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驱邪扶正
28494600000005

第5章 贵州佛道儒巫宗教文化现象(2)

在黔西南,晴隆城南玉枕山巅的安南南观,又名高真观,为明初安南卫指挥使梁海继倡建。清康熙三十年僧飞航集资重建。观中建有:前殿,塑四大金刚像;正殿,塑真武大帝和道教360雷神像;殿西为禅房。水晶观位于兴义市城北隅北固山上。始建于明代,称白帝祠,后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普安州驻黄草坝理苗州判程烺,会同黄坪营士民捐资修复。同治元年(1862)毁于战乱。光绪十八年(1892)县人刘统之倡议培修。全观共五重:首重殿宇为灵官殿,楼上有魁星阁。次为大士殿,又称三霄殿或观音堂。殿前岩石壁立,镌刻“普陀胜迹”摩崖,再上为乩仙殿。四重为雷神殿,最上重为玉皇阁,分别侍奉灵官、魁星、观音、雷神、玉皇等。

六盘水市盘县城关镇营盘山上的水星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该寺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分前殿(弥勒殿)和后殿(大雄宝殿),有房屋12间,佛像23尊。水星寺的得名,是因该寺对面一山上岩石通红,似火焰喷吐,地方人士信风水,塑真武祖师及水星官等像入之正殿,寺庙方得名水星,旨在水能克火之意。咸丰年间,有一道士迁来寺内居住,将水星寺改为水晶观;光绪末年,善人募捐,改建前殿,塑慈航、观音二像置于正中。民国初年,水星寺划为丹霞山护国寺管理,方丈和尚率僧住此,恢复原名。故寺内侍奉之神出现一奇怪现象:正殿****真武袓师,两旁竖有观音和水星,在前殿塑弥勒、韦陀、四大天王和王灵官等像。

在安顺,普定县的玉真山寺,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重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全寺共分为上中下三殿。下殿为斗姥殿,中殿为观音殿,上殿为玉皇殿。但玉皇殿内所塑神像有观音、如来、韦陀等,并刻有八仙中的“铁拐李”,其对联称“杖悬日月长生佛,葫贮乾坤自在仙”,将佛仙融为一体。华严洞,位于安顺市南郊2公里崇仁里村。洞从山腰开口,洞口宽敞,可容千人。供有佛袓及十八罗汉。洞前有华严寺,建有文昌宫、关圣殿、韦陀殿、魁星楼等,共有数十尊佛道儒巫的神像。

从以上情况看,空间距离的远近与宗教信仰无关,山、洞的大小也与宗教派别无涉。数教并存,多派杂处,一座山上存在着数个寺庙,一个寺庙有多个神灵,每个神灵各有所归。它们之间呈现出互不排斥、相安无事的情形。这种情形遍布于黔中大地。

二、现状简析

一般说来,处于较高层面的佛、道、儒与处于较低层面的巫术不能相互取代,即使处于同一层面的佛教、道教和儒教也因各自特定的教义和宗旨而不能简单混同。换言之,一个佛教徒或道教徒,是不能再信奉其它宗教的。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如果同时信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宗教,就会被视为信仰不虔诚、不坚定,就会造成对神灵的亵渎和不尊重,就是对某一宗教教旨和教规的违背,就必将受到神灵的惩罚。奇怪的是,贵州民间佛道儒巫却呈现出混杂合流的特殊格局。如前所述,历史上“宗教信徒见佛就拜,见神就敬,见寺庙就烧香,见菩萨就磕头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在当今贵州的很多地方,佛道儒巫混杂合流的现象仍比较突出。

在毕节地区纳雍县,许多人家的堂屋供奉的菩萨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如某氏神龛上部的内容为:中间(大字):“天地君亲师位”。右上:“X氏门中三代宗祖/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右下:“牛马二王五谷大神/七曲文昌助笔魁神/合和二圣福禄财神”;左上:“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千里求财四员广将”;左下:“姻亲伯客老幼亡魂/玉池夫人观音大士/当年太岁至德尊神”。每年春节,主人要在菩萨面前敬香化纸,以煮熟的猪头、猪脚、猪尾及烧酒供奉。男性必须到菩萨面前磕三个头作三个揖,目的在于祈求一年到头全家顺利平安。有的人家菩萨右侧还单独供有观音菩萨,其上用红布覆盖,多为木制。每到农历初一和十五,主人都要到观音菩萨跟前敬香。有的人家菩萨左侧还供有五显坛,坛身结实,多为石制,上书很多祌灵名字,逢年过节男性要到坛前供奉,女性一般不得靠近坛身。女性不从事祭祀活动和接近祌灵,应视为一种宗教禁忌。

