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诗鉴赏金典
28352800000009

第9章 理解修辞

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比喻

这是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运用这种手法,可以使表达的情感和事物更生动形象。比喻分为明喻和暗喻。如: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诗的首句用“碧玉妆成”来喻翠绿的柳树,把春天的柳树写得生机勃勃。这是暗喻。最后一句则是明喻。也有用借喻的。如: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宋】王安石《木末》

诗中的“白雪”喻丝,“黄云”喻麦。这种比喻的特点是: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其形式是甲代乙。

有的比喻在一句中完成,有的在一联中完成,这后一种情况尤其要注意。如: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唐】张九龄《自君之出矣》

这是一首写女子思念丈夫的诗。思念程度如何,诗中没有直接说出,在最后才形象地说出。思君就像天上的满月,夜夜都会减去清辉的。由此可以想象到女子憔悴的样子。如果只看第三句,就理解不透整个诗句。

(二)夸张

诗人笔下的夸张往往给人一种不是在说大话而是十分真实的感觉,它是对表现对象某些方面的夸大和缩小。但它绝不是随意而为的,一切夸张都必须建立在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基础之上。用它可以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也可以增强联想,来创造美好的意境。有对真实景物的夸张,通过夸张,让景物给人更加鲜明深刻的印象。如: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唐】杜牧《长安秋望》

第二句写诗人仰望秋天的天空,无一丝纤尘、一丝浮云,碧澈如镜,格外空明透彻。这就夸张地写出了长安秋空的明净。

又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浩瀚的天空没了飞鸟,广袤的大地没了人迹,千里雪封,白茫茫一片,是何等的幽寂呀。诗人以此夸张的环境描写来衬托寒江孤舟,蓑笠独钓,便把诗人政治失意后孤独而又不屈的心情,曲折地表现出来了。

还有一种是对无形的东西的夸张,不仅使你坚信它的存在,而且能使你的心灵受到感染和强烈的震撼。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唐】李白《秋浦歌》

这首诗以高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年华已去,壮志难酬、事业无成的愁绪。正由于诗人愁情难解,才引来了满头白发。他总觉得自己还能干一番事业,不会这样衰老,但当他对镜自照时,头上的白发竟然这么长、这么多,让诗人感到十分诧异。诗人忧愤难诉的愁情已显见于字里行间。读了这首诗,让人不由得为这位“十五干诸侯,遍历卿相”的谪仙受排挤、遭埋没而扼腕叹息。

又如: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唐】王驾《古意》

这首诗写妇女怀念远戍边塞的丈夫。西风吹到她身上,她却替丈夫感到寒冷,看到丈夫寄来的书信,顿时热泪滚滚,不由得在心里问道:“寒冷降临到你身边了,我给你寄的寒衣按时赶到了没有呀?”寥寥十几个字就把一个妻子体贴、关心和思念丈夫的心情刻画得十分真挚感人,这主要得益于“一行书信千行泪”夸张手法的运用,这句写出了女性心中对丈夫无限思念的痛苦和说不尽的悲哀。诗人对这种情感的表达,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有做作感和虚假感。

(三)比拟

比拟分拟人和拟物两种,它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以人拟物,该物就有了人的情感性态,便让人觉得十分可爱或可憎。如: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叫莺语太叮咛。

——【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本诗把春色人格化了。因为客愁不醒,自然就会恼怒春色来得早,也就自然会觉得春色无赖。它又是命令花儿匆忙开放,又是立刻使鸟儿鸣啼,真是一副蛮横刁钻的无赖相。春色在这里一点也不使人觉得可爱。诗人这样写,融情于景,把内心深处的烦愁表现得更为深沉。

唐代的曹邺写过一首诗叫《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这是一首讽刺诗,是讽刺和指责贪官污吏的。诗中说这些老鼠吃得滚圆肥胖,个大如斗,见人开仓进来也不逃走。前方守卫边防的将士和后防辛苦劳作的百姓还没有粮食吃,是谁让你们天天大吃特吃的?把剥削者比作老鼠,古已有之,这里把“鼠”称之为“君”,俨然是以人视之并以人“尊”之的。

(四)双关

古诗中谐音双关的例子比较多,尤其是在民歌和文人仿民歌的作品中。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二》

此诗表现了一位姑娘听见江上情人歌唱时的心情。后一句的“晴”与“情”谐音,隐含了“情”的意思。诗人将天气的有晴与无晴和情人的有情无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刻画了姑娘开始时怀疑对方无情,直到听见歌声才知对方仍然有情的复杂的心情。

当然,也有语义双关的,此不赘述。

(五)对比

诗歌中的对比多是把两个相反的事物列举出来,以突出彼此的截然不同,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有的通过两种行为的对比,以显出彼此的差别。如: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

——【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七》

后两句是说,船夫辛苦地为商贾们撑船运货,而商贾们则在船上赌钱取乐。把船夫的辛苦和商贾的一掷千金进行对比,更可见出人间的不平。

也有通过两种情景的对比,显出彼此的不同的。如: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唐】李益《宫怨》

