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者的感悟
28368900000128

第128章 “搂草打兔子”

———记我的一次采访经历

我在不久前中央宣传部组织的“三个代表在基层”大型采访活动中,先后在《光明日报》上发稿19篇(其中有几篇是与人合写的),而且安排在版面头条的就有4篇,此外还有3篇被刊登在头版报眼和头版副头条这样显著的位置,有的还受到中宣部领导的表扬。

在20多天内发稿19篇,可能不算少了。当然,并不都是写“三个代表”的。其中写“三个代表”的共有7篇,这已经超过报社原定的采访任务。而另外那些稿件都是“搂草打兔子———捎带的”。而被安排在各版头条的4篇作品,都是其他内容,这无疑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有人问:你怎么在那么有限的时间内采写那么多东西?你又是怎样突破专题采访的局限写出其他内容的作品的?

我想,当一名记者应该是“全天候”的:去采访时,是记者;不搞采访活动,也不要忘了自己的记者身份;采访此事时发现彼事,既要抓住此事,也不要放弃彼事。捡到玉米固然令人欣喜,发现谷穗,也应把它捡到筐里。多一分收获,何乐而不为?

参加“三个代表在基层”采访活动,目标很明确,记者毫无疑问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完成不好任务就是失职。但这并不排斥记者在“业余”时“顺手牵羊”。既搂到了草,又打着了兔子,岂不是一举两得?

几年前,我采写过一篇题为《没有苗圃的园丁》的长篇通讯,产生过很大反响,引来全国各地大量捐款捐物。西安市一位退休女知识分子一直资助着我文中写的那位山区回族女教师。我虽然与她多次通话、通信,但一直未与她见过面。这次,我决定利用到西安采访的机会抽空采访她。一到西安,我便与她联系上了,并且见缝插针展开采访。事后,我写出了通讯《绵绵爱心暖人间———本报一篇通讯引发的爱心故事》,在A2版头条刊登后,受到报社内外的好评。

下榻在陕西两家宾馆,我惊喜地发现了客房内的“环保倡议卡”,我虽在各地住过大大小小许多宾馆,但这样的倡议卡还是首次发现。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也有借鉴意义。于是我在采访本上抄下了倡议卡的内容,并以此写了一篇《宾馆客房的“环保倡议卡”好》。

在陕北采访途中,我发现地处黄土高原的黄龙县生态环境出人意料的好,一到住地便就此展开采访,满怀激情写出通讯《黄土高原一肺叶》,又被刊登在版面头条的位置。

到郑州后,我发现浓荫密布的大街上鸟屎几乎连成片,而郑州人几乎是“听之任之”。于是,我饶有兴趣地进行观察、采访,然后,以诙谐、幽默的文笔写出《郑州人宽容“鸟害”》,肯定了人与鸟和谐共处这种社会进步。

就这样,我在完成主要采访任务之余,又搞了不少“副业”。过后一数登稿本,居然发了这么多,这让我真有点喜出望外了。

我想,这对我来说也算是一次丰收吧。而这正得益于我在宁夏这样一个被人称作“新闻贫矿区”养成的敬业精神和采访作风。如果不是留心观察、认真采访、精心写人、反复推敲,许多东西就不会在我手中获得新生,也不会以现在的面貌出现在版面上。当然,这里还包括编辑部许多同志的创造性劳动。我本人对此一直心存感激。

当然,严格说来,这次采访也有遗憾和失误。特定的采访内容以及接待单位的安排限制了记者的行动,我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就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作过多的采访,而驻地记者工作的局限又使我不得不有所顾虑。所以,就总体而言,这次采访发稿虽多,但缺少精彩之作。

虽然如此,我仍然感到,新闻工作是一项只要付出就能有回报的工作,记者永远不应吝惜自己的精力和心血。

(原载《新闻研究》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