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者的感悟
28368900000108

第108章 说时容易做时难

———浅谈新闻采访

记者的工作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采访,一是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是记者的基本功。采访就像采购鲜菜,写作就像加工、烹饪。没有鲜美的蔬菜,就无法做出诱人的菜肴。采访又像为建筑工地备料,没有好的建筑材料,就无法盖出漂亮的高楼。采访不到好的新闻素材,就写不出精彩的新闻作品。因此,对于一个记者来说,练就过硬的采访基本功,至关重要。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大记者与小记者、高水平记者与低水平记者、成熟记者与幼稚记者的区别都可在采访中区别出来的。

“记者”二字,按字面理解,就是记录的人。记者,就是要记下所见、所闻、所感,并且把其中有价值的、人们渴望了解的东西再整理出来,传播开去,进而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采访,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是如此重要!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个记者都重视采访。许多工作多年的记者,还没有练就采访基本功,没有掌握采访技巧!因而,自己的业务水平还处于记者的“初级阶段”!

如果有人问一句:你会采访吗?许多记者都会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可笑。有人会很不高兴:当了这么多年记者,我连采访都不会?这也太小看人了!

其实,现在真的有为数不少的记者不会采访、不去采访。不采访,也就不懂如何采访。君不见:有的记者所提问题十分无知、十分可笑、十分荒唐,让人顿生轻蔑之心;有的记者所提问题不着边际、不得要领、空泛乏味,令人无法回答;有的记者所提问题无用的多,有用的少,浅层次的多,有深度的少,不能调动采访对象的热情。君不见:有的采访,伤害别人的感情、刺激别人的自尊心、触及别人的隐私,让人很不舒服;有的采访,无法深入,无法与采访对象达成默契,让人一句话就顶了回去;有的采访,生硬别扭,隔靴搔痒,让人不愿回答;有的采访,采访对象兴致不高,旁观者不感兴趣,淡而无味。你能说这些采访是成功的采访吗?你能说这样进行采访的记者是会采访吗?

高水平的采访与此迥然不同。君不见:同样去采访一件事,有人什么也采访不到,有人却能采访到许多东西;在一些记者招待会上,有的被采访者会情不自禁地说:“你提的问题很有水平,我很愿意回答你的问题”;有的采访原本被限制了时间,结果因为记者采访成功,最终延长了采访时间;有的采访,让采访对象很舒服,让旁观者很容易接受;有的采访,特别抓人,让读者或观众很感兴趣,唯恐漏掉一句;有的采访触及别人未能触及的深度,让人受到教育和启发;有的采访,就像一件艺术品,一问一答都颇具匠心,令人赏心悦目,久久难忘。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高水平的采访?如何掌握采访技巧呢?

我以为至少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尽可能深入到现场。只有深入到现场,才能采访到最真实、最生动、最感人的素材。去没去现场,作没作深入采访,写出来的东西是大不一样的,读者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哪篇是记者深入到了现场后采写的,哪篇是没到现场选编材料的。当然,记者不可能为每篇稿件都到现场采访,有时根据当事人的口头介绍、通过电话或现成材料也可以写东西,但是,这样很难写出精品,更谈不上生动感人。我写《黄沙吞噬了黎明村》《是谁毁了我们的家园?》《人类的退路在哪里?》三篇通讯,就三次到黎明村,冒风沙、踏沙丘、访农户,亲身感受风沙的危害。

2。采访前要精心准备,甚至事先设计好采访方案。提什么问题、先问什么、后问什么、以什么方式、用什么语气提问,都要事先想好。如果对方不接受采访或出现其他意外,都要有应对办法。我采访失败电影《我们是世界》时就拟订了采访计划,因为事关重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所以我格外重视。虽然采写的是各界关注的题材,却能被各方面接受,没有惹来麻烦。有的采访,一次不行,可以再来一次;有的采访,不允许有第二次,那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事后想弥补都不可能。如一些重要活动、突发事件,记者必须在现场完成采访,如有缺憾,往往没有补救的机会。

3。要研究采访对象,掌握他们的个性,提高采访的针对性。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要用不同的采访方式。社会有许多阶层,人有各种职业,知识有多寡,兴趣有差别,采访岂可用一种模式?对农民谈很深奥的东西,向专家问很浅薄的问题,都是极不恰当的,都不能使采访顺利进行。我当记者近20年,采访过各类人物。我特别注意根据采访对象,调整自己的采访方式。决不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对待任何人。

