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2855500000011

第11章 分 金融危机西与东 (10)

阿梅尼奥·弗拉加和罗德尼·琼斯是直接引发泰国金融危机的两个关键人物。他们发现泰国的情况并不妙。泰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放了国内银行部门,泰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可以给本地顾客提供美元贷款。泰国公司更愿意借美元,因为美元利率比泰铢利率低,于是,私人部门的外债急剧增长。到1997年8月,泰国的中央银行承认,泰国的外债共有900亿美元,其中730亿美元是对私人部门的贷款。大量的外债用于房地产投资。1992~1996年,曼谷共建房子75.5万套,比国家原本计划的数量多一倍。住宅空置率达到25%~30%。商业地产空置率也达到14%。这导致贷款质量下降,由于借款是美元,汇率风险增加。但是在当时,泰国的银行家并没有特别担心。他们自认为自己和企业及政府的关系很铁,因此不害怕风险。此外,日本在东亚有大量的投资,所以泰国人相信万一出事,日本会出手救助。1985年日元升值之后,日本大量对外投资。1992~1995年,东亚共吸收了大约350亿美元的日本投资,占日本对外投资的1/4。不过日本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例很高,所以日本银行变得更加谨慎。

1997年2月,琼斯写了一个报告,说泰国很可能爆发金融危机。这份直接导致泰铢危机的报告这样写道:“泰国目前的固定汇率制度面临压力。泰国中央银行已经连续6个月抛售外汇储备,但是在1月和这个月前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反应是在现期和远期泰铢市场上同时干预,并允许利率提高了300个基本点。

到目前为止,基本面情况是脆弱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债务/地产高潮已经破灭,这将引发一场即将到来的银行危机。据估计,银行和金融公司的贷款中有16%是不良债权。事实上,每一家上市的地产公司债务负担都很重,从技术上讲它们都已经资不抵债。目前已经没有地产交易。

另外,从1992年开始的开放对外国债务市场的自由化导致私人部门对外借债急剧增加。私人部门的债务从1990年年底的100亿美元已经上升到现在的850亿美元。其中银行部门的债务有400亿美元,公司的外债有350亿美元,此外外国人还持有大约100亿美元的以泰铢计价的商业票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称,泰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只有大约360亿美元。

银行/债务危机伴随着经常账户的恶化。1996年,泰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8%,而且到1997年并没有改善的迹象。美元的急剧升值(泰铢钉住的是一篮子货币,其中83%是美元),传统的出口产品——如纺织品和鞋子——竞争力下降(由于工资成本的上升和中国的竞争),使泰国的出口出现了20多年来的最低点。

祸不单行。1996年马德祥(Banharn)政府还失去了对财政政策的控制。1996年,政府支出提高了30%,这是最近20年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与此同时,经济的缓慢增长导致财政收入不足,因此泰国的财政状况严重恶化。1995年泰国的财政盈余占GDP的3%,到1997年财政赤字将占GDP的2%。尽管新上任的财政部长安雷(Amnuay)试图控制支出的增长,但是永猜裕(Chavalit)政府却仍然预测1997年财政支出要增长23%。”弗拉加和琼斯建议索罗斯基金做空泰铢,随后,索罗斯基金建立了数十亿美元的空仓。当脆弱的信心崩溃之后,危机如同山崩般轰然到来。5月,琼斯回到曼谷,发现他所预期的银行危机已经变成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到了1999年,当巴西遇到金融危机的威胁时,弗拉加临危受命,成为巴西央行行长。

日本银行和东亚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羊群效应。山坡上一群羊在安静地吃草,忽然有一只羊感觉到有危险的信号。它可能确实是看到了草丛中饿狼贪婪的眼睛,也可能纯粹是出于莫名的恐惧。这只羊突然发足狂奔,其他羊也随着它仓皇而逃,转瞬间,山坡上只剩下扬起的灰尘。

对冲基金可能是感觉最为敏锐的那只羊。但是如果只有对冲基金这一只羊,羊群效应就无从谈起,金融危机也不会发生。尽管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对冲基金受到很多指责,比如1997年9月,在中国香港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上,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就公开指责索罗斯,他甚至说,金融危机是犹太人的阴谋,因为像索罗斯这样的犹太人不愿意看到穆斯林的进步,所以蓄意发起货币投机。艾肯格林(Eichengreen)和马蒂逊(Mathieson)1998年发表了一份关于对冲基金和金融危机的报告,他们指出,对冲基金的规模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如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相比要小得多。

当时,对冲基金的规模估计为1 500亿美元,但是养老基金的规模是13万亿美元,共同基金的规模也有7万亿美元。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仓皇而逃,也不是所有的投资者在第一时间就同时撤出。最早撤出泰国的不是机构投资者,而是商业银行。1994~1996年,商业银行和股权投资者在流入东亚的资本中占大多数。从1996年到1997年第三季度,欧元债券的投资者和非银行贷款人仍然为东亚提供资金,但是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者已经撤离,到1997年第三季度之后,私人投资全线撤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等官方的资本代替了私人资本,为东亚提供融资。所以,导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是商业银行的撤资。

