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超级CEO成功哲学课:宗庆后
28497900000030

第30章 宗庆后的“娃哈哈模式”--集权下的开明(4)

为了给自己赢得充实点的家底,宗庆后尝试过加工很多东西,也为一些小公司做过代理。一到夏天宗庆后就忙得不可开交,别人是夏天不愿意出门,可是宗庆后越是夏天越要跑销路。宗庆后的想法很独到,正因为夏天酷热难耐,一些经销商懒惰,导致产品暂时性短缺,这正是能够多赚一些钱的机会。夏天冷饮是售卖热点,可也是一个不容易的活儿。冰棒来了,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在烈日下卸货,然后迅速往冷库里装;客户一个电话来了,又得立即进冷库把冰棒搬出来,踩上三轮车顶着酷暑给顾客送去,这样冷冷热热、搬搬运运,要折腾好几个来回冰棒的买卖才算完成,可是一批冰棒赚得的利润不过只有几元钱。运汽水更是累人的活儿。那时候的汽水都是玻璃瓶装的,分量重,搬运不当还容易破碎。作为经理的宗庆后都是自己一箱一箱地扛来扛去,这种繁重的体力活,一般人是根本承受不了的。可是宗庆后干得热火朝天,没有喊苦没有喊累。一般20岁的小伙子不能干或者不愿干的事情,四十多岁的男人却干得甘之如饴。只因心中的信念,有对明天的美好期盼,让这个中年人的生命活力四射。

宗庆后在这样一个低起点的经销部默默地打拼着,在积攒着自己的家底和力量。宗庆后如同火焰一般燃烧的工作热情,感染了经销部的其他两名员工。这两名退休教师本想在一个小部门安稳工作,维持一下生计和打发一下时间。可是宗庆后的创业精神改变了两人的初衷。本来工作轻松的她们也没昼没夜地干了起来。

员工的工作热情被调动了起来,宗庆后很欣慰,可是此时,一个员工家“后院起火”。两名员工中的一位名叫王琴,身体比较单薄,每天早出晚归,她的丈夫对此很不满,对她是既担心又心疼。

一天晚上快11点了,王琴还没有回到家,王琴丈夫坐不住了,便到厂里去找王琴,想看看她到底在忙些什么会忙到这么晚。当他来到厂里,看到王琴还在工作,心中很不是滋味,便让她快快回去。几句话没说完,两个人就在厂里吵了起来,王琴还要搬到厂里来住。宗庆后把这些看在了眼里,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自己的员工为了经销部的业绩而加班加点,和家里人产生了矛盾,自己也有责任。于是他走上前去,对王琴丈夫说:“我们经销部成立不久,万事开头难呀!王琴是我们经销部的骨干,为我们经销部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宗庆后一上来就对王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然后他话锋一转,自我检讨道:“为了工作,我只知道让大家加班加点,对员工的生活实在是关心太少了,影响了你们的家庭团结,责任全在我啊!”然后,他满怀信心地向王琴的丈夫描绘起了企业的美好前景,希望能够宽慰他的心。

王琴的丈夫也不是一个无理取闹的人,只是一时心急才有些情绪。宗庆后一番充满感染力的话,让王琴的丈夫深深感动,知道了自己的妻子是多么的不容易。他紧紧握住宗庆后的手,真诚地说:“经理你放心,我一定全力支持王琴的工作,今后家里的家务我全都包了!”宗庆后的一席话帮助一个家庭恢复了平静,也使宗庆后经销部的生产得以保障。

宗庆后就是有这样的本事,他不仅能够把手下的员工一个个都变得干劲十足,还能够将员工家属也紧紧地凝聚起来。宗庆后的魅力就在于他的真情,真诚的心换来的就是交心,在宗庆后手下工作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的真诚,因此对于他的领导都是心悦诚服。尽管后来的员工越来越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可是宗庆后聚拢人心的力量并没有减弱。宗庆后明白只有得到员工的支持,企业的效益才能够有保障。

