有人在提,即因核大国掌握导致对方国家毁灭的核武器,所以核战争也永远打不起来。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恰恰引发于一件“纠纷”,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刺客加夫里洛·普林齐普将手枪对准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几声枪响之后,他没跑出多远,就被警察抓捕。警察虽然迅速制伏这名十九岁的塞尔维亚青年人,但刺杀事件像一颗炸弹在民众中激起了的强烈民族情绪。两个月之后,剑拔弩张的欧洲卷入到全面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整个欧洲沦为废墟。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一场战争打垮了4个帝国,20多个国家难逃战火,接着,《凡尔赛和约》又引燃第二次世界大战。

所谓平衡,按物理学原理,一个物体在所受“合力”和“合力矩”都为零时就处于一种静力平衡状态。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的时候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如果没有外界的扰动这种平衡会一直保持下去。但这种平衡同时又是脆弱的,一个小小的事件,就导致了后面的无法控制的灾难。虽然,人试图通过主动干预来维护一种平衡,但依然无力抗拒微小的“事件”带来的蝴蝶效应。

回顾两次世界大战,战争总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人口失衡有关,地缘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指出,霸权像人类一样古老。帝国在政治上生来就是不稳定的,因为下属单位几乎总是喜欢享有更大程度的自治。而且这些单位的那些反对派精英几乎总是抓住机会采取行动以取得更大程度的自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帝国不会被攻克,而只会分崩离析。这种分崩离析通常是非常缓慢的,但有时也会非常迅速。

美国耶鲁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在其《帝国时代:超级强国如何成为世界主宰及失败的原因》一书中,研究超级强国的积累军事经济实力的模式及其失败的原因,蔡美儿认为,历史上的超级强国,包括罗马、中国唐朝和大英帝国,主要是通过不同寻常的多元化模式及宽容来获取优势,但这种多元化又蕴含了衰败的种子。中国和美国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模式。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可能是,美国的政治特性是民族和宗教中性,然而,中国仍是一个典型的民族界限分明的国家。因此,美国是阶级移民社会:人们不需要放弃自己的民族、宗教等其他特性就可以成为美国人。

特拉法加海战之后的一百年,英国控制了全球海洋。英国海军的补给点遍布全球,扼守住世界航运的交通要道,舰队实力足以使任何对手放弃正面对抗。与这之前的每一个超级强国一样,英帝国得以崛起并成为世界霸主,是因为国内出现了一个大转变,从具有破坏性的内部民族和宗教斗争转向非常开放和宽容的政策,这一宽容是以当时的标准来评判。在无人可争锋的英国霸权时期,这一时期一般定义为1858年至1918年,犹太人、雨格诺教徒和苏格兰人总体上都比较活跃,并且参与到了英国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包括议会和首相层面,这不是偶然。犹太人与苏格兰人不仅帮助英国筹资、征服和管理了英国的海外殖民帝国,还对英国的工业、金融和海上霸权做出关键贡献。但是,英国的宽容有着自己无法跨越的局限。这些局限反过来形成一种定势,一直困扰着大英帝国,使它最终衰弱。

与中国相比,美国自1776年7月4日独立后,用了100余年的时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并渐渐成为世界领导国。作为一个新移民国家,美国没有历史所形成的束缚,得以建立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宪法形成,这部宪法形成了美国一个权力相对平衡稳定的架构,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行政权属总统,总统任期4年,有权任命部长、缔结条约,但必须经国会同意,国会又对总统、部长的渎职有权弹劾;国会为立法机关,由美国的参、众两院组成,负责批准条约,制订税率立法等。同时,总统又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司法权则属于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须经国会批准,任取终身,并有解释宪法的权力。由此立法、行政、司法互相制约,相互平衡。

一个国家崛起初期,空间是国家生存的首要条件,初始阶段必须有一个能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就如同婴儿一般,要得到扶持与呵护才可以生存与成长。而其生存空间是必须与其他竞争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样,机遇与距离成正比,呆在一个地方与离开原址到远方去进行控制,获得的机遇是不可同日而语。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欧洲的衰退与美国的崛起,然而,美国对世界的这次短暂领导,并未导致美国对世界事务继续不断的介入。美国由于一种惯性,很快地退回到自我满足的孤立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那种状态。虽然到了20年代中期和30年代初期,美国能够在两大洋作战的舰队,明显地超过了英国海军,美国仍然保持不介入的态度,做全球政治的旁观者。美国的战略集中在保护它的海岸,因而在范围上只限于本国,很少考虑国际或全球的问题。

19世纪、20世纪相交时,美国的GDP已经超过了英帝国。此前约10年,马汉提出了“海权论”,美国通过了《海军法案》,开始大规模发展海军,把防御性海军变成进攻性力量。美西战争更像是一个预言,预示美国势力悄无声息地布控到亚洲,一个新的世界霸主悄然现出身影。1898年,美国向西班牙这个最虚弱的老牌帝国下手。曾经的前头号殖民者西班牙,与美国稍一交手便彻底退出,将其所辖的波多黎各岛、西印度群岛中的其他岛屿,夏威夷群岛,关岛等割让给美国。夏威夷群岛中,瓦胡岛的珍珠港引发了日美太平洋战争。西班牙在此后重回二三流国家行列。几十年后,佛朗哥试图借法西斯从新找回自己的尊严,重归大国行列,但因没有帮手而只能观望。

美西战争后不久,1899年10月,已显老态的英帝国独自发动了一场战争,试图继续扩大帝国势力范围,但是,这场战争成为了一个时间的转折点。这场战争位于南非,史称第二次布尔战争。大英帝国在此之前曾经发动过一次布尔战争,但第一次布尔战争规模较小,双方的伤亡和损失不大。然而,进入20世纪,第二次布尔战争已成为对英帝国的一场严峻考验。英帝国的正规军面对昨天还是农民的布尔人,打得非常艰难。在布尔战争期间,英军总司令基契纳被称为英国的民族英雄,标榜普世价值的英国早于德国首创了“集中营”,将大批的布尔平民关入集中营。在英国人的集中营里,共有2万多妇女儿童死亡,其中多数死者不满1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