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者的感悟
28368900000111

第111章 看似容易写好难

———消息写作漫谈

世界上的事很有意思:有些人人能做的事,恰恰没有几个人去做;有些看起来很容易的事,偏偏有很多人做不好;有些没有理由出错的事,竟连连爆出低级失误……出人意料的结果,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有一条则是共有的:有的人没有高度重视,甚至根本没把它当回事,而这也许正是至关重要的!

有些事,看起来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在“简单”的背后,可能有深层的问题、复杂的矛盾、难解的疙瘩。看不到这些,就做不好“简单”的事情。有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了解事物的本质、没掌握事物的规律就轻易动手,就会把事情搞糟,把容易的事变难。

新闻消息的写作,可能就是如此:不论是在报纸上、广播上、电视上,还是在网络媒体上,消息都是主角,都占有重要地位,记者们采写最多的也是消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消息,可能是最简单的文体,写消息,可能是最容易的事。因而,写起来往往漫不经心。结果呢,有些并不长的稿件中,竟然错误百出。我曾经随意找出几篇见报稿进行推敲,竟然找出许多毛病。这还是经过编辑加工过的稿件,没加工的稿件不知还有什么问题呢!

十几年前,我在报社值班。刚好有一个大学生在报社实习,他看见我参加一个活动后在头版发了一篇篇幅、位置都不错的稿件,很羡慕,就也想照样写上一篇。第二天,他早上出去参加活动,中午回来就急急忙忙投入写作。但是,他反复改了几稿,在指导老师那里都通不过。直到下午快下班时,还是没弄好。最后,指导老师让他只写100多字,然后交给我修改。就是在100多字的简讯中,我还找出3处差错!这个事例说明:简讯,也不简单,任何事做好都不容易!

说到消息,很多人都会说:消息嘛,不起眼的小豆腐块!是的,我们在各类媒体上看到的消息,确实篇幅都不长。几百字的占大多数,千字以上的很少,这既是版面容量决定的,也是读者阅读需要决定的:人们都爱看短小精悍的短稿,不爱看长篇大论的长稿。这样,我们就应该学会写短稿、善于写短稿、热衷于写短稿!

不要小看豆腐块!要在几百字的篇幅内说清问题、交代清楚来龙去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识珠的慧眼、没有淘金的技巧、没有概括的本领、没有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很难写好消息,很难写出让人久久不忘的好作品!

在2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写过几千篇消息了,但我至今不敢说自己已经过关了,我更不敢说,我写的哪一篇消息是尽善尽美、无可挑剔的。有些稿件虽然已经发表了,但事后再推敲,还是能够从中找出不妥之处。

我曾经审阅、修改、编发过许多稿件,其中包括从业多年的新闻工作者的稿件。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不需改动就能发表的稿件虽然有但并不很多:有些稿件,需要大动手术、动大手术才能见报;有些稿件,无论怎样修改都让人难以满意。

那么,当前消息写作存在哪些问题呢?我初步梳理了一下,至少有以下问题:

一、有些消息没有新闻价值或新闻价值很低。因此不值得一看,看了也留不下印象。写的是新闻,里面却没有新闻。消息,首先应该有新闻价值。没有新闻价值,就不值得写,至少不应该写成消息。比如,有些一般性会议、活动,本身并不是新闻,会议过程也不是新闻,谁出席了也没有多少人关心,可是有些人却不厌其详地写了一大堆、罗列出许多人名和他们的职务。而真正的新闻,则隐藏在这些会议、活动的背后,记者却不想抓、没抓到。

二、有些消息也注意抓新闻,但没有抓到点子上,只抓到一点皮毛,把最有价值的新闻漏掉了。有些会议、活动、事件内涵很丰富,蕴涵的新闻可能不止一个,值得着力写的东西也很多。但是,有人却找不出最有价值的东西,不会提炼主题,只写了一些皮毛、一些不太重要的东西。

三、有些消息,枝蔓太多,不得要领。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写的多是无关紧要的事。消息容量有限,贵在简洁明快。有关的要说透,无关的只字不能提。能用一个例子说清的问题,就不用两个例子。

四、前因后果交代不清,令人不知所以。突然冒出一个名词、一个人物,却对他们的背景、缘由、来历没有必要的交代。事情怎么起因、如何发展、最终结果怎样,让人费心猜想,不得而知,读后有一种不解渴的感觉。报道选举,却不报道选举结果。报道事件,却不报道处理结果。报道领导慰问,点出了每一个领导的姓名、职务,却不点慰问对象。报道颁奖,只提出席的领导,却不提一个获奖人名。

五、过多地堆砌数据、名词,却不注意比较,让人无法判断数据的意义。引用数据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应以少用为佳、以少胜多。列举一大堆数据,往往让人望而生厌,因为任何一个读者都不会花费精力去记没有特别意义的数据。有的消息所列数据,居然精确到了小数点后几位,这在统计报表里也许是必要的,在新闻报道中却未必必要,多数情况下甚至完全没有必要。有时,模糊一点反而容易让人接受。