4。要为自己准确定位,确立合适的采访风格。要不卑不亢,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一个记者去采访的时候,采访对象也会观察记者并以自己的观察结论来对待记者。记者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用什么样的风格去采访,直接关系到采访的成败。如果他把你当成朋友、兄弟、知己、亲人,他能不向你掏心窝吗?相反,他对你心存芥蒂,根本就不信任你,又怎么肯向你讲出真实的情况呢?我当记者,总是注意给人留下一种亲切、随和、平易的印象,这使我的许多采访都能达到目的。

5。要把自己摆在与别人平等的地位,与别人平等对话。在高层官员面前,不要自卑,更不要谄媚;在普通百姓面前,不要骄横,更不要盛气凌人。对所有采访对象都要一视同仁。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与别人平等对话,才能得到采访对象的理解和尊重,也才能了解到你想了解到的东西,为自己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6。学习相关知识,了解采访内容,不说外行话,不问傻问题,与采访对象沟通思想,让采访对象把自己当知音,滔滔不绝地向你介绍情况。古人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谁愿意对牛弹琴,谁会向一个无知的人敞开心扉呢?我写过许多文物考古方面的新闻。在这类采访中,我与专业人员都能谈论比较深入的问题,在写稿时也很少出现失误,我甚至对一些坛坛罐罐也能说出个大概来。这正是我在采访中不断学习的结果。

至于采访方法和采访技巧,可能有很多。这里,我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介绍几种:

1。直奔主题法。一开始就向采访对象讲明自己采访的目的,限制对方谈话的内容,避免东拉西扯,浪费时间。让采访对象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谈,谈自己最需要的东西。

2。迂回战术法。此法与第一种截然不同。它不暴露自己的采访意图,声东击西,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些采访,一旦暴露了采访意图,对方可能就不接受采访了。有时,对方说不谈这个问题了。你就不必勉强,可以先绕开。绕来绕去,在对方不在意时,又回到原来的话题,最终掏出自己所要的内容。此法适用于了解案情,特别是对那些不肯讲真话而又心中有鬼的对象。

3。漫不经心法。表面上好像在聊天,实际上是在采访。在聊天中完成采访,把想要了解的重要问题,掩盖在漫不经心的闲谈之中,让别人意识不到你在采访。如果别人知道你在采访,可能就不讲真话了。这种采访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

4。引导启发法。遇到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问一句答一句,不是“是”,就是“不是”,岂不让人急死?但不要气馁,要积极地引导启发,耐心寻找突破口。一旦找到了突破口,就势如破竹了。对有些特殊的采访对象来说,能够引出一句话或一个表态,都是难能可贵的。

5。虚心求教法。不懂不要装懂,有些采访对象最讨厌不懂装懂的记者。只有虚心求教,自觉拜人为师,别人才肯真诚待你,耐心讲解,说出你感兴趣的东西。只有老师对学生,才能有足够的耐心。对于不虚心的人,谁都不愿意多讲。

6。引蛇出洞法。有些人很狡猾,把自己隐藏得很深,也很不容易对付。这就要提供条件,让他们出来表演。只有让他们充分表演了,你才能抓住他们的特点和弱点,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

7。同情遭遇法。对有些采访对象,你要表示同情、理解并与他们交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说些让他们感到温暖的话,他们才肯向你说出真实想法和真实情况。

那么,在具体的采访活动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不要计较采访对象的态度。人家对你态度好也好,不好也好,都无关紧要。你的目的是采访,只要采访到你想要的东西,就是胜利。别的都无所谓。

二不要与对方争辩,去争一时之短长。谁是谁非,要用自己的新闻作品说话,不要在采访活动中去作无谓的争辩。

三不要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要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把该问的都问到了,把该抓的每一个细节都抓住,把该解开的每一个疑问都解开。

现在,有不少记者只满足于出席会议,参加活动,编材料,抄材料,跟领导,记讲话,写一些不咸不淡、不疼不痒、不合时宜、令人不屑一顾的东西。有些记者,离开现成材料就不会写稿。现在有必要提醒每一个记者:请你统计一下自己发表过的作品,看看有多少是自己真正深入采访写出来的?有多少是用了二手材料?我相信,这样的统计,会令人震惊的!如果耗费了大好时光、宝贵精力、珍贵版面,记者应该感到惭愧!

现在,有必要提倡记者走出办公室、走出会议室、走出小圈子,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广阔的大舞台和工人农民中间去采访,用第一手材料写稿。如果真能这样做,必然会有独到的发现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文为宁夏编采人员培训班讲课的讲稿,原载《新闻研究》2003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