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吐哈石油报优秀新闻作品集
28420700000076

第76章 托尼的异域情缘

记者罗建东通讯员度成华

2003年农历10月22日,托尼·威夫乐结婚了。在热闹的婚礼上,人们要他讲述他的异国情缘时,他说了一句令在场嘉宾都为之动容的话:“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事情可以计划,唯有自己的感情是不能计划的。”回想起几年来他在吐哈的生活变化,他不仅用一个事实印证了这句话,更将一段极富浪漫色彩的故事留在了吐哈,留在了这片他向往并为之奉献着的土地上。

托尼的家乡在澳大利亚,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网上得知中国新疆的吐哈石油外国语学校要招聘外籍教师,这个消息令他兴奋不已。没有经过太多考虑,在同这所外国语学校取得联系并办妥相关手续后,他收拾行囊,跨越重洋来到新疆,成为这个学校的一名口语教师。

“我一直希望到中国西部看看,我喜欢那里的民族风俗和自然风光,同时也希望能为中国西部的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刚到吐哈,托尼就喜欢上这个地方了,“我觉得这里与澳大利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物产丰富,当地人热情淳朴。吐哈基地内学英语的氛围很浓厚。”

在外国语学校,托尼每周要上20节口语课。他的课生动活泼,很受孩子们欢迎。由于他的口语很地道,就连平时外出,他也常常会“遭到”一些英语爱好者的围追,因为他们相信,通过与这个正宗的“美国英语”对话,对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大有裨益。周末,他带着照相机,到石油基地外面的城市和乡村游历,用镜头记录新疆的风土人情。久而久之,他还同当地的几位维吾尔族村民交上了朋友。

在同事们眼里,托尼是一个优雅的“绅士”;在学生们眼里,他是一个平易慈爱的“师长”;在许多英语爱好者眼里,他是一位真诚友善的朋友。但在一个爱恋他的女士眼里,他是一个理想的“丈夫”。

2002年,由于与学校签订的合同期满,托尼打算返回澳大利亚老家,可就在收拾行装时,他又决定留下来。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预定的机票作废了,原先的日程安排全打乱了。有好事者问其原因时,他的脸上就会露出孩童般羞涩的笑容,然后低声坦白:“我也没有办法,因为我遭遇了爱情。”原来,这一年,他和外国语学校的单身女教师肖玉华相爱了。他舍不得离开她,她也在等他的“表态”。直到临行前,他才意识到,自己原来已深陷“爱河”,难舍难离。于是顺理成章的,2003年秋天,他们踏上了婚姻的红地毯。

人们常说“同行生嫉”,可发生在托尼和肖玉华之间的爱情故事,却是典型的“同行生爱”。作为英语教师,肖玉华与托尼同属一个教研组。教研组定期要举行各种集体活动,如集体备课、口语训练等。作为外籍教师,托尼的口语是老师们学习的标准。频繁的交流如同一根缩短情感距离的纽带,把两人心拉得越来越近。时间一长,便擦出了火花。2003年,他们终于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领证、布置新房,一切准备停当。

幸福来得太快,托尼有些甜蜜,有些惶惑。他怕自己关键时候“出乱子”。

婚礼的前一天晚上,他小心翼翼问肖玉华:婚礼上有什么“套路”可循?肖玉华当时并未在意,只是随口告诉他,按照中国的风俗习惯,在当天婚礼上,肯定有人会用各种问题“为难”新郎,除了问一些恋爱经历,搞点“小节目”,还要闹洞房,总之,新郎当天要受点“小折腾”。

说者无意,听者有意。当天晚上,托尼辗转反侧。半夜时分,他爬起来,认认真真地把自己同肖玉华的恋爱经历,详细地记在几张纸上,阅读了几遍,烂熟于心后,才将“材料”放进新婚礼服的口袋里,回到床上静待天明。