在商业银行撤资的狂潮中,首当其冲的是日本的商业银行。根据伦敦经济学院迈克尔·金(Michael King)的研究,1997年年中到1998年年中这一时期东亚的资本外逃中,有大约1/3是日本资本外逃,其规模大约为230亿美元。日本的商业银行从泰国撤出了120亿美元的贷款,从韩国撤出了80亿美元的贷款,从印度尼西亚撤出了40亿美元的贷款。日本的商业银行早在泰国发生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撤资。1997年3月,泰国发生挤兑和金融银行股暴跌事件,几天内,存在问题的金融公司的8亿美元存款被公众提出,日本的商业银行立即对此作出反应,在随后的半年里撤出了46亿美元的贷款。

为什么日本的商业银行会如此着急地撤回贷款?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的商业银行从1990年日本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泡沫破灭,以及1995年日本金融危机之后,已成为惊弓之鸟,对任何可能导致不良债权增加的风波都非常敏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日本的银行开始增加对外贷款。大量贷款给了日本公司在东亚地区的分支机构。日本的商业银行对东亚的贷款达到2 750亿美元,占该地区跨国贷款的1/3。日本的商业银行提供了泰国海外借款的54%,印度尼西亚海外贷款的39%,马来西亚海外贷款的36%。但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金融业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1990年股票市场价格持续下降之后,日本金融业一方面不良资产增加,另一方面自有资本比例急剧下降。1995年日本爆发了金融危机,东京协和和安全两家信用社发生挤兑。

紧接着,宇宙信用社、兵库银行、太平洋银行、阪和银行先后破产。在日本影响深远的住宅专门金融公司(即住专)在1993年前后不良资产大量增加,被迫进行清算。与此同时,日本银行还面临着加入《巴塞尔协议》的压力,如果不能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将资本金充足率提高到8%以上,就不能再涉足利润丰厚的国际市场业务。在这种压力之下,日本的商业银行不得不撤回在海外的贷款,以减少不良债权的比例。在这一时期,日元汇率的大起大落也给日本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影响,当日元升值的时候,日本的商业银行能够从海外贷款中得到意外的利润,但是当日元贬值的时候,它们所从事的套利交易又变得赔本了。

在国内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低迷的背景下,日本银行的资产不断缩水,在《巴塞尔协议》的压力下,日本的商业银行不得不压缩贷款规模,频繁波动的日元汇率令日本的商业银行难以控制风险,而且经历过1990年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的商业银行对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更加警惕,所以,当1997年年初东亚国家如泰国和韩国出现了房地产市场过热、公司破产和金融机构的挤兑风波之后,日本的商业银行是逃得最快的。事实上,这可能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在泰国,而不是韩国,虽然在1997年年初,韩国所暴露的问题更加引人注目。1997年1月,韩国的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宝钢铁公司宣告破产。调查证实,韩宝破产案涉及了韩国政界、金融界和企业界的数十名要人,在被捕判刑者中甚至包括时任韩国总统金泳三的次子金贤哲。1997年3月,另外一家韩国财团三美集团的旗舰企业三美钢厂宣布破产,这些事件在国际上引起的震动都相当大。但是,韩国和泰国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从日本商业银行的借款只占其海外借款的25%,而泰国从日本的借款占其海外借款的50%。

谁和日本靠得最近,谁就先遭到了遗弃。

危机传染到东南亚

1997年年初,泰国已经感受到了风雨到来前的不安。银行体系的不良债权高筑,如果泰国银行将所有的不良债权都注销,那么其资本充足率会由8.2%降至0.3%。新的财政部长上台后发现,泰国央行已经给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提供了高达80亿美元的贷款。为了保卫泰铢,泰国央行曾经抛出了23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其外汇储备的总额不过是300亿美元。1997年7月1日,泰国首相还发表了讲话:“我永远不会让泰铢贬值。(泰铢贬值的话)我们都会变得一贫如洗。”但第二天,财政部长就宣布,泰国将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泰铢随之狂跌。

泰国的金融危机很快波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这三个国家都实行了事实上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因此被投机者认为是最脆弱的环节。和泰国一样,马来西亚的出口出现了下滑,经常账户赤字扩大。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的出口增长率高达20%,但是从1985年之后,出口就开始下滑。马来西亚的出口占GDP的比例高达84%,当出口疲软之后,经济增长必然受到影响,此外,在东亚地区,出口才能换回资本,所以出口下滑会导致资本来源枯竭。1996年,经常账户逆差已经占到GDP的5.7%,到1997年又剧增到7%。马来西亚的银行业比泰国更糟糕。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额占GDP的155%,这在亚洲也是最高的比例。1995年之后,贷款增长速度超过了30%。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不同之处是没有积累过多的外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