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者的感悟
28368900000038

第38章 “拯救”评奖!

如果说现在有些评奖活动在藏污纳垢,可能有人会认为是危言耸听。不过,评奖中的问题、对评奖的非议,确实是越来越多了。

现在的评奖活动越来越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评选个人的,各类称号满天飞;有评选单位的,奖牌锦旗挂满墙;有评选作品的,各种奖项难细数;有评选产品的,金奖银奖吓死人……恐怕没有人能够对现在评奖的种类、数量作出完全准确的统计和回答。

评奖不是坏事。通过评奖活动准确地评价工作、鼓励先进、督促落后、激励斗志、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许多评奖活动是否都实现了评奖活动的初衷、达到了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否产生了副作用?有些评奖活动,没评时,许多人心平气和;评完了,不少人心绪难平,有人甚至怒气冲天,实名举报,口不服、心也不服,很难起到“激励斗志、促进工作”的作用。这样的评奖结果,与评奖宗旨背道而驰。

看来,我们有必要认真梳理一下各类评奖活动、重新审视一下评奖活动的内容、检查一下评奖活动的过程,看看其中是否真的藏污纳垢。

在评奖活动中,有许多不正常现象:不该评上的评上了,该评上的反而评不上;该评为一等奖的被评为三等奖,该评为三等奖的竟被评为一等奖;金奖不比铜奖奖少,银奖倒比铜奖多;有“金”有“银”无“铜”,“金”比“银”多出好几倍;“排排坐,吃果果”,这次你获奖,下次轮到我;无论高低优劣,只要参评就能拿奖;母鸡频频生下双黄蛋,“并列第一”比比皆是;名曰“最优”实则不优,多个“最优”相互“打架”……评选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甚至完全脱节的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的了。这样的评奖活动,很值得反思。

评奖,一般都有“基本原则”,而不应有什么“潜规则”。无论什么评奖,都要实事求是,按“质”定奖,按原则操作。但是,现在有些评奖已经部分或全部背离了“基本原则”:“非优秀”因素,倒比优秀更有分量。“潜规则”,正在一些评奖中起着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权、钱、关系、交易以及评奖背后的活动,左右了一些评奖的结果。这样一来,一些评奖活动的社会影响、社会信誉、社会价值也就被削弱了,人们的关注程度、参与热情、评价分量也就大大降低。评奖应有的积极作用,也因此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听人说,那样的评奖,不评也罢!不去管它,不要参与!

有些评奖搞得轰轰烈烈,竟没有多少人关注,留意它并记住它的则更少。有些本来“含金量”很高的奖项,在不少人心中竟不值一提!如果评奖没有积极作用、甚至只有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对这样的评奖画个问号了。缺少实事求是的评奖活动,正被一些团体和个人所利用,变成了个别人牟取私利、进行肮脏交易的手段和工具了。

评奖如果藏污纳垢,不正之风就会借尸还魂!

评奖,必须尊重事实,必须关注优劣,必须按“优”定奖!评奖,也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需要坚持真理的勇气,需要大公无私的精神!没有这些,评奖就难以公平、公正,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拯救评奖活动!确保评奖的公正性,提高评奖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增强评奖活动的积极作用!但愿这样的呼声很快就变为多余。

(原载《共产党人》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