该县某个村口的路旁还竖有一些指路碑,其中一块如图所示:小孩疾病等内容,其臆断的病因和解除病痛的手段,呈现出象征性巫术的一般特征。

在安顺屯堡人家,堂屋内供奉着菩萨。见下图:上粘有雄鸡毛,墙壁底部插有残存的香签。显然,图中所载内容流露出主人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求、期待和向往。

铜仁地区的德江民间,佛道儒巫齐奉的情况也很普遍,巫师的堂屋内尤其如此。

德江傩仪主要有:开坛、发文敬灶、搭桥、立楼、安营扎寨、造席、差发五猖、铺傩撒网、判牲、膛白、和会交标、上熟、造船清火,大游傩、送神上马、安香火、过关、祝寿、扫荡。傩仪是冲傩还愿活动的核心,是围绕神鬼这一轴心开展的宗教祭祀活动。程序有请神、迎神、敬神、酬神、娱神、祈神和送神等仪式。法事通常分为基本法事和特殊法事两类。傩仪一般在冲傩还愿的人家堂屋内进行。屋内气氛森严、肃穆,设有举行仪式必不可少的神案。神案又称香案或祖师案。正对堂屋为竹子编扎的彩楼牌坊,名叫“三清殿”。“三清殿”分为三个殿,左边是“灵宫殿”,右边是“元帅府”,中间为“华山宫”。三清殿前是神案桌,桌上供着傩公和傩母的木雕神像。此外,桌上还供着令牌,竹卦、师刀、玉印、牌带、头札、牛角、马鞭等法器,以及香烛,纸钱和供品。桌下四周,摆满傩仪所需面具及刀、枪、弓、箭等道具。“三清殿”内侧及堂屋左右的墙壁上,悬挂着“三清图”、“功曹图”、“东岳图”、“南岳图”、“王灵宫图”、“马元帅图”、“师坛图”等画轴,俗称“案子”。“案子”多少不定,最为重要的是“三清图”和“师坛图”。“三清图”是绘在纸上的三轴彩画,每轴画上绘着一位主神和若干较小的神。三位主神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一说是孔夫子、李老君、释迦牟尼。除三位主神外,“三清图”还有一百多位神祇,各傩坛的供奉不尽相同,常见的有玉皇大帝、南极仙翁、北极紫微、三元将军、五岳大帝、五明皇后、东山圣公、南山圣母、炳灵侯王、真五祖师、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三元盘古、三桥王母、了愿仙宫、追魂帝君、赵公明、张天师、王灵宫、马元帅、十殿阎君、十二花园姐妹,以及雷公、风伯、左薄、右判、五猖、十圣等。这些神祇有的属佛教系统,有的属道教系统,有的属儒教系统,有的属巫术系统,傩坛成了万神聚会之所。傩坛法师兼收并蓄,信奉诸神,他们并不理会这些神灵属于何宗何教,只要能提高自己法事的“威力”,取得观众的信任,就统统被请到傩坛上来。

“师坛图”是傩堂法师历代祖师的神位图,上面绘有赵侯圣主傩公大法老师、三十六代天师、新兵祖师、度关王母、三曹将军、引兵土地、统兵圣母、翻坛小三和五猖等神衹的画像。此外,还详细列着本傩坛历代祖师的承传表。

在冲傩还愿的第一场法事“开坛”的“请圣”中,诸神众圣齐请可谓盛况空前,现照录于下:

(拍令牌后,启念)

