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灵魂的指向
28416400000048

第48章 寻找文学的土壤

作家就像农民,写作就像种农作物。你想在写作上有所收获,首先你要想好想种什么?或者你适合种什么?想种什么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你适合种什么?

比如,你说你想写诗歌,但你没有那种激情,没有那种天赋,你再怎么写,都写不出好东西来的时候,你就得调整一下,比如改写散文。

我有一个文友,她是写评论的,但她总跟我说,她也想写我在写的那种小说。我问她,你有生活经历吗?你的生活够丰富吗?她说,没。我就建议她,那你还是不写为妙。

所以,我认为想写什么很重要;但适合于写什么更重要。当然,如果两者是重合的,那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所以,每位初学者,你首先要想好适合写什么?这就根据你的喜好、经历、阅读和环境来决定。

比方,你喜欢写诗,你就在诗歌上先投入一下,但如果写了五六年,都没有人叫好,那你只能考虑换其他一种体裁试一下。如果你写到三十岁毫无起色,但还在拼命地努力,我可以告诉你,你在干傻事。因为写诗是三十以内要干好的事。你都三十了,海子都自杀好几年了,你还写什么呢?

但要选择写诗的,首先你是不是充满幻想一类的,是不是激情澎湃的?如果你在生活中规规矩矩,做梦做到在摸女人的胳膊都觉得是犯罪的,不会在喝了点酒就想站在饭店中央进行诗朗诵的,那我想你就不适合写诗歌。

如果你没有多少生活经历,编个故事都编不了的,那就不适合写小说。写小说,你首先得有编故事的能力,因为小说需要通过故事来表达你的思想,体现你的深度。如果连个基础都做不了,那你投身小说创作,等于在浪费青春和生命。

写散文的,你要对生活充满热爱,你要能从日常生活中时不时感受到爱与温暖,如果你对生活麻木不仁,对周边的冷暖漠不关心,那你不适合写散文。

当然也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任何体裁都写得出色,这样的作家也有,但我的建议是你还得分一下轻与重,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你想在每种体裁上都争第一,那是不可能的事,需要有一个着重点。

比方,我以写小说为主,以写散文随笔为副,诗歌基本不写,因为我觉得自己偏重于理性,不是很感性的人,也不具备喝了点酒就站在饭店中央诗朗诵一类的,所以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写诗。

寻找文学的土壤,你就先得找到你想种什么?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你找到了,可以说事半功倍了,以后走的路就会顺很多。

而这里种的,就是指适合你写的体裁。找准了体裁,接下去就是努力阅读相关体裁的经典作品,学习和训练写作技巧,再进行深入思考,对这种体裁的文章进行强化。这个过程,我就不展开讲了。

接下去,我就着重讲如何寻找文学土壤的问题。

其实,每个作家,如果经历和认知的不同,文学的土壤也会有所不同。

比方,你是一个历史教师,你去写历史题材的文章,相对于一个教数学的,就便利多了。所以,对于一个教历史的作家而言,历史题材就是他可以找的土壤。

比如,我是农村成大的,农村题材自然就是我的土壤,如果我一定去写军事题材,那就是找错了土壤。当然,你如果对军事题材非常有兴趣,你也可以去写那类文章。但在写之前,你应该做足功夫,你得吸收大量军事类的知识,甚至去亲身经历或体验。

以我自己为例,我因为二十岁之前,一直在农村生活,二十岁以后,我开始以农民的身份打工。所以,我把农村题材和外来打工者题材,作为了我的文学土壤。

再举个例子,余华在小镇上长大,所以他写的小镇生活的小说非常优秀,像《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都非常成功。

但后来,他离开了小镇,整天飞来跑去在城市和国外游走,而小镇的生活在不断改变,他再去写小镇就不适合了。这也就是说,他的文学土壤已发生了变迁,小镇已不再是他的文学土壤,所以他只得重新寻找。但他的失误在于,他找了底层打工者生活这么一个文学土壤,像他近十年写的《兄弟》和《第七天》都是这方面的,所以写得比较失败。

为什么失败?因为他现在找的文学土壤,其实不是他适合写的文学土壤。你们想一想就知道了,他十多年前获得大名声之后,作为自身已不是底层打工者了,而且他成天在城里过着富足的生活,开开会,做做讲座,去外国访问访问,跟底层打工者的生活相差十万八千里,他再去写底层生活的文章,当然就显得比较假了。所以,我觉得他如果写他这类人的小说,也许可能会再次获得成功。

再回过头来讲我自己,我写了十多年的农村和打工者的生活,写的小说应该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评论家张柠还撰文称我发现了一个新的乡村,说我是“当代中国乡村的发现者”。

但实际上,早在几年前,我已经不怎么写乡村了,为什么?因为我已二十多年没在乡村生活了,乡村在不断变化,但我的认知还是二十多年前的乡村,再写下去,我笔下的乡村会越来越脱离现实的乡村,会越来越假。

所以,这几年我在寻找新的文学土壤。我寻找的新的文学土壤,就是像我这类人的生活,就是远离乡村在城市里生活、工作的人群。当然,如果你只是单纯写这类人,可以说你的文学土壤是找到了,但你种的东西会跟其他人一样,毫无特色,所以,你还得深一步去寻找。

毕竟创作嘛,要在“创”字上下功夫。所以,我的办法是,把我寻找到的文学土壤进行批判化和荒诞化。因为批判化和荒诞化,一直以来是我写作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而在赋予这种特色的前提下,凭着良知是我写作的最主要的核心。只有这样,我的小说才会与众不同,才会变得深厚。

不过,这个寻找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我们这样进行的是二次寻找,做起来就更加艰难。也因为艰难,很多作家后半辈子就废掉了,晚年非常痛苦。比如,曹禺,他写的《雷雨》非常成功,但那是他年轻的时候写的。他写的《雷雨》,是他第一次寻找到的文学土壤,所以非常出色。但后来因为生活经历的改变和环境的变迁,他就失去了以前找到的文学土壤,再也找不到适合他的文学土壤了,所以他后半辈子几乎没写出什么有影响的作品。

像中国的作家,很大部分,刚开始的时候写得比较出色,后来越来越差,到晚年根本就废掉了,为什么?因为中国的作家开始写的时候大多数还是底层人士,所以寻找到的第一块文学土壤,是底层生活的,有乡村的,有工厂的,有打工的,有知青的。但写出名了,他们的命运就改变了,要不当了官,要不发了财,地位改变了,生活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也意味着都告别了第一次找到的文学土壤。但他们又不愿放弃那方让他们取得成功的土壤,继续在那上面不断耕耘,结果让那方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那产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可能丰厚了。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我觉得首先要找准体裁,其次要找准文学的土壤。如果这两者中有一个没找准,那你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

当然,这个文学的土壤,不是其他作家的文学土壤,而应该是你独特的一个人的文学土壤。也就是说,你在它上面种出来的东西,应该是与众不同的,独树一帜的。

好,我的第二个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也希望大家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