诗意是说:花被露水润湿,整个春殿都充满芳香,明月照耀着的昭阳殿里又吹弹又歌唱。好像把海水添到了漏斗中,长门宫的夜晚怎么这样长呀。这首诗前两句是一幅情景,后两句是一幅情景。前者写得宠宫女受到皇帝恩宠,如露湿花,欢歌昭阳;后两句写失宠宫女在长门宫中冷清孤寂,彻夜难眠。对比描写昭阳与长门的一荣一枯,表现了失宠宫女们内心的无限哀伤与怨恨。

(六)衬托

为了突出A事物,往往描写与它有关的B事物,把B作为烘托陪衬。如: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这首诗在后两句里用衬托手法写诗人考中进士后的喜悦之情。诗中没有直接描写考中进士后,心中是如何的欢快,但通过“马蹄疾”“一日看尽”就把诗人欢快、得意的心情推向了高潮。这是正面衬托,又叫正衬,即要表现的A事物和用来陪衬的B事物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这是正常事物的正面衬托。

还有用反衬的,即B事物朝着相反的方向对A事物进行衬托。如: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诗人到都城南庄寻找去年见到的那位漂亮姑娘,可是姑娘不见了,只有“桃花依旧笑春风”。“笑”字不仅把桃花盛开写得很形象,而且也反衬出作者未能见到姑娘的失望心情。

和反衬最易相混的是对比。我们在鉴赏时要细加区分。

(七)借代

这种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用得最多。因为诗是非常讲究想象和含蓄的,有些东西明说很乏味,所以,借代便派上了很大的用场。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用部分代全部。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用“帆”代船的全部。

2.用整体代部分。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长江”代指长江的滚滚波涛,是以整体代部分,以面代点。

3.用抽象代具体。这里的具体是指事物的形体,抽象指事物的性质、状态、关系、作用等。如: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万紫千红”是形容百花盛开的,“紫”、“红”是颜色,以此代指各种各样的花。

4.用具体代抽象。如:

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水吹月来。

——【宋】陆游《泊公安县》

这里的“月”,明显的不是指月亮,而是代指江中的月色流光。

5.用工具代事物。如: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干戈”是兵器,代指战争。

6.用事物的材料代事物。如: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唐】白居易《琵琶行》

“丝竹”本是做弦乐器和管乐器的材料,这里代指音乐。

7.用事物特征代事物。如: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唐】杜甫《赠韦左丞》

“纨绔”代指富贵子弟,“儒冠”代指文人学者。

8.用官名代人。如: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唐】白居易《琵琶行》

“江州司马”代指诗人自己。

9.用特定代普通。如: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唐】于鹄《巴女谣》

“竹枝”即《竹枝词》,此处代指普通的民歌。

10.用普通代特定。如:

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夫叩舷歌。

——【唐】韩愈《湘中》

这里用普通的“渔夫”,代指当年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渔夫。

一首诗有时单用一种修辞手法,有时用多种。用多种时就可能有主有次。次的只用在一句里,主要的则用在一联或全诗中。如: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唐】顾况《宫词五首·其二》

这是一首宫怨诗。意思是说,从高耸云霄的玉楼上传出阵阵笙歌和宫女们的笑语声。失宠的宫女怨情起伏,深夜中怎么也睡不着,只好起来卷帘倚窗独自望着天河。诗的第一句用的是夸张,极写玉楼之高,从全诗来看,用的则是对比。前两句写受宠者,后两句写失宠者。通过这种手法,把宫女的怨情表现得深婉动人。

又如唐代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这首诗是写诗人暮春时节回归故宅时,那里已经春残,黄鹂悦耳的叫声很稀少,辛夷花也已完全凋谢,杏花也是一片纷飞。只有山窗下的竹子,清阴不改,等待着诗人的归来。这首诗的后两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是能够明显看出来的。但拿前两句和后两句在一块分析,整首诗用的则是反衬。诗人以春鸟、春花“稀”、“尽”、“飞”,反衬幽竹的“不改”。有人说整首诗用的是对比,这是不对的。大家都知道,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如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是这首诗里的黄鸟、花、幽竹则是有主次的。明显的是贬花、鸟,褒幽竹,竹子是诗人要表现的主要事物。在这首诗里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赞叹。

有时一联诗也会用到多种修辞手法。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村》),既是借代又是夸张。“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既是比喻又是夸张。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顶针、通感、回文等,但在高考时几乎不考查,我们也就不再谈起。

(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两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第一首诗把宫内、宫外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荫,温暖如春。第二首诗把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此句有何妙处?

【答案】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红”以颜色分别代指叶、花,“肥”、“瘦”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生动形象,新鲜而又奇特。

人们常说“诗无达诂”,其实就是说不同的人对一首诗有不同的理解。从语言上讲,是因为诗用词精炼,不像散文那样,一句话中主谓宾各种成分都有,该修饰修饰,该限制限制,意思表达得显豁明了;从表意上讲,诗含蓄蕴藉,贵在有味可玩,一些意思明说了,反而不高明了。这是诗这种文体的特质决定的。正由于此,一首诗才有多层意思。而要真正读懂一首诗,不能只满足于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还要下工夫去领会它隐藏的意义,即字面以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