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鉴赏金典
28352800000005

第5章 理解诗题

诗题和诗意最早是没有关系的,不像我们今天写文章必须要有题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305首诗歌最初都是没有标题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标题,如《硕鼠》、《氓》、《采薇》、《无衣》等都是后人加上的。作诗有题目并和诗意形成一定的关系是后来的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诗歌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这种关系随着诗歌艺术的日趋臻美也越来越密切。到了唐代,二者的关系已经十分密切,真正做到了题面、题眼与诗意、章法的紧密结合。如白居易的《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这首诗的诗题点出了地点——杭州,时间——春,行为——望。整首诗的内容都与诗题有关,对杭州春天的景色作了生动的描绘,而这些景致又都是“望”中所见。了解了题目,整首诗的内容就不难把握。

一般来讲,古诗的题目起着以下几种作用。

(一)点明诗体

一首诗属于什么体裁,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

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题标明这是一首绝句,是写江南春天的风光景致的。又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等,这些诗题都起到了说明体裁的作用。

(二)点明歌咏对象

古代的咏物诗的题目大多都是这样的。

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是写柳树的,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春天的柳树写得生气勃勃,让人一读诗就能感觉到春天温馨的气息。

再如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有的点出所歌咏的人物,如来鹄的《蚕妇》、李商隐的《贾生》等;有的点明所歌咏的景物,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白牡丹》等。

(三)点明写诗的用意

诗人写诗无病呻吟的少,大多都是有用意的。这种用意从诗的题目上就能够看到。

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嫋嫋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是作者将要调离扬州的时候,和一位妓女别离的赠诗。这种诗题大多都只写明作用。再如徐凝的《忆扬州》、施肩吾的《诮山中叟》,前者是诗人回想扬州的风土人情,后者是诗人讥诮(其实是敬重)山中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

(四)记录诗人的行迹

有的诗人为仕途、游历和生计常常游走四方,在他们的诗里就记载了他们的行踪,从诗的题目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如刘皂的《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首诗是写诗人旅途中住宿在朔方,诗题就记载了诗人的这一游踪。再如李商隐的《五松驿》、《乐游原》,王建的《雨过山村》,杜甫的《登岳阳楼》、《宿江边阁》等。这类的诗记载踪迹是因,抒发由在某地的所见所闻引发的感慨才是目的。

(五)以题为序

“序”这种文体古已有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孔雀东南飞》诗前的短序就是。但是为一首小诗写序的几乎没有。古人也许认为不值得。可是在真正需要时,他们就以序代题了。

如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首诗抒写诗人自河南经离乱而思念亲人的情怀,写出了人们所共有却又不是人人都能说得出的拳拳情意。诗题其实就是一篇短序,道出了写诗的缘由、情景及所寄给的人。

(六)点明写诗的缘由

诗人写诗往往是有感而发,引发诗人写诗的情由是什么,也可以由诗题看出。

如李涉的《润州听暮角》: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这是诗人天黑的时候听到号角声,引起了无限的边思,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的怨思伴随边声,边声追逐怨思,连暮天的沙上雁也被惊起。再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明这是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后写的;《宣城见杜鹃花》是诗人在宣城见到杜鹃花后有所思,有所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七)点明写诗时的情感

诗言志,亦言情。这情往往在诗题中有所体现。所以有人说诗题是窥视整首诗的思想情感的窗口。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是写戍边的将士们,年年不是守护金河就是保卫玉关,天天只有与马鞭和战刀为伴;江南的三月份已经是柳暗花明,可是他们戍守的塞北却还是白雪皑皑。他们就像万里黄河环绕着黑山一样,老在边塞转来转去。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就突出在诗题的“怨”字上,强烈地抒发了征人极度的怨愤之情。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情感突出在“喜”字上;陆游的《书愤》,情感突出在“愤”字上。当然,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如雍陶的《喜梦归》:“旅馆岁阑频有梦,分明最是此宵希。觉来莫道还无益,未得归时且当归。”此诗并不抒发喜悦的情感,而是抒发了迫切的思归心情。

(2005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解析】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住在驿馆里,夜不能寐,思念家乡亲人。“思家”是题眼,也是理解整首诗思想情感的关键所在。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呆坐的“影”陪伴抱膝呆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显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宫怨

【唐】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根据诗题你能说出诗的基本内容吗?题眼是哪一个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是写失宠宫女在长门宫清冷孤寂,彻夜难眠的怨恨的。昭阳与长门,一荣一枯对比描写,表现出了宫女内心深处的哀怨。诗眼是“怨”。表现了诗人对宫女处境的深切同情。

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考查的多是近体诗。近体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就连章法都达到了巅峰。所以,考查的比较多。近体诗是有严格的章法的。了解了它的章法,就能基本把握诗人的思路,对整体把握诗的内容有极大的便利。就像我们阅读现代文,要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