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者的感悟
28368900000117

第117章 以提高影响力为中心

———对光明日报改革的建议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彰显特色,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这几句话应该成为《光明日报》的努力方向。

经过几代光明人的不懈努力,《光明日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但是,从现在的状况来看,《光明日报》的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光明日报》的影响力还有很多潜力可挖。提高报纸影响力、提高报社的社会地位,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对此应该不懈追求。就此,我提如下建议:

一、尽力张扬《光明日报》个性,突出《光明日报》特点。现在,“规定动作”越来越多。这是中央宣传工作的需要,我们应该自觉服从,创造性地完成。但是,“规定动作”所占版面越来越大,报纸的个性和特点越来越弱,又是一个必须正视、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一张报纸个性不突出、特点也不鲜明,那它就会被读者所抛弃,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一张报纸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个性和特点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有限的版面内,努力张扬个性,突出特点。在这些方面,要与其他党报竞争,我们没有优势。《光明日报》虽然是党报,但它又不是任何一级党委的机关报,这就要求它要与所有的党报都有区别。它应该成为与众不同的党报。

二、要强化中央级报纸的权威性。《光明日报》是中央级报纸,必须要有中央的声音,而且中央的声音一定要突出、要响亮。但是,我们传达的中央声音,应该突出其权威性、垄断性,这就要多发一些具有《光明日报》特点和优势的信息,多发自己记者采访的独家新闻,而对于各报都登的东西,则要淡化处理,尽可能少占版面。现在的问题是,《光明日报》虽然是中央级报纸,作为以教科文卫、理论为宣传重点的报纸,但在这些领域的宣传还不具有权威性和垄断性,更缺少读者想看且只有在我报上才能看到的东西,而大路货、各报皆登的东西却占据了大量版面。

我认为,头版一定要尽可能突出本报特色,以登本报记者采写的稿件为主。中央主要领导的重要活动,自然应该放在头版。但中央领导的外事活动,则可以考虑放在国际版。

三、要更加珍惜版面,让每一块版面都能发挥“效益”。所有编采人员都要有“版面意识”,让每一篇稿件都能发挥“版面效益”。要努力实现“版面效益”最大化。《光明日报》的版面不多,新闻版面尤其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寸版面,让每一寸版面都能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行效益,让每一篇稿件都能或多或少地提高本报的权威性、影响力、可读性,不要浪费、更不要糟蹋宝贵的版面,不能登那些既没有信息含量和可读性,又没有给报社带来利益,而只对采写者、编发者个人有利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多想为这张报纸贡献点什么,而不是算计要从这张报纸上捞取什么。多少版面也经不起糟蹋,更何况版面资源十分有限呢?

四、加大地方新闻的比重。要提高《光明日报》的影响力,必须加大地方新闻的比重。《光明日报》的绝大多数读者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报社所在地的读者很有限。《光明日报》的广告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各省市自治区,《光明日报》的发行更是由各地来保障的,中央机关和北京市的订阅量并不大。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宣传地方的力度。现在有一个现象很耐人寻味:许多中央报刊竞争不过省级报刊,而许多省级报刊又竞争不过都市类报刊,这在广告额和发行量上都反映出来了。为什么?是中央级报刊记者的素质不如省级报刊的记者、省级报刊记者的素质不如都市类报刊的记者?显然不是。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是,越是基层的报刊,与当地读者越贴近,刊登的当地的新闻越多!几乎所有读者都对与自己贴近的、身边发生的事更感兴趣,而对外界的外地的事关注的程度则要降低很多。因此,《光明日报》虽然是中央级报纸,但也不能离普通老百姓太远,离关注它的读者太远,也应该尽可能多地刊登地方新闻,反映各地老百姓关心的事情!

五、保护记者工作积极性,尽可能少压稿。《光明日报》有时刊登的地方新闻很少,特别是遇到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事件时,很多稿件就用不出去。实际上,这期间新闻在大量发生,但却仅仅因为版面的原因在版面上反映不出来,这是很遗憾的。地方新闻登得过少,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与中央级大报的地位也不相称。近几年,编辑部常常压稿,压得最多的往往是地方记者采写的稿件。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记者在一个地方,采写的许多稿件都发不出去,那是很没面子的事、很尴尬的事。记者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工作积极性就会遭受打击,就很难再有激情投入工作。如果很多稿件、特别是下了工夫采写的稿件也用不出去,记者就会缩手缩脚,就不会放手工作。而这种状态,对扩大报纸在地方的影响力是不利的。因此,编辑部应该尽可能多用一些本报记者、特别是地方记者的稿件。如果稿件是因为质量问题不能用,可及时向记者通报或责令修改重写。如果稿件很好,仅仅由于版面的原因而不能用,那么编辑部就要调剂版面来刊登。保护好记者的工作积极性,相当重要。

