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爱听小蔡的笑声
28433200000011

第11章 学生会主席徐俭

徐俭,女,吉林长春人,生于1978年。1995年考入北京医科大学药理系,2000年赴美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现任辛辛那提大学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

徐俭生在东北,长在东北,是个地道的北方人。可初次见面,总觉得她更像个南方姑娘。身材纤细,说话轻声慢语,只是口音是标准的普通话,南方人说不到这种程度。徐俭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她又是独生女,是幸福的一代。

小时候,徐俭的父亲在部队,是个军医,母亲随军。她跟随姥姥、姥爷生活。5岁的时候,姥姥带着她来到了父亲的部队所在地内蒙古的赤峰。此后姥姥一直留在她的身边,十几岁时才离开。后来爸爸转业到在地方当医生,母亲做会计。父亲从她念高一的时候就开始劝说徐俭,让她女承父业,学医。她是个乖孩子,听了家长的话,其实她更喜欢数学。

因为上学早,徐俭总比同班同学小两岁,所以总受欺负。有一次开班会,身边有个小鼓,她一会儿就敲一下,把老师烦得要死,她却不懂这叫讨厌,就是觉得好玩。

徐俭学龄前的记忆断断续续,不连贯,只是一个个独立画面。小学时的回忆就是连续的了。因为父亲从军,调动频繁,她转过好多学校,有白城的洮南、内蒙的赤峰、河北的隆化,又回到洮南,再转到长春。一般来说,这样频繁地转学,很影响学习,但徐俭一直保持优良的成绩,十分难得。

能够出国到美国留学的学生,每一个都是一路优秀走过来的,这还不够,还要有上进心,拼搏奋斗,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徐俭从上学那天起,就没让父母操过心,成绩非常好,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直是学习尖子,参加过各种学科的竞赛,比如数学、英语竞赛,得过不少奖。由于竞赛的成绩,所以初中考高中时,这两科免试。小学五年级那年市里成立一个实验班,设在长春市90中,徐俭家里得到消息时,招生期限已经过了,妈妈就拿着她的数学竞赛奖状找到学校,校长非常高兴,二话没说,破例把她收下。现在这些奖状仍放在家里的一个小箱子里,妈妈一直为她精心保管着。

徐俭非常怀念高中那段时光,同学之间感情很深,毕业后还经常聚会。她觉得高中有些同学,不论在才能学业上,还是做人做事上,都很值得她敬佩。

高考时,她的英语成绩是全省的单科状元。但高考总体发挥不是特别理想,有些晕场,没有考取北京医科大学心仪的专业,而进了药理专业。

在北京医科大学读书期间,她做的社会工作不算多。当过一年围棋协会的会长,组织了一次联赛。因为当时正在准备考GRE,时间很紧。学生时期做些社会工作,对人锻炼很大。在申请出国时,她把这段经历写了进去。后来才发现。有些学生在这方面造假。比如班长这个职务,有某大学的几个学生申报同一所美国大学,人家惊奇地发现,一个班竟有六七个班长,不可思议,竟不知孰真孰假。

徐俭出国的念头由来已久,一进大学就有这种打算。她的打算是尽早出国深造,怕工作后有家有孩子,还得为“另一半”考虑,麻烦多多。大三时考的GRE,第一次考了2130分,第二次2260分;托福第一次630分,第二次650分,成绩都很不错。在本科阶段考GRE与托福,不光难度大,而且和正课有冲突,但徐俭把时间安排得很合理,从容地通过了。她所在的班共24个人,现在已经有15个人出国。在本科时出国的就有八九个。药理专业是医和药的桥梁,前半部分学医,后来学药学,最后学药理学。这个领域国内与国外研究水平差距很大,所以这类专业出国的学生特别多。大学五年级一开学就开始申请美国学校,第二年三四月份来了通知和Offer,非常顺利。签证倒是很痛快,一次就签过了。

徐俭在辛辛那提大学仍然读药理专业,主要是基础医学研究。她拿到博士学位后就是年轻的科学家了。她的实验室用老鼠做一些基础实验,研究方向是老年性心力衰竭机制,还有新生儿遗传性心脏病的机制。“非典”研究与此相似,只不过有的是研究病理,有的是研究药理,还有的是研究生理,大同小异,调换一个岗位,一两年就能适应,因为原理是一样的。

徐俭是在2000年7月份来到辛辛那提的。她和几个学生租了一套房子。这套房子有5间卧室。住着3个美国人,********人。按性别来说,是两个女生3个男生。按照人种来说,是两个白人一个黑人,两个黄种人。这里简直就一个小联合国。两个白人是读本科的;中国人读博士;黑人是读一段时间,打一段零工,住在阁楼里,房租最便宜。

