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者的感悟
28368900000107

第107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

———浅谈新闻的发现和发掘

说到采写新闻,很多人都有一个苦恼:无米下锅。就这么一个小地区、一个小单位,有多少东西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苦恼。因为我长期工作的宁夏,在全国是个地小、人少、落后的自治区,许多方面在全国没有地位。如何在这里采写出具有全国意义的新闻?这是个不小的难题。

其实,新闻就在现实生活中孕育、蕴藏。它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就看我们能否及时发现它。有人说,没有无新闻的地方,只有不能发现新闻的记者。过分强调客观,毫无益处。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现新闻。否则,即使新闻送上门,有人也抓不住。

现在,许多会议常常邀请记者参加。许多记者也常常采写会议消息,报刊上、屏幕上也常常刊发会议消息。但是,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有不少会议消息是人们最不感兴趣的。最没有读者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被以新闻的面目刊登在重要版面上的东西,本身并没有多大新闻价值!也就是说,有些记者在作无效劳动,在浪费报纸宝贵的版面和读者宝贵的时间!急急忙忙赴会、辛辛苦苦写稿、认认真真编发,却没有人理睬。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如此说来,会议上就没有新闻了?会议上到底有没有新闻可写?我认为,有的会议不仅有新闻,而且还是新闻的富矿呢。但是,有的记者虽然上会了,但他却不抓新闻或不留意抓新闻,结果他所写的是没有新闻的“新闻”或新闻价值不高的新闻,但他们自己却心安理得,毫无愧疚之心、毫无恐慌之感。这是一种悲哀。最近,党中央提出改进会议报道,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说会议是新闻的富矿,是有依据的。因为我的许多新闻线索都是从会议上获取的,我也从会议上采写了许多东西,有些东西不仅引起社会反响,获得广泛好评,而且还获了奖。记得有一段时间我连着参加了几个会议,我从中发现,这些会议的会期都不长。短的只有半天,长的也没有超过两天的。这不正说明开短会在宁夏已成为一种新时尚吗?于是,我写了一篇《宁夏时兴开短会》,很快就见了报。在不少会上,我都听见手机、传呼机声音此起彼伏,搞得会场很不安宁,深感有责任写篇东西。不久,《手机、传呼机沦为搅乱会场的罪魁祸首?》就出笼了。有一次,我在银川参加一个高层次会议,到会的多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散场时,我看到与会者分成两股人流,一拨进餐厅,一拨出大楼。原来,家在银川的人都不安排食宿。此举有很深的含义,我就写了《散会了,回家吃饭》。一次,我因故未能准时参加银川市召开的一个会议,被会议工作人员安排到了专设的“迟到席”。这倒使我发现了一条新闻,几天后,《银川市为开会迟到者设“专座”》便出现在报纸上。自治区领导与记者在一起座谈,到会的有100多位记者,但会后没有人写东西,我却从两个小时的讲话中发现了一个新闻亮点并就此谋篇布局,写出《毛书记给记者出“题目”》。此文不仅受到多位领导的表扬,而且还被评为宁夏好新闻二等奖。一年以后,毛书记再次与记者座谈,同样没有人写稿,而我同样又写出一篇东西,标题是《毛如柏书记向记者“面授机宜”》。当然,写法和内容与前一篇并不相同。如果相同,就没意思了。目睹有些会议乱花钱的现象,我写了《会议开支有谱没谱?》看到有些会议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写了《也该关注一下会议质量问题》,其中,“会议质量”这个概念,是我第一次提出来的。在此之前,尚未见过这个提法。看到有些会场上的不文明现象,我写了《要大力提倡会场文明》。了解到有些会议的不正之风,我写了《该控制一下“行会”“片会”了》《区域性、行业性会议应该注重实效》《轮流坐庄到几时?》《谁来审计监督会议?》《莫往会议里“注水”》等。在宁夏的一个春节团拜会上,大部分人中途退席,我写了《四十分钟节目,三分之二退席———宁夏春节团拜会上不该出现的一幕》,引起社会关注。宁夏宣传系统将几个会议合并开,我写了《数会合并开,省时又省钱,宁夏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开出新意》。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下,宁夏将原来一直在四五月才召开的“两会”,提前到一月份召开,我敏感地抓住这个题材,写了《西部大开发催人奋进,宁夏“两会”今年提前三个月召开》。自治区领导请专家座谈,我不写座谈会,而是写《自治区主席向专家讨教兴农计》。你看,我从会议上抓到了多少东西!仅就会议本身我就写了这么多东西,你能说会上没有新闻吗?会议,真是新闻的富矿啊!当然,我所抓的这些新闻,虽然是在会议上抓到的,但却不是会议直接提供的,因而是那些不动脑筋的记者很难抓到的。因而,虽说是富矿,但有些人就是不肯挖掘,那就只好空手而归了。

