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很容易出名吗?
有人说,记者很容易出名:名字赫然登载报纸上,很容易就被人记住了。退一步说,登一次,记不住;登两次,还记不住;连着登它十次、二十次,还记不住吗?
这样说来,我们的记者个个都应该成为尽人皆知的明星了。
实际情况如何呢?我想先问一句:你记住了几位记者的名字?你能说出几篇他们采写的稿件?经常读报的人,也许会说出几个记者的名字来,也许会点出他们的几篇代表作来。但是,你能记住的名字,对于我国几十万新闻工作者来说,实在是太少了。况且,没过多久就会忘悼。多数记者对广大读者来说,都是默默无闻的;你能说出的新闻作品,对于浩如烟海的报刊来说,实在是微乎其微的。大量作品,都没有给读者留下印象,甚至根本就没有人读过。
所以,我想说,新闻工作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很容易出名或出名很快。有的人干了一辈子,可能也没有被几个人记住。
人们到市场上买鸡蛋,只关心鸡蛋个大个小、是否新鲜,而不会关心这些鸡蛋是哪只母鸡生的;同样道理,人们读一条新闻,主要关心的是它的新闻价值,而不大会关心是谁采写的。只有对特别欣赏的作品,才会有人回过头来关注它的作者,而这种情况并不很多。对此,记者没有权力苛求读者。
那么,记者怎样才能出名、怎样才能被读者记住呢?换句话说,怎样才能成为名记者呢?有人说,不想成为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为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就有不少记者急于出名,甚至为出名而出名、为出名而不择手段。但是,有些人由于态度不端正、方法不对头,总是出不了名。有的人虽然出了名,但他们出的不是好名,而是恶名。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其中的教训相当深刻。
想出名,并没有什么不好。不出名,也不一定就不优秀。在任何一家新闻媒体,都有许多人在为别人做嫁衣。他们中许多人的业务水平并不在一线记者之下,有的水平更高;他们付出的辛劳一点也不比一线记者少,有的付出更多。但他们把出名的机会让给了一线记者,因而他们更应该得到一线记者和全社会的尊重。这里,我不想讨论这个问题。我只想就怎样才能成为名记者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现在的问题是:一个记者凭什么出名?具备不具备出名的基本条件?是否选对了出名的正确途径?写没写出足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作品?
这就自然涉及下一个问题:要成为一个优秀记者、名记者,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必须具备的?是学历?是才华?是文字功力?是工作热情?还是其他东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依我看,学历、才华、文字功力、工作热情,都是需要的,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使命感、责任感!
一个记者,要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自己能够干什么,可以干到什么程度,自己在这个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如果搞不明白这些问题,就不可能成为优秀记者、名记者。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使命感、责任感,就会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东碰西撞,摸不着头脑,整天忙碌,无所收获。
现在的记者,学历都很高。一般都有大学学历,不仅有许多硕士记者,而且有不少博士记者。应该说,多数记者的文字功力都不会很差。但是,我们看到,优秀新闻作品并不都是出自高学历记者之手。有时,高学历者还不如低学历者干得好。可见,学历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也看到,有些记者工作热情很高,甚至把业余时间也用到了工作上,发表的作品也不算少,但就是写不出有影响的东西、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好评。这其中可能有许多原因,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们没有带着使命感、责任感去采访、写作,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既没特色,又没分量。
我们还听到,有人常常不服气:他这个东西,我也能写,我甚至可以比他写得更好!我想说,你说你也能写,我不轻易怀疑;你说你可以写得更好,我也不想随意否定。但我只想问一句:你既然能写,那么你为什么不写呢?这个题材,你为什么不抓,为什么没有抓住呢?当然,这里面不能排除客观原因。比如:没有采访条件、不在现场、所在媒体的局限等。但你要找原因,不能强调客观,应该从主观上多找原因。如果你从使命感和责任感上找原因,很可能会找到正确答案。
对一个记者来说,写什么非常重要。选题抓得准了,就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就有了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选得准不准,还是与自己有没有使命感、责任感有关。
那么,如何才能抓住有价值的题材呢?我认为,有没有责任感、使命感至关重要: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并且能带着责任感、使命感去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就可以发现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反之,就只会抓一些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东西。
因此,我把新闻工作归纳为两个问题:一、写什么;二、怎么写。
写什么,是个选材问题,往往是由一个人的新闻价值观决定的,可以反映他的志趣、爱憎、世界观。有没有使命感、责任感,关注的事物是不同的,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不同的,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更是迥异的。
我们看到,有些记者抓的是鸡毛蒜皮的琐事,既没有多大社会意义,又不能给人多少启发。他们在采访和动笔之前,甚至没有想自己这篇东西要达到什么目的、会有什么效果。有些记者追腥逐臭,以丑为美,把文体明星结婚产子、绯闻轶事当成重大新闻来抓。这样的记者,怎么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在人民心中怎么会有地位?怎么会成为真正的名记者?