原本打算简单操办的婚礼却办得异常热闹。婚礼进行到高潮的时候,许多嘉宾果然要求托尼现场讲述自己的“吐哈罗曼史”。众目睽睽下,只见托尼很自然地从口袋中掏出几张纸,用一种庄重肃穆的语气高声朗读。非但嘉宾们,连肖玉华当时都有些蒙了。

托尼用的是英语朗读,一些同事不知道他读的内容,竟误以为他在念什么“工作报告”。肖玉华急了,为了缓解气氛,她赶紧给他当“临时翻译”。于是,一幕可爱的场景就出现了:那边托尼念一段英语,这边肖玉华就紧接着说一段汉语。托尼的神情认真专注,肖玉华的翻译急不择口。那些被意会错了的词汇,还有一些欲说还羞的恋爱“小插曲”,引得嘉宾们欢笑不断,掌声如潮。

事后,肖玉华问他为什么要在婚礼上念“工作报告”而不作即兴演讲时,托尼双手一摊,耸耸肩,摆出一副很无辜的样子,说:“为了这个婚礼,我准备了很长时间。我这样做,是出于对大家的礼貌和对婚礼的重视。在国外,如果在正式而隆重的场合不带讲话稿,会被人认为缺乏修养,在自己婚礼这样神圣的时刻,更应该精心准备。”

听了他的解释,肖玉华哭笑不得。

婚后的生活是浪漫而甜蜜的。托尼在家中真正显示出了“模范丈夫”的本色。做饭、洗衣他全包了。家里被他布置得典雅时尚,洋溢着浓浓的中西结合的味道。尽管来中国的时间不长,但托尼却做得一手地道的中国菜,蒸炸烹炒,博得爱妻赞不绝口。隔三差五,他也会变变口味,从外面买回面包、香肠、水果、果酱,自制“三明治”,过把吃西餐的瘾。每当肖玉华下厨时,他便提了照相机,拍摄爱妻做饭的场景,并声称要将这些照片寄给他家乡的朋友,让他们见识一下自己的“漂亮的家庭主妇”。

在妻子的教导下,托尼慢慢改变了原先的“洋做派”,变得很有“中国绅士”风度了:以前请别人吃饭,他只为自己买单,不会为别人买单。他认为,国外都这样,在中国也应如此;而现在,哪怕是别人请他吃饭,他也总是抢先为大家买单,并乐此不疲。

以前走在路上,只要别人用好奇的眼光盯着他看,他就觉得尴尬和愤怒;如今,他会主动迎接别人的目光,并率先送上一句:“哈啰!”这些细小的变化使他真正体会到了“入乡随俗”的意义,也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托尼弹得一手好吉他,闲暇时,他爱拨弄琴弦为妻子演奏一些美国名曲,在他的带动下,肖玉华也对乐器产生了浓厚兴趣。2003年10月,肖玉华生日的时候,托尼为她买了一架古筝作为礼物。在托尼的指导下,肖玉华每天都要坚持练习弹奏。有时刚想偷懒,托尼就会用中文说“肖,弹琴”,以此督促。而当妻子认真弹奏时,托尼总在一边鼓励赞誉。在托尼的帮助下,肖玉华的古筝弹奏技巧大有长进。一个弹吉他,一个弹古筝,还真有点“音乐之家,琴瑟和鸣”的意趣。每逢周二、周日,夫妻俩都会准时打开电视收看电影频道和星空卫视的“原声影院”大片。据说,这是他们共同吸食原汁英语的“小课堂”。

这场“中西合璧”的情缘不仅使托尼的生活焕发出了迷人的色彩,更有趣的是,在家庭生活日复一日“夫唱妇随”的台词对白中,他们各自的语言能力都得到了飞速提高。如今,托尼能用简单的汉语词句跟人交流了,并且常常有“一鸣惊人”的效果;而得益最大的还要算肖玉华,在托尼的“贴身”点拨下,她的英语口语水平突飞猛进。如今,在吐哈外国语学校,她标准流利的发音常常令教研组同行们暗暗称羡。

(原载2004年3月3日《吐哈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