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灵的印记
28412000000033

第33章 染布

染布,是一种职业。

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染布的是指一个人。那个人,个子高高的,黑黑的弯脸膛儿,一年四季,指甲里总是潜藏着灰乎乎的颜料色,肩上斜背一个布搭子,时常是人没进村,吆喝声先到了:“染布——噢——”

那声音拖得长长的,怪怪的,尤其是音调滑到那个“噢”字上的时候,忽而高上去,忽而又滑下来。整个吆喝的过程,如同一个牙口不好的老太太极有耐心地撕咬一块牛板筋一样,很筋道。

他的家住在我们村前面的小庄上,我父亲跟他很熟,村里面好多大人跟他都很熟。用我爷爷的话说:“前庄后团的,谁还不认识谁呢!”

但我们小孩子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们是谁家的小孩子。我们小孩子就知道他是个染布的。

小村里,哪家集上买来白粗布,急需要染了做寒衣,或是哪家爱美的新媳妇、大姑娘想把自己穿过的浅色衣服变个颜色,翻翻新,一听到那染布的吆喝声,立马就会跑出来,喊住那染布的。腿脚不好的老奶奶们,家院里听到那染布的喊呼声,怕去屋里翻找布料的空当,那染布的走远了,总会让顽皮的孩子们前去打头阵,喊住那染布的,甚至是把那染布的直接叫到自家院里来。

那样的时刻,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们,会全都围拢过来,帮着要染布的人家出主意,最主要的是讨价还价儿。那个年代,好多人家,肚皮都填不饱,自然不会花更多的钱去染一块布料。

我之所以能记住那个染布的,是因为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私自做主,从那染布的手中染过一条围巾。

那围巾,一半咖啡色,一半羊肚白。围巾的质地软软绵绵,现在想来,应该是纯羊毛的,是我父亲一个朋友送给他的。

当时,我父亲在我们邻近的公社党委当干部,他身上穿的、用的,都和我们村里的叔叔、大伯们不一样。所以,那条围巾,也应该是那个时代很时髦的稀罕物儿。每逢冬季,父亲围上它出门远行时,既能遮风挡寒,又能缠在嘴边当口罩,蛮洋气的。

我很眼馋父亲的那条围巾,选在那年秋凉乍寒的时节,悄悄从衣柜里翻出来,自个围上了。

父亲在一天晚上回来时,看到我脖子上围了他的围巾,很吃惊的样子看了我两眼,但并没有说我什么。晚上,临睡觉时,我听父亲跟我娘拉呱,说:“你怎么把那围巾给了二子?”

我娘给我挡驾说:“小孩子长大了,知道爱美了,让他围几天吧。”

父亲没再说啥。

第二天,父亲上路时,也没有急着要回他的围巾,我便更加得意地围在脖子上了。

大约半月过后,我感觉那围巾除了白色,就是咖啡色,太单调了,我盼望再多几个颜色该多好呀!恰好那一天,染布的来到我们村里,我突发奇想,要把那围巾染成黑的或蓝的。我觉得若是把那围巾染成黑的或蓝的,围在脖子上更显眼,更好看!小朋友们没准还认为我又多了一条围巾呢。

于是,我从家里偷了两毛钱,在小街西头追上那个染布的,问他两毛钱染一条围巾行不行?

那染布的木呆呆地看了我两眼,说:“行。”

他问我染什么颜色?

我看着他布搭子上染好的颜色“标本”,指着其中一个蓝布条,说:“就是这种颜色。”

那个染布的默默地接过我手中的两毛钱,要过围巾,让我一集后,等他。

一集,就是五天。

五天后,那个染布的果然如期而至,不过,这一回,他在离我们家很远的地方就大声吆喝开了:“染布——噢——”

我一听到他的吆喝声,就知道我的围巾染好了。

然而,令我没有料到的是,当我把那条染好的围巾拿回家时,我娘一看就火了,点着我的脑门子,责问我:“谁让你染的?”

随后,我娘让我爷爷拿着那围巾去找那染布的,问他:“小孩子不懂事,他四五十的人啦,难道也不懂事?就为了赚小孩子两毛钱,一个大男人,连良心都不要了!”我爷爷追出去很远,与那染布的具体说了什么,我不知道。这以后,那染布的,知道我是谁家的孩子了,好多次在路上与我父亲走对面,他都故意绕开了。

至于那条围巾,染过之后,老气横秋,父亲不围了,我们小孩子更不能围了,干脆给我爷爷做了扎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