也许有人会说,你有条件参加那么多会议,所以才写出那么多与会议有关的稿件。我们哪有你那么多的机会?我们这里很少开会,我们也很少上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平平淡淡的事,哪有东西可写呢?其实,可写的东西很多。只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与人谈一谈,就会有许多新发现。这其中有些东西就有新闻价值。当然,这里少不了筛选、提炼、分析、综合、概括、升华等各道工序。我想举例说明。有一次下乡,我看到路边的标语很有意思,就边走边记,回来稍作分析整理,就写了一篇《耐人寻味的路边标语》。一次,我到盐池县采访,看见公路上的沙梁很多。这是环境恶化的一个警示,我觉得有必要告诉外界,就写了《沙梁爬上了盐池公路》。一次,我在北京的一座高楼上推窗朝下看,看见许多低矮的建筑物上堆满了垃圾,无人清理,马上觉得此事应该引起社会注意,便写了《屋顶岂是垃圾堆放场?》。一次,我应邀来到一位********的办公室,意外地发现这位书记在自己做饭。在闲聊中我不露声色地完成了采访,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开小灶”》。几年前,我在上下班途中看到居民楼下的小餐馆污染严重并就此展开采访,写出《莫让小餐馆变成污染源》。到云南省的一个县采访,我看到县委机关的厕所是由机关干部们自己打扫的,觉得很有意义,就此写了一篇,被报纸刊登在突出位置上,受到读者好评。在昆明一家大商厦,我看见里面有一处专门安排儿童玩耍的地方,并且有人专门照顾这些儿童。我不禁为商家的精明和人文关怀叫好,便写出《昆明大商厦设立“托宝处”》。看见有人在钱币上写名字,我写了《人民币上岂能乱写乱画?》这样的例子很多。可以说,我的许多东西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而这些东西又恰恰是很多人容易疏忽的。

都说宁夏的新闻线索少,可写的东西更少,能刊登到中央大报上的题材尤其少。宁夏地方小、人口少、相对落后,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短期内也难以有多大改变。不承认这个事实不行,但承认这个事实,不等于甘心落后。事实上,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在一个圈子内,这就不能不受到许许多多的局限,这也是个不能否认的事实。但这不等于就一定无所作为。只要有社会责任感,掌握了新闻规律,就可以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新闻。有些新闻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但很多人就是发现不了。然而,一旦发现了,就会产生一个惊喜。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谁说宁夏落后、没有东西可写?我曾在宁夏偏僻的盐池县一天采访到5条新闻。那么,这5条新闻是如何发现、如何采访的呢?下面,我就介绍一下采访经过,希望各位能从中受点启发。去采访时,我只有一个目标:了解在******发出禁止滥挖甘草的通知下发后的情况。在现场采访和机关走访后,我写出了版面头条《别再摧残脆弱的草原了———来自宁夏盐池县风沙线上的报告》。在到公安机关了解乱采滥挖制止不力时,我又了解到当地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进而,我又了解到土炼油无法彻底取缔的原因。这样,我又写出内参《盐池县警力严重不足》和另一个头条《取缔土炼油,何成割韭菜?》就在等待下午的采访时,我发现许多店铺和住宅门前摆放着许多成捆的沙蒿,而且仍有人开车进城叫卖,于是便展开采访。原来这是当地的一个旧习俗:“燎干”。以烧沙蒿来驱邪,这既是迷信,又是一种环境污染,更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然而,多少年来,却从没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这样,我就写了《盐池人,旧习俗该改一改了》。人民日报不仅转载了主要内容,而且加了短评。许多人都对此表示赞同。第二年的同一天,我再次前往并写出“燎干”现场目击记。我想再推动一下,让当地人彻底向“燎干”告别。在返回的路上,我看见路上的沙梁特别多,就又写了前面提到过的《沙梁爬上盐池公路》。

如果说在宁夏当记者受到某种局限的话,那么当你练就了自己独特的新闻视角之后,再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就可以采写出许多新闻。2002年,我参加了******组织的“三个代表在基层”采访活动,走了二省一区。按报社要求,我只要采写两篇就算完成任务了。结果在20多天内我采写了18篇稿件。其中被安排在版面头条的有4篇,安排在报眼、副头条的有3篇。在陕西住宾馆时,我发现客房里的“环保倡议卡”,觉得新鲜,就写了一篇《宾馆客房的“环保倡议卡”好》。到黄龙县,看到那里生态环境特别好,就写了一篇《黄土高原一肺叶》。到了郑州,看见路面上的鸟屎,就写了《郑州人宽容“鸟害”》。就这样,我走了一路,既搂了草,又打了兔子。

举了这么多例子,我想足以说明:新闻真的无处不在。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它!我们可不能骑驴找驴啊!

发现新闻线索,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还需要发掘新闻线索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只有发掘出“亮点”并且写出了“亮点”,才能征服编辑,使自己的稿件走上突出的版面,进而赢得读者、打动读者。

投稿是需要技巧、策略、眼光的:为什么有的人投稿命中率高?有的人却很低?为什么有的稿件被安排在突出位置,有的稿件只配塞报缝?为什么有的稿件在此报能发,在彼报就不能发?这里边到底有什么秘诀?