六、语言枯燥、乏味,废话、套话过多,令人难以卒读。在有些消息中,完全是一口学生腔、书面语,不会使用生活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让人读起来如同在喝一碗无味的白水。有的消息过多使用“领导下”“指导下”“亲自抓”等词语,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

七、过多地罗列人名及其职务,而且把它放在不该放的位置,阻断文章的脉络,削弱读者阅读的兴趣。

其实,消息写作的要求很简单。只要用最简洁、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写出人们最关切、最感兴趣、最需要了解的东西,交代清楚来龙去脉,不多说一句废话,不漏掉一个必须说明的事实,就可以了。这个要求,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其他作品一样,消息也应该是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不应该是堆砌、拼凑、杂乱的“混合物”,不能是一堆烂垃圾、烂木头。那里面,既不能有残缺部件,又不能有多余的零件。

消息,并不排斥修辞手法的运用。无论是在标题上,还是在导语或后面的文字中,都可以用一些修辞手法。排比、对仗、比喻、拟人、借代甚至夸张,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当然,如果用得过滥,也会因文害义。

消息,要注意运用背景材料。背景材料的恰当运用,可以起到对比的作用,烘托主题,凸显意义,增强感染力。有些新闻,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下才是新闻。如果不交代背景,可能就不是新闻了。所以,在有些消息中,交代背景,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也要用得恰到好处,不可喧宾夺主。

写消息,一定要写好导语。导语写好了,就算成功了大半。

导语,可以交代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把最重要的东西、最能引起人关注的东西,放在最前面。如:“创作一首歌颂宁夏的歌曲,最高可获得10万元奖金。”“现在,从银川到兰州乘汽车4个小时就可以了。再往西走到西宁,有6个小时也够了。因为银川至兰州高速公路最后一段路今天贯通了。”“现在可好了,只花78元买个天线,就可以免费看到8套电视节目!”“西夏古籍研究成果,被写入中学教材!”这样近似口语的导语,都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没有多余的字句。

导语,可以直接点出事物发展的趋势。如:“自学考试方兴未艾,自学考试活力无限:在宁夏,平均每千人中就有6。2人参加过自学考试。”“城乡教育差距,在宁夏有望迅速缩小: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宁夏将有大批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

导语,可以展望事物的前景。如:“车队长驱呼啸而过、所有车辆都要停下来为之让路、引得路人侧目而视的现象,在宁夏将很难看到了:宁夏举一反三,将对警务工作进行全面改进。”“对于一直谋大事、干大事的宁煤集团来说,今后可以放手大干了:当具有一定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的国家骨干企业神华集团今天与他们联合组建神华宁煤集团的时候,他们的总资本一下子突破了100亿元……”“从今天开始,将有带邮政标志的三种型号的绿色汽车奔走在宁夏所有县区的乡间公路,农民在自家门口就能办妥所有邮政业务。”

导语,可以先来一个设问,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设置一个乃至多个悬念,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如:“宁夏境内到底有多少个岩画点、多少幅岩画?经过20年持续不断的考察、研究,现已基本摸清了家底……”“人类种植枸杞始于何时?宁夏专家在对典籍、实物进行考证后作出推断……”

导语,可以直接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语,点出最重要的观点、事实。如:“这本《古兰经》珍品,见证了宁夏回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党报党刊发行,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党务工作。”“希望‘两会’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打工,上职中,一年以后到山东。”

导语,可以借用修辞手法,以增强感染力。如:“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100年前流失到法国的西夏文献,在今天以结集出版的方式,回到祖国。”“省级专业剧团看中了一个有‘绩优股’潜质的农民文化艺术团,主动与他们攀亲、结成文化共建对子……”

导语,可以先荡开一笔,不直接点出新闻主体,而是故意绕个弯子,让人不知所言何事,好像是出了一个谜语,然后再一语点破,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如:“古丝绸之路上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日前在宁夏人民会堂上演:反映回族在宁夏大地上形成、发展历史的大型原创舞剧《月上贺兰》,首演获得巨大成功。”“亲戚多走动,越走越亲热。近日,远在北国的宁夏艺术团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南国福建‘走亲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慰问演出。”“胸佩特制胸牌,身藏致富绝技,常怀富民之心,奔走果园牛棚,有公职身份却甘当农民,不是农民却比农民脸黑:这些常年活跃在宁夏广阔天地间的‘特殊人物’,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技特派员。”

总之,导语的写作千变万化,不必拘泥于一种格式,更不要生搬硬套。很难说哪种好、哪种就不好。究竟采取哪种写法,应以内容来定。用得贴切、生动、感人就好,用得呆板、生硬、乏味就不好。

别看消息篇幅不长、容量有限,值得我们重视的环节很多,可以展示聪明才智、发挥创造性的地方也有很多,我们丝毫也不能轻视它。

虽然已有20多年的从业经历了,但我每次提笔写消息之前都要反复推敲、比较、权衡,没有形成完整思路我是不敢轻易动笔的。

(原载《新闻研究》2010年第1期,被光明日报社评为年度好稿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