徐俭与美国人朝夕相处,语言长进很大,美国人很好玩,一有时间就领着她们去酒吧。但也有不舒服之处。这几个本科生年龄小,没有耐心,之间语言沟通有困难,听不太懂时,就不搭理你了。等一会儿无聊了又会主动找你玩,让徐俭觉得挺郁闷。半年时间内心情一直不太舒畅,主要是语言有障碍,生活方面问题不大,密切交流不容易,专业、学术领域能谈明白,但政治、民族、文化、文学就有难度了。心里明白,但英文表达不流畅,于是美国人就表现得很不屑,觉得你什么都不懂。这让徐俭很恼火,自信心很受挫,明明知道嘛,只是语言表达有问题。有时他们之间也争论问题,比如当时中美撞机事件发生,他们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争得面红耳赤,在争论过程中,徐俭明显处于下风,不是没理,是没人家语速快,争不过人家,这样很容易给人留下理屈词穷的错觉。后来徐俭就不再与他们讨论这类大问题了。因为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谁也说不服谁,很难改变对方的观点。

美国学生的生活习惯与中国学生的差别很大,美国学生闲暇时候好到餐馆吃饭,或是泡酒吧。大家坐在一起聊,干聊,说笑话,聊新闻、体育。他们喜欢棒球、橄榄球,中国人感兴趣的不多,没共鸣,也不会跟踪这些消息。聊新闻还可以听懂,也能说到一块,但说笑话就有点儿麻烦,有些是宗教典故,有些是歌星轶事,还有肥皂剧。有许多话题徐俭都不知道。如果问她们,她们也会津津乐道,诲人不倦。徐俭从中也学了不少知识,但总的感觉不是平等交流,似乎是单方向的,对方有些居高临下。有一段时间,徐俭特别想回国,文化差距太大,她不知道这个城市中有多少中国人,占多大比例,但中国人的比例远远小于一些大城市,能够顺畅交流的人太少了。

不过这种环境对徐俭的语言能力帮助很大。在很短的时间里,说英文不用边想边说了,免去了中文整合过程。整合过程就是初学英语的三段式:与人对话时,先把人家的英语翻成汉语,并想好汉语回答,最后再把汉语译成英语,有这个翻来覆去的过程,自然语速就会很慢,让对方感到你反应迟钝,呆头呆脑,甚至对你的智商表示怀疑。克服了三段式以后,语言变得流畅多了。不过如果思路被突然打断,头脑中蹦出来的还是中文。这倒让笔者想起在国内时听到一个传说,有个人被击伤了头部,后来治愈,神智逐渐清醒,语言能力也恢复了,但这个人有一段时间只会说家乡土话,普通话一句也不会了。这件事听来可笑,实际很说明问题,应该说学习语言最佳时期是在7岁以前,成年后学习语言困难大多了,即使交流没有问题,但总给人以不地道、不纯正之感。

徐俭的导师是个美国人,实验室中一半是美国人,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的等等,中国人只有3个。研究生也是如此,各国的都有,显得更多样化一些。工学院的欧美学生比较少,中国和印度的学生比例大。从中也可以看出当前美国各种行业就业及收入状况,欧美学生当然向收入比较高的行业流动。在医学院,硕士只能做技术员之类低等工作,要想有所发展,只能读博士。不像工学院,本科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硕士找工作也不难,博士反而不好找工作。中国留学生的家长们不了解美国的情况,总认为学位越高越好,一直读到无书可读为止。但对于工学院来说,如果想做教授,读博士有必要,但如果出来做工程,到公司,那么硕士足矣,完全没有必要读到博士。按徐俭的性格,并不太喜欢搞研究,她想到制药公司搞管理或市场,但不想离开自己的本行,一方面是已经学了这么多年,另一方面,还是喜欢药这个行业。如果真地搞研究,在美国比较理想,因为美国条件先进,研究风气也好,但想在研究领域做出成绩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非常大,这样就没有时间照顾家了。这对于她来说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毕业搞事业的时候,正是自己该生孩子,照顾家的时候。因此要在二者之中做出一种选择。辛辛那提大学有一个教授研究出了小儿麻疹疫苗,是个很了不起的贡献。如果你在艾滋病、癌症、糖尿病等研究上有进展,将是对人类的大贡献,但从事科学非常艰辛,付出的精力太大,做出这种决定并不容易。

中国的留学生一般在美国生活上没有什么困难,特别是医学院,奖学金很高,每年能拿到两万,工学院相对较少,一般在12000到15000美元,计算机和电子系的这两年就不行了,有的原来是全额奖学金,第二年给不起了,与市场很有关系。

