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者的感悟
28368900000110

第110章 新闻是标题的艺术

相声演员有句话常挂在嘴边:“相声是语言的艺术,讲究说、学、逗、唱。”这句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相声的艺术特点。如果套用这句话来说明新闻作品与标题的关系,我想说:新闻是标题的艺术,标题要醒目、鲜活、生动、形象、新颖、别致,要有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人们常说,看书看皮,读报看题。人们看一篇新闻作品,几乎都是从看标题开始的。好的标题,不仅可以吸引人去读,而且可以感染读者,让人回味、深思。不好的标题,味同嚼蜡,像一碗白开水,读者过目即忘,甚至连扫一眼的兴趣都没有。有些本来值得一读的新闻作品,仅仅因为一个糟糕的标题而被读者抛弃,实在是个遗憾。

关于新闻标题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了。许多记者对写好标题都作出过许多有益的探讨。但是,这个问题在许多新闻单位并没有解决,许多记者并没有把写好新闻标题当回事,也没有把写好新闻标题当做自己不懈的追求。因此,大量平庸、乏味、陈腐、肤浅、空虚的标题充斥许多报纸的版面。看来,还要呼吁记者和编辑重视标题的制作。对写好新闻标题,也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我想结合一些新闻标题来做一些肤浅的探讨。一条新闻标题既要醒目、鲜活、生动,又要形象、新颖、别致并不容易,但至少应达到其中一条要求。实际上,几条要求都达到、令人久久难忘的新闻标题不在少数。例如,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有一条揭露国民党腐败的新闻标题就一直令人称道。这条新闻标题只有八个字:“前方吃紧,后方紧吃”。题中,将前方与后方的形势作对比,只把“吃紧”与“紧吃”两个字颠倒一下,就相当醒目、鲜活、生动、别致、深刻。再如,有一篇写一位农村妇女出书的通讯,用了这样的标题:《左手种田,右手写书》,形象地揭示了这位农村妇女边种田、边搞文学创作的鲜明特点,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迈。再如,《一所假军校5年关不了》《“三无干部”是如何爬上高位的?》《全国林地5年减少一个“江苏”》《打白条,伤民心》都很准确、醒目,《花开的声音》则新颖、别致,《故宫学:从自发到自觉》简洁、精练。

我自己对写好新闻标题也是格外上心,常常为写好一个新闻标题而冥思苦想、寝食不安。每拟出一个好标题,总是兴奋不已。因为在一些标题上付出了许多心血,所以至今还记得。例如,写银川市冬季发展日光温棚,大面积种植反季节蔬菜,我用了这样的标题:《银川冬季:“绿肥黄瘦”》写宁夏农民节水灌溉,我的标题是:《宁夏灌区农民用水变“吝啬”了》写人工成功饲养出天牛的天敌,我的标题是:《天牛,看你还能“牛”几时?》;写领导视察层层陪同,我的标题是:《这样“滚雪球”怎么得了?!》。为海原县呼吁兴建博物馆,我的标题是:《海原县的文物放到了看守所》;写宁夏一批青年作家迅速成长,我用的标题是:《宁夏崛起“青年作家林”》;写一个贫困地区的县级文工团常年坚持送戏下乡,我的标题是:《穷得“丁当响”,偏要“响丁当”———记在贫瘠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西吉县文工团》。

这些新闻标题,都是我追求醒目、鲜活、生动、新颖、别致的产物。至于是否达到了我的追求目标,只有请读者判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报刊版面的新闻标题精品很少。模仿他人的标题、套用现成的标题、陈腐老套的标题、空洞乏味的标题、华而不实的标题、故弄玄虚的标题、不知所云的标题比比皆是。有的报刊上出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于是“亮丽的风景线”就在各报刊上四处开花。哪里有人刚刚“圆了梦”,这里便有成群结队的人跟着“圆梦”。有些词语使用一两次,人们可以接受,有的甚至觉得新鲜,但是反复多次使用,就像反复咀嚼的馍馍,令人反感生厌了。难道我们的记者失去创造力了吗?非要从别人那里讨点残羹剩饭才能过活?当然,平心而论,拟好一个新闻标题相当不易,而要写出堪称精彩的新闻标题更有相当的难度。因为新闻标题不仅受新闻内容的限制,而且要受媒体自身的影响。例如,严肃的新闻内容就不能把标题写得过于漂浮随意,党报党刊上的新闻标题就不能弄得过于花里胡哨。而对于一篇新闻作品来说,对标题最重要的要求还是准确、贴切。离开准确、贴切去拟标题,即使再生动、再形象、再鲜活、再别致,也不可取。新闻是标题的艺术,让我们在标题上多动动脑筋吧!

(原载《新闻研究》2005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