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者的感悟
28368900000115

第115章 “尊重”二字记心间

新闻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新闻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他人的参与,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首先,采访,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接触、交流,从采访对象那里挖掘自己需要的东西,索取写作的“原料”。如果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优良的“新闻产品”;其次,记者写出来的东西,还要让读者去看、去检验,进而影响社会。如果没有读者理睬,“新闻产品”堆在库房里卖不出去,就变成了废品,记者的劳动不仅成了无效劳动,而且浪费了大量资源。

如何才能生产出合格的“新闻产品”,避免“无效劳动”呢?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我以为“尊重”二字最重要:一要尊重采访对象,二要尊重读者。要把采访对象当老师、当朋友、当成自己求助的对象;要把读者当知己、当亲人、当成自己服务的对象。也就是说,要以人为本,处处尊重人、体贴人、爱护人,将尊重人、体贴人、爱护人贯穿于采访、写作的全过程,既不轻视采访对象,又不糊弄读者。

我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尊重”二字呢?因为这两个字关系到采访的成败、写作的得失。

采访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需要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密切配合,仅有一方的积极性不行。如果对方不配合、甚至完全采取抵制的态度,采访活动就无法进行,记者也就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许多采访活动中,我们看到,有些记者仅仅因为对采访对象缺少应有的尊重,就使采访归于失败。有些记者采访时盛气凌人,换来的只是被采访者的蔑视,留下的只是骂名。这样的结果,不仅对自己不利,对新闻事业也不利。相反,有些记者由于充分尊重采访对象,赢得了采访对象的理解和信任,就了解到别人了解不到的东西,从而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掌握的素材比别人多,写出来的东西就可能高人一筹。

在采访活动中,要尊重采访对象。这里面既包括对人的尊重,也包括对事实的尊重。有些事实就摆在那里,但有人就是看不到。有人虽然看到了,却看不准、看不清、看不透,看不出其背后蕴藏的意义。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人对采访对象缺少应有的尊重。我想说:只有对事实保持应有的尊重和敬畏,才有可能去深入了解它,进而发掘出其独有的新闻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例如,宁夏著名旅游景区沙湖在一个展室内养了三条娃娃鱼。看过它们的游客和记者何止百万!但是许多人都是看一眼就走,很少有人留意观察、仔细询问。管理人员就在旁边,许多参观者也不屑问一句。冷落管理人员的结果,就是自己熟视无睹,空虚此行。致使这个娃娃鱼家族中的“大哥大”长期默默无闻,而其中蕴藏的生物学意义更是鲜为人知。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到此参观的。与其他游客和记者不同的是,我没有“轻视”这三条“貌不惊人”的生物,也没有冷落它们的管理人员,结果我了解到了娃娃鱼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性,也就是了解到了许多人都感兴趣的东西,采访到了很有价值的新闻!由于我对采访对象给予了应有的尊重,我才采访到了独家新闻。我据此写出了《沙湖娃娃鱼生活趣事》《谁说这方水土不养“人”?》,成为网上的“三星级”热点新闻,不仅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而且受到同行好评。我也为自己能在别人忽视的事物中发现新闻而感到兴奋。回顾这条独家新闻的采访经过,我认为,对采访对象的尊重,是我能在司空见惯的景物中发现新闻亮点的重要原因。

采访时,记者要尊重采访对象;写稿时,记者要尊重读者。就像生产出的产品只有到了消费者手中才算实现价值一样,记者写出的稿件被读者阅读了,才算产生了社会效益。否则,就像没人买的菜烂掉后变成废物一样,没人读的稿件即使登出来了,也是废品。就像演出要有观众欣赏一样,稿件也需要读者来阅读。归根结底,记者的劳动是通过读者的阅读实现的。对于演出来说,没有观众或观众很少就意味着演出失败;对于稿件来说,没有读者或读者很少同样是不成功的。

那么,记者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稿件被人读、被更多的人读呢?记者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欣赏习惯、阅读心理,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适应读者的需要。要全心全意站在读者的角度上组织材料、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而不是我行我素、信马由缰、故弄玄虚、云山雾罩、大话连篇,更不能借报刊的版面来展示自己的什么“才华”。记者的才华,就是以简捷、明快的语言把事物说清说透,让人有所领悟、有所感动。既不多说一句,也不少说一句,没有废话、空话、套话,干净利落。要用新闻事实本身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为展示自己的“才华”去写稿,绝写不出好稿,更不可能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其所谓才华也难以被读者认可。

尊重读者,应在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出来。比如,有些新闻,为了让读者加深理解,一定要说明背景;有些新词语、新事物、新成果,一定要有必要的解释;有些复杂的事件,一定要交代清楚来龙去脉。不要让读者读不懂、猜不透、想不通。要根据读者阅读的需要写稿。要考虑多数读者的需要,尽可能把稿件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可能少用专业术语、生僻名词和很少有人使用、理解的修饰词语。

在2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自己始终追求朴实、淡雅的文风,努力把自己的稿件写得准确、生动、含蓄、风趣。当然,实际上我还没有做到这几点。尽管如此,我自己感觉还是颇有收获的,也尝到了其中的乐趣。有些读者对我说,你写的稿件都是大实话,没有一句不好懂,也很少用华丽的修饰词语,但读完了感觉还是有味道的。我回答说:对了,这正是我所追求的!

记者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但要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要时时处处尊重他人,时时事事以人为本。记者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而这种服务是通过为采访对象、为读者服务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尊重”二字牢记心间。记住了这两个字,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原载2008年《宁夏传媒》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