怎么写,既有写作技巧的问题,也有使命感、责任感的问题。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不同,选取的立场、角度也不同。可见,仅有文字功力、仅懂写作技巧是不行的。
在此,我武断地说一句:没有责任感、使命感的记者,绝不会成为名记者、优秀记者!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悍然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和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壮烈牺牲。光明日报社有许多记者报名要求上前线,有的人甚至作好了牺牲的精神准备。我是含着眼泪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报道的,当时我深受感动。我想,这些我很熟悉的同事,为什么能临危不惧?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是使命感、责任感驱使他们这样做:他们不想让《光明日报》的声音因为两位记者的牺牲而中断!
都说新闻工作具有许多特殊性。“特殊”在什么地方?我以为,随时随地考验记者,考验记者有没有胆识,有没有责任感、使命感,就是其特殊性之一。
记者会碰到很多情况,也会介入许多矛盾。考验人的“关键时刻”,常常会不期而至、突然降临,要求记者在很短时间内作出判断、作出选择:是挺身而出,还是临阵退缩?是不慌不乱,还是六神无主?“关键时刻”,还是看有没有责任感、使命感:让一个记者作出选择的,还是他的责任感、使命感。“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就可能成为优秀记者,也可能一举成名;临阵脱逃,就失去了战机,也可能就此失去一次成名的机会。而为一己之私被坏人利用,那就是内奸、叛徒,必将遭人唾弃。
在一次活动中,有几十名记者共同目睹了一起恶性事件。但事后大家都没有“动作”,其中有人是装聋作哑。只有一两名记者,披露了此事并指出了其中的教训。这篇带有警示作用的东西,一刊登出来,立即引起广泛关注,成为抢眼的稿件,这名记者也因此赢得赞誉。业内人士就此评论说:多么好的机会!那么多记者竟轻易放弃了,令人惋惜。有机会出名,却因为没有胆识而不敢出名!没有胆识、勇气,没有无私无畏的品格,也许正是一些记者没有多大名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某地发生一起破坏文物事件。迫于巨大压力,许多新闻单位、许多记者都保持了沉默。就连文物管理部门也无可奈何。有一位记者顶住压力,勇敢地站了出来,写出了批评报道,扭转了事态,文物保护就此走向正轨,社会各界因此对这位记者也刮目相看。为什么这个记者能不惧权势、敢于碰硬呢?人们说:他有社会责任感!这个记者也说,我写这个东西,不是冲着哪个部门、哪个负责人,也没有掺杂任何私心杂念,为了保护文物,我应该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写批评稿,需要责任感、使命感,写其他稿件就不需要责任感、使命感了吗?非也。写所有稿件都需要责任感、使命感。一个记者,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丢掉这最宝贵的东西。
让我们把责任感、使命感当做自己的“通灵宝玉”吧,有了这件宝贝,我们就不要担心自己成不了名记者。
(原载《今传媒》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