宗庆后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也会多替别人着想。尽管是公司的老总,可是宗庆后最反感的就是以权压人,他是最看不惯这类人的,他自己也从不这样对待下属。可是员工对宗庆后依旧是无比地敬畏,对他的所有决定都不会有异议。娃哈哈上下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只有这样,力气才能够使到一处,为公司未来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转型,一次华丽的转身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抱着一种制度一成不变地用下去,即使这个制度再好。时代发展得飞快,各种新思想、新理念层出不穷,必须要早做打算。

娃哈哈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今天依旧在中国饮品市场上占据着霸主地位。这是娃哈哈人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宗庆后管理决策明智的体现。在娃哈哈长期的纵横驰骋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模式——“娃哈哈模式”,正是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娃哈哈才有今天的辉煌。可以说这些年走下来,这样的模式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宗庆后功成名就的时候,不禁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进行了梳理。宗庆后回顾自己的创业之路,不免感慨。在这样的模式下会产生什么样的纰漏呢?这种什么都要管的管理方式,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真的有好处吗?更何况,现在的娃哈哈已经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了,在中国的饮品界中已经拔得头筹。如此的规模,事无巨细自己都要揽起来,对于自己的精力来说也是一个问题,自己真的快要管不过来了。

宗庆后未雨绸缪,他的考虑也是很有道理的。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抱着一种制度一成不变地用下去,即使这个制度再好。时代发展得飞快,各种新思想、新理念层出不穷,必须要早做打算。宗庆后有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现在的娃哈哈的确出了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大企业病”,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要求了。在2006年,宗庆后重提此事,想改善这种情况,于是宣布,娃哈哈17年来没有调整过,今年就要用一年的时间来调整,以前压力全在宗庆后身上,调整的方向就是将压力分解给所有的员工。

宗庆后的这几句话意味深长,以前的压力都在宗庆后本人的身上,整个公司的思路,包括整个策划、宣传等都是按照宗庆后的思维模式进行管理,宗庆后是一个商业天才,在以往的营销策略中百战百胜,为娃哈哈的做大做强贡献了最大的力量。可是宗庆后也不是万能的,宗庆后有自知之明,他会反躬自省,全面地思考问题,居安思危是宗庆后的优点。娃哈哈在长年的发展中有长足的进步,可是在辉煌的背后也存在着隐患。

首先,娃哈哈的人才流动率低,导致人才缺乏活力,员工的创业激情衰减。由于娃哈哈实行工人持股,娃哈哈的员工都是股民,他们既是娃哈哈的员工,也是娃哈哈的主人。这对于娃哈哈的凝聚力有帮助,可是这样的结果是企业很难淘汰他们,因此造成了员工缺乏危机意识。然后,娃哈哈的福利模式、薪酬模式导致人工成本的比重日益扩大,没有引入真正的竞争淘汰制度。最后,“家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策略,让娃哈哈人有了心灵上的寄托和温暖,可是负面影响就是使企业变成庸人和懒人的家。总之,类似的问题在娃哈哈还有不少,现在已初露端倪,长此以往终会给企业带来负面作用,甚至灾难性的后果。

娃哈哈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宗庆后个人的成功,可是这不能够完全确保企业本身的生命力与管理的合理性。宗庆后曾说过:“在娃哈哈,没有我,以后的发展的确会出现问题。”宗庆后是娃哈哈的掌舵人,没有宗庆后的娃哈哈会迷失方向。说到底,这跟宗庆后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模式密切相关,他管理企业的“娃哈哈模式”对于娃哈哈的发展功不可没、居功至伟,可是也留下了一丝隐患。娃哈哈现在发展得如日中天,辉煌不言而喻,可是这种“人治”的结果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是没有保障的。宗庆后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百年品牌,那么娃哈哈就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是一时的焦点。

转型,娃哈哈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