徐俭的老板不错,只有34岁,是那种争强好胜的人。在做博士后的时候发表过一篇特别好的文章,后来找工作来到辛辛那提儿童医院,2004年他发表了第100篇文章,这里学术风气很正,没有弄虚作假的,没有这种土壤。

徐俭觉得,和外国学生相处,很难做到亲密无间,但和亚洲人好一些。有个日本博士后不大爱说话,他老婆舍不得丢掉日本的医生工作,不愿到美国来,可是他想做完这个课题再回日本。在和老婆打电话的时候,老婆在那边哭,他在这边哭,很有情义,这点与中国人相似。

徐俭是现任的学生会主席,她很喜欢做社会工作。

徐俭所学专业是纯理论,基础学科,投入产出比很低,耗费很大精力,持续投入才能做出很新的成果,是个功夫活。所以社会工作只能做一些临时性的,占时间较少的,比如接待新生之类。她不能下太大工夫,也没要求学生会给自己留一个固定位置。

读到第三年的时候,徐俭想法有了变化。根据自己的条件,她认为还是做人的工作更合适,并不太喜欢实验室工作。但原来与人打交道不多,就想通过学生会工作锻炼自己,有了回国的想法后,觉得更应该在各方面磨练一下,就主动要求到学生会工作。

一开始在学生会里做系里的代表,开会凑凑热闹,提提建议。辛辛那提大学每年在中秋节都要举行一个大型晚会,几个节日凑在了一起,中秋节、国庆节,还有迎新生,这是传统。因为上一年举行的时装表演很受欢迎,所以这年也想继续搞下去,这是个压轴节目,需要组织者投入很大精力。这个烫山芋被推来推去,谁也不想接。当时学生会人手很少,只有主席、副主席、财务、秘书、办公室主任几个人。徐俭把这个任务接了下来,并投入了很大精力。结果演出非常成功,在辛辛那提大学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中国留学生会的经费来源有这样几项:中国大使馆能拨1000元左右;其余的要在学校申请,花钱要列明细。学校要求在活动举办前一个月提出申请,去哪买,买什么,多少钱,列清明细,不许中途改变项目,不许串项,只能报销租场地、请人、雇老师的费用等。每笔支出学校都要严格审查。许多项目不在报销之列,比如食品、音乐器材、消费品等。学校最多能拨款7000元。但每年都报不满,因为限制太多,专款专用,这里开假发票、冒领是绝对禁止的。

时装表演的组织工作最后落到了徐俭头上。这是很耗费精力的事,因为要找模特,不是任何人都能当模特的,要找个高的,身材好的,相貌不错的,还要找服装,然后排练。演出很成功,影响很好。今年在改选学生会的时候,徐俭报了主席,参加竞选,结果如愿当选。

现任学生会的成员大多是组织时装表演的老班底,都是一些热心肠、有朝气的人。她借鉴国内学生会的经验,增加了一个副主席,对学生会的机构进行了改组,分几大部,体育部1个人,生活部3个人,文艺部4个人,网络部3个人,力争高效务实。

徐俭担任主席后,学生会工作开展得非常活跃,搞了一系列活动。

今年的6月12日,他们与辛辛那提收养中国孤儿协会联合举办了一个龙舟节,纪念端午节。出席这个节日的有近百个美国家庭和30多个中国留学生志愿者。

这个活动是在一个中学举行的。他们按中国的地域分为北部、中部、南部,每个部分有地域特色的中国食品、中国游戏、中国书法。北部的食品是饺子,游戏是跳大绳、跳小绳、跳皮筋;中部食品是粽子,游戏是踢毽子;南部食品是汤圆,游戏是唱歌。具体形式是:食品是有两个人在那里实地操作,包饺子,包粽子,做汤圆;大绳是有两个人在那里摇绳,教给小孩怎么玩,还有的在写汉字,家长领着孩子在其中游玩,仿佛在逛超市,又像中国的庙会,喜欢什么就玩什么。活动举办得很成功,中国儿童在娱乐之中,切身体验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孩子的家长自然高兴,中国留学生也觉得为中美文化交流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

美国人领养中国孤儿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事情。美国人所以领养中国孤儿,原因是美国的孤儿不容易收养到,而且存在一系列法律问题。而中国在领养孤儿方面规章制度比较严格,操作也很规范,收养费较低,办理领养手续的时间较短,所以领养中国孤儿的不少。收养中国孤儿的一般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白人家庭。他们对收养的孩子非常好,像对待自己亲生子女一样,其中有的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在收养了中国孩子以后,希望孩子与中国人多接触,让孩子更多地接触中国文化。