牛吃草,鸡吃虫,熊猫吃竹子,各有各的喜好。同样,大报小报,日报晚报,也是各有各的“胃口”。投稿,似乎也有个“投其所好”、对准口径的问题。如果口径不合,再好的东西也派不上用场。各报有各报的风格特点、用稿标准,如果不知道这些特点和标准,投稿就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命中率当然不会很高。所以,投稿前要对所投报刊有个大致了解。同时,掌握大政方针、形势发展、宣传精神、发稿时机,有针对性地写稿,也是提高采用率的要素。

而对于作者来说,关键还是要把稿件写好。高质量的稿件,不愁没人采用。

那么,哪些稿件算是高质量的稿件呢?对于一般报刊来说,哪类稿件的采用率高呢?

一、意义重大、主题深刻的。我们在拿到一个新闻素材之时,要尽可能挖掘出其中的重大意义。意义挖掘出来了,稿件就好写了,当然也就好用了。例如,我前几年采写的《宁夏放牧业成为夕阳产业》和《“计划养羊”迫在眉睫》都是因为有重大意义而被报纸登在突出位置。我采访青铜峡市文工团时,尽力挖掘这个县级小团不懈奋斗乃至获得全国大奖的意义,然后,以《小剧团能有大作为》为题写成通讯。结果被刊登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贺兰县将水利局改成水务局,并不是什么大“动作”,但它却标志着这个县从此由“多龙治水”变为“一龙治水”。如果加上全国此项改革的背景,则预示其发展趋势,那意义就不同寻常了。所以,我在充分挖掘意义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消息不仅登在版面头条,而且还获了奖。

二、题材新颖、耐人寻味的。新闻贵在新。这里所说的新,主要是指题材要新。银川公园湖底朝天,这是从没有过的事。一湖水跑哪去了?湖干原因何在?这都是人们感兴趣的。所以就值得写一写。同心县一个农村女孩写日记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其中有多少曲折的经历?这些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记者有义务把它写出来。现在,各级法院每年都要审理大量案件,并不是每一起都有报道价值。但吴忠市判处的一起文物盗窃案,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这是宁夏判处的第一起文物类案件,而且是量刑最重的,更主要的是犯罪分子犯罪手段特别恶劣,犯罪分子把泥塑佛像头全部拧掉,最后自己落了个死刑的下场。我为此写了消息,而且特意把标题拟成《拧古佛像头者要掉自己的头》,令人久久不忘。彭阳县敞开收购毫无用处的害虫天牛,这听起来像奇闻,里面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是人们渴望了解的,所以我就此写上一篇,毫无周折就登出来了。固原博物馆在修建文物库房时于地基下发现了一些文物。文物既不算多,价值也不算高,但由于我突出了“宝库建在宝地上”这一特点,所以引起编辑和读者的很大兴趣。

三、写法灵活、文笔生动的。有些新闻作品并没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也不反映重大主题,但报纸还是很愿意刊用。因为作者写得很生动、耐读。生动、耐读弥补了其他方面的不足。例如,《郑州人宽容“鸟害”》所反映的主题不算重大,但因为写得诙谐、生动,还是很受编辑部欢迎。贺兰县的文化馆送戏下乡,同其他下乡活动没有多大区别。但他们是在本地没有文工团的情况下,主动承担起文工团的职责的。我抓住这个特点,用“客串”二字统领全篇,因为内容鲜活,编辑部处理很突出,后来还获了奖。《天牛,看你还能“牛”几时?》写的是一个科研成果,一般来说,普通读者不大会感兴趣,报纸也舍不得拿出多大版面。但这篇东西居然发得很长。我分析,主要是因为写得比较生动有趣。

四、相差悬殊、对比鲜明的。人们判断事物总要进行比较,相差越大,人们往往越看重。报刊用稿也一样。所以,我们在写稿时要注意对比,写出对比和对比效果。例如,《冷僻的西夏学成为“热学”》中,就有一冷一热的对比,结果这篇东西被安排在头版副头条的位置。再如,《小厕所,大问题》《小题也不妨大做》《简短而高效的庆典》《西北这么穷,为什么还要铺张?》都是强调了对比。《农民剧作家》《盐池县挖甘草“能手”变成治沙功臣》《孙寿岭土火炉中烧出3000西夏字》也都是通过对比来表现其不同寻常。

当然,除此之外,报纸上还登许多其他方面的稿件。但我以为,具备上述几个方面特点的稿件,容易征服编辑、征服读者。因此,我们在写稿时就应该注意:我要写的这些东西有特点吗?有优势吗?如果没有特点、没有优势,就不要轻易动笔、轻易投稿。等发现特点,找出优势再动笔,把握就很大了。

(原载《新闻研究》2005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