参拜已周,参拜已毕,金炉之中再添香烟。(上三炷香)初上燃香,初申奉请。奉请何神?奉请何祖?奉请门外年值功曹、月值功曹、日值功曹、时值功曹、崔、卢、邓、窦四位功曹。灶神土地不分他乡外里,奏上玉皇。上请仙君元始天尊、中请仙君灵宝天尊、下请仙君道德天尊。证盟上司三十三天昊天至尊,金阙玉皇大帝,海会无边,上坛南教天子,下坛北教大王,东山圣公尊主爷爷,南山圣母掌印仙娘,二帝人王老祖,五岳五天圣帝,五明皇后夫人,上坛三元教主、三元盘古、三元法主、九郎天子、白旗先锋、奏帽将军、风伯雨师、火闪娘娘、五方得道行雨龙王天仙、地仙、水仙、三桥王母请降香坛。正在X氏门中冲傩度勾销良愿X(了什么愿就念什么),开坛礼请。迎神下马,过牲纳命,启师告白,保安功德。

再愿真香……奉请统天旺化、山王地主、国王父母、尖角将军、银角老母、太保夫君、太保夫人,请降香坛。正在X氏门中为X事,开坛礼请,迎神下马,过牲纳命,启师告白,保安功德。

再愿真香……奉请上六曹、中六曹、下六曹,六六三十六曹,行案坐案三十六案。万灵有感,诸位神圣,大神小佛,合堂神众,合部神氏,请降香坛。正在X氏门中为X事,开坛礼请,迎神下马,过牲纳命,启师告白,保安功德。

再愿真香……奉请下六曹河南起教、湖北起教,指吾仙师、化吾仙师、拉前断后仙师、掏汤焚火仙师、上洞梅山教主、梅婆教娘、光头和尚、旨酒蛮师。统领东方青帝九营兵,南方赤帝八营兵,西方白帝七营兵,北方黑帝六营兵,中央黄帝五营兵。十万天仙兵、十万地仙兵、十万水仙兵、十万麒鱗獅子兵、十万黄斑饿虎兵,请降香坛。正在X氏门中为X事,开坛礼请,迎神下马,过牲纳命,启师告白,保安功德。

再愿真香……奉请X氏门中老少家先,地盘开荒业主,古老人前人。家堂香火,满座福神。屋檐童子,四脚地神,虚空过往,纠察善神。门神护佑,井灶龙神。持家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清河玉慈夫人。坐宅长生土地,瑞庆夫人。三门二户,一派灵魂,请降香坛。正在X氏门中为X事,开坛礼请,迎神下马,过牲纳命,启师告白,保安功德。

再愿真香……奉请弟子顶敬来龙山感应堂,万法教中,师公、师爷、师伯、师叔、师兄、师弟。茅山起教刘元生、刘元先、刘应干、刘应榜、刘应弟。梅山起教张法娘、熊法娘……前代祖师X X X、X X X。大祀祖师X X X、X X X。招魂祖师X X X,扶卷拷将师祖X X X,阴传师祖X X X,刹铧顶凹(头顶烧红的铁三角,谓之顶凹),师祖X X X,师祖X X X,X X X,统兵X X X,师公X X X,X X X,业师X X X,入口传度师X X X,师傅X X X,师兄X X X,请降香坛。正在X氏门中为X事,开坛礼请,迎神下马,过牲纳命,启师告白,保安功德。

透过以上“启念”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请圣”的如下特点:其一,有主有从。“玉皇”与“水仙”未平起平坐,“大神”与“小佛”不等量齐观。其二,有序与无序杂陈。“上六曹”、“中六曹”、“下六曹”,“师公”、“师爷”、“师伯”、“师叔”、“师兄”、“师弟”有高下之分,“东”、“南”、“西”、“北”、“中”有位次之别。但“功曹”、“玉皇”、“东山圣公”、“火闪娘娘”又通通被放置在一起,显得杂乱无章。其三,分属不同类别。“神”、“祖”、“师”各为一类,没有混同。其四,相对完整。即使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光头和尚”、“旨酒蛮师”也被纳入众神之列,不能无视其存在。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看似有序,实则混乱;貌似纯一,实为杂多。一句话,前后矛盾,令人费解。这种巫傩宗教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大杂烩、大拼盘,这充分显示了贵州民间佛道儒巫混杂合流宗教文化现象的特色。

第二节 贵州佛道儒巫宗教文化现象的历史考察

任何宗教文化现象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贵州佛道儒巫宗教文化现象也并非空穴来风、一朝一夕,它同样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探讨这一历史过程的起源、形成、演变和基础,对于进一步了解贵州佛道儒巫宗教文化现象的特点、原因及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巫史传统与儒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