龙舟节期间学生会发起了一个“大哥哥大姐姐活动”,让有兴趣的学生和领养孤儿的美国家庭建立联系。比如什么时候请中国学生去美国家里做客,一起包饺子,带小孩子玩,还有的美国家庭希望中国学生教孩子汉语,他们付钱。参加活动的学生可以给孩子带一些有英文字幕的中国电影,中英文对照的书,等等。这个联系将是长期的。参加者多是工学院的学生,因为工学院里美国人比较少,需要提高口语能力,这样就给他们提供了接触美国人的机会,因此热情很高。这个活动由学生会的办公室主任主管,让学生报名,美国家庭也报名,需要找什么样的学生,再由学生会帮助联系。现在已经配上了十几对。

徐俭在入学时参加了一个国际学生组织的活动,和一个工学院的教授家庭建立了联系。整整4年了,现在已结下了深厚友谊。这个老人是个非常有名的教授,他和夫人经常给他们打来电话或发E-mail,邀请留学生到他家吃饭,去博物馆参观,或者听音乐会。徐俭也邀请他们来参加中国学生的活动。这个教授一共有5个外国留学生朋友,3个是印度人,1个是泰国人,还有徐俭,两个印度人已经毕业了,其余3个人还在和他保持着联系。徐俭从这个国际学生组织的活动中得到很大启发,与美国领养中国孤儿协会联合组织的活动,包括征集志愿者的申请表,都是借鉴国际学生组织的。

学生会组织的第二项活动是组织大雾山旅行。他们曾对学生进行过民意调查,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旅行。但去年一直没有成行。今年这项活动的组织者是生活部长。他是毒理系的学生。这次旅行由生活部长全权负责,做出计划,让网络部发帖子,有兴趣者回电话或通过E-mail报名,然后定人员、地点,玩什么、租车都由他一手承办。大雾山在田纳西州,开车要四五个小时,参加者共5个女生,9个男生,徐俭也参加了。

2004年接新生工作做得不错,美国教会也参与了,帮了不少忙。从8月中旬开始,学生会设专人值班,保证每天都有学生会工作人员看望新生,这样让新生感觉有了依靠,得到了组织的关怀。学生会的值班人员帮助新生解决困难,与美国通讯公司联系,给新生领取免费30分钟的电话卡,让新生给家里报喜报平安。和一个叫华欣的中国超市联系,希望他们捐部分免费套餐,老板捐了40套套餐,价值200美元左右。赠给每位新生一个购物优惠卡,买东西可以打9折。还组织同学搞一次野餐。一家新开张的中国餐馆,就餐者不多,但菜做得不错,学生会把价格砍了下来,原来599美元,讲到475美元。徐俭对老板说,这80个学生就是你的活广告,将来就餐的人多了你的生意就兴隆了。

今年11月份准备再搞一项大型活动,命名为“中华之夜晚会”。徐俭的老公今年6月从国内来看她的时候,带来了一些中国的民族服装。其中有藏、傣、白等少数民族的,一共20套。有衣服、帽子、鞋子,准备在晚会上一鸣惊人。这些工作都是他们自找的,没人要求他们去做什么。但做起来乐在其中。每完成一件工作,很有成就感。只是时间有限,社会工作占的时间太多,对学习很有影响。

徐俭是留学生中明确表示将来回国发展的一位。为什么要回国?住宿舍时,徐俭和美国人在一起,觉得交流有障碍,只有在和中国人接触时,她的能力才能充分施展。徐俭性格比较豪爽,但美国人很客气,很礼貌,但是难深交。这使她感觉很不适应,得到美国人承认不容易。美国社会强调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正确的,但具体到某一个中国人,其实已经做得不错了,学术很棒,活动能力也很强,但他们还会说你是书呆子,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中国人,有偏见。

还有一个原因,如果留在美国,就会看到自己30年后的状况。比如做完博士后,发几篇好文章,然后做教授;或进公司,做几年博士后,走管理的路。但觉得回国后,不确定因素更多一些,挑战性更强一些,发展的空间自然也就大一些。

我回国后,一直惦念辛辛那提的朋友。在辛辛那提大学的网站,我看到了中华之夜晚会的盛大场面。诚如徐俭所说,她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惊喜,带来了节日的喜庆。演出相当成功。但最令我心动的还是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的民族服装,中国的民乐演奏,中国的结婚习俗,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其实过民族节日不过是一种形式,顽强地显示一个民族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内涵。

我想把这句话送给远在美国的徐俭和她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