六、严格按质量选稿,尽量减少照顾。编辑部要对所有记者一视同仁。这也是调动记者创造性、保护记者工作积极性。不论哪个地区、哪个记者,都不能享有过多的照顾。偏向少数人,就会打击多数人工作的积极性。为了某种需要而降低稿件质量,损伤报纸形象,无异于饮鸩止渴!因此,一定要控制这类稿件的数量。社会上不能有特殊公民,报社内也不应有特殊记者,要以稿件质量说话。

七、建立稿件管理制度。要定期清理稿件,对一段时间内未能用出的稿件进行清理,能用的尽量用出,不能用的,及时告诉记者。有些不错的稿件,当时未能用出,时间长了,容易被人忘掉。编辑部要经常留意,对有些积压时间较长、篇幅也较长的稿件采取压缩的办法,压成短稿或简讯,集中用出,这既是给记者一个交代,也是给采访对象一个交代。

八、经常调整专版,让专版成为《光明日报》的“亮点”。《光明日报》专版不少,有些专版多年一贯制,毫无变化,读者的关注度也在不断降低。建议对这些专版进行读者调查,实行“末位淘汰制”,及时调整那些读者很少的专版和专版编辑。专版应该常办常新,不能总是一副面孔、一个栏目。办专版,应以突出本报特色、增强报纸可读性为目的,尽可能少登那些没有读者的稿件。要办好专版,仅靠责任编辑和他所在的专业部恐怕不行,还要调动报社所有编采人员的力量,专版要向地方记者开放,地方记者可以直接为专版供稿。现在,各专版上很难见到地方记者的稿件,这种情况应该改变。专版是报社设置的,报社完全可以灵活掌握,随时调整。当一段时间内新闻稿压稿多时,就拿出部分专版刊登压稿;当某些专版的稿件特别好时,就调剂其他专版刊登。

九、多反映基层的声音,少围着上层少数人转。读者喜欢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东西,对与他们相距较远、与他们不相干的东西,往往缺少兴趣。像官员访谈之类的东西,很多报刊都搞,这些报刊的“企图”,当事人也都心知肚明。这些东西,有的是秘书代劳,有的是大话、空话连篇、枯燥乏味。本人也未必重视,因此不宜多搞。

现在,有的报纸只盯着名家、名人、明星,热衷于炒剩饭,写名人的绯闻轶事,格调不高。这固然可以吸引一部分读者,但却不能吸引多数读者。况且,内容重复、缺少新意的东西,是很令人讨厌的。因此,报纸不仅要关注“大家”,还要关注“小家”,要写小人物的成长,写小人物成长给人的启示,要推有发展前途的小人物一把,让他们终生都对《光明日报》感恩戴德。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关心小人物的命运,多反映一般人关心的人和事,就可以争得许多读者。

十、适当刊登地方动态性的稿件。一个记者工作在一个地方,无疑会参加一些会议和活动。什么会议活动都不参加,与世隔绝,对报社的其他工作也是不利的。当然,记者不要过多应付场面上的事,那是很没有出息的。但是,有时又免不了要写一些动态性的短稿,有些单位也只是希望在报纸上露一下。这些东西写起来很没意思,但不写又不行。不要小看那一二百字,有时作用并不小!对西部落后地区来说,会议、活动很少;而对经济文化发达的大省来说,会议、活动是很多的。尤其是一些全国性、区域性的会议、活动,《光明日报》上应该有所反映,这也可增加报纸的信息量。因此,编辑部还是要适当发一些这样的东西。报纸上可以专设“各地动态”栏目,专门刊登这些东西,每条百字左右,甚至只发“一句话新闻”。这些东西可不发稿费,不列入工作业绩考核。

十一、建立读者评价网,定期请读者评报。看看读者到底读了哪些东西,不读哪些东西,渴望读到哪些东西。要认真分析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读者的意见不断调整办报方向。

十二、关于增设专版和栏目的建议:1。可新设“地方新闻”专版,每周三期,由记者部直接负责,因为记者部了解全面情况。2。可开设“科技前沿”栏目,《光明日报》对自然科学的报道有待于加强。3。可开设“知识界连心桥”栏目,反映各界知识分子的所思所想,直接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使《光明日报》真正成为知识分子的“娘家人”。4。可开设“艺术欣赏”栏目,普及各类艺术知识,介绍各类艺术动态,让音乐、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发扬光大,进而吸引各界艺术家的目光。5。可开设“读者之窗”栏目,反映各地读者的呼声和建议。6。可开设“文物与考古”栏目,介绍文物鉴赏知识,反映考古新发现,文物考古曾是《光明日报》的特色,现在有必要强化。7。可开设“如何当好父母”和“与中小学家长谈心”栏目,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教训,直接为读者服务,也就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写于2006年,是应报社之邀向报社提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