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抱怨地工作
2881900000014

第14章 一味抱怨而不能改变现状,可耻 (3)

任何人都会有缺点,人才也是如此。但是,抱怨者往往有着某种孤傲的心理。或者他们认为那些缺点根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甚至认为这些缺点反而是优点。即使有些抱怨者改变了错误,但不久后又依然故我了。

由此人们便对其评价为“竖子不可教也”,从而远离你。一个人的才能无论有多高,脱离了他人的协助、集体的依托,再有才华也会因为寂寞而产生“相知难寻”的感慨,更有甚者会产生失败。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正确面对批评,并改正缺点,特别是抱怨者更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以下三件事。

1.对待批评要虚心接受

许多抱怨者对待批评的态度很不好,因为他自我觉得有才,便对于一些毛病视而不见,即使人家指出来了也会认为无关痛痒、不碍大局。

除此以外就是好面子。太好面子的人,往往是这样的人:听到别人的批评后会认为别人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为了打击我从而树立他的威望等等。如果再加上性格好斗问题就更大了,往往把芝麻大的事情,看做天大一般。明明承认自己错了,就能得到别人的谅解,他反而,死不认账。其原因就在于他认为那样做有伤尊严。

人生在世,出现错误、缺点在所难免,不要以为那是什么有伤面子、尊严的事情。再者,也要看看你有没有资格谈自尊、人家伟人都不像你那样自尊,你又何必自恋呢?

毛泽东在1957年收到了《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请将毛泽东主席过去写的诗词在刊物上发表。毛泽东同意之后,还改了几个错别字。诗词发表后不久,一位小学校长写信给毛泽东说《菩萨蛮?黄鹤楼》中“把酒酎滔滔”的“酎”字是“酹”字之误,更直接地指出,毛泽东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遗误青年”的“遗”字应为“贻”字。

毛泽东不愧一代伟人心胸广大,他看完信,查了一些字典后,立刻让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复信肯定了他的意见。又告诉《诗刊》编辑部把错字改了过来。

伟人尚且如此心胸博大,更何况一般的人才呢。因此,对于别人的批评要懂得虚心接受,最好要“闻过则喜”。孟子说子路这个人“人告之以过则喜”,这种态度才是正确的态度。错误的态度就是“过则勿惮改”,一听到批评就觉得丢了面子,采取不理睬的态度,或者多方辩解,或者利用自己的方法遮盖、文过饰非,甚至勃然大怒、言语相机、动手动脚。

2.接受批评后必须立即改正

接受批评并不仅仅是口头答应、认可,更重要的是立刻改正,只有这样才是真心的接受了批评。许多抱怨者之所以在工作中、生活中一遇到批评就受不了,恐怕就是这种说改而不改的毛病长期化后,人家明白了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便对你失去了信心,你说什么都对你说好的,最终使你飘飘然不知所以。

有的人满口应诺“改改,我改”,但结果如何?说完了仍然是我行我素、依然故我。时间长了,人家看你不知错就改,总是没有改过的行动,人家也就不会再提了。尽管口头上答应改正错误,在行动上却不见真刀真枪的人,别人肯定会认为批评了也白批评。久而久之,人家就会逢迎你,专门说你爱听的话。从此以后,你就永远都正确,错误、毛病永远都不会发生你的身上了。这样下去,一定会自我膨胀。最终,遇到困难、竞争就会失败。

3.改正后也要注意旧病复发

有的抱怨者,既善于接受批评也能够立即付诸行动。然而,却会每隔一定时间旧病复发。其实,有时候,这并不能说抱怨者没有心思去改正自己的缺点,也不是人们所说的屡教不改、执迷不悟、死不悔改。但是,大多数人则会这么认为。也许,抱怨者自身也在痛苦为什么总会反复。

嘉靖年间有一个叫做高捷的新政都尉,他有一个儿子非常差劲。什么坏事都做,高捷屡次教育他学好都不听。最后,高捷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高捷之子的行为,日后便被人们评价为“屡教不改”。这个儿子的行为和结果,在人们眼中并不值得同情。

抱怨者也许只是因为性格使然,才造成错误屡犯。但在他人眼中你就是屡教不改的坏分子了,你失败是罪有应得。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自己,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也进行了改正,为什么还会再犯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性格使然。一个人的确定背后都有性格因素,而性格的改正之难,用两句话就可以说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英雄征服世界,圣人征服自我”。

由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时刻提防性格缺陷的反扑,不要觉得改正一次就可以将性格缺陷打败。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并做好长期化准备。

成功源于敢闯的霸气

一个人成功要有一种霸气,这种霸气不是说要盛气凌人,而是做事的一种果敢和顽强的性格。无论多么难的工作,只要认定自己是人才,就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面对问题不依靠他人解决、不指望由他人代劳;面对困难从不埋怨、从不气馁;面对任何事情与困难,都有一股“舍我其谁”的霸气。

那么,抱怨者是否都拥有这种气质呢?显然不是。有些抱怨者很敏感,一听到别人对自己过低的评价,就开始埋怨“知己难求,谁知我心”;一遇到困难,就认为“社会不公”、“天不佑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么,抱怨者们应该如何拥有霸气呢?这就需要做好几个事情。

1.打败消极思想,走自己的路

在这个社会上,总有一些人特别喜欢关心他人的生活,对他人有异于常规的生活方式、思想等总爱喜欢品头论足。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产生失落的心情,既然你认为自己是人才,不妨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聊以自慰。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总有一天,他们会跑到你的面前说:“真是厉害,我几年前就看出你能成功。一看,怎么样?今天果然成功了吧。”

还有些抱怨者,因为不顺多年,就会考虑是不是自己的命不好,甚至去街边找个算命先生算命。其实,这种消极做法没有任何好处,你不思索问题出在何处,就永远找不到失败的地方。无论你在怎么求神拜佛,它们也不会帮你。

还有的人总是哀叹环境对他不公、哀叹小人太多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消极思想,消极就像是瘟疫可以传染到周身上下,使全身酸痛无比,进而使我们的意识对我们说“休息,休息一会再说”。久而久之,就在这不断的休息中,能力逐步降低。更危险的是,一遇到问题就往他处推而忽略自身的毛病。

而这时,只有自强精神才能战胜消极思想。什么叫做消极?就是本来能够成功的事情,因为自己没有斗志,不愿去做或者做的时候敷衍了事,把本来事情做坏了。这种情况就叫消极。人生要积极面对环境,查找自己的不足,确定之后努力地改掉它们,并把“清纯”的自我保持下去。

2.不要一味地埋怨,更要积极地交流

许多抱怨者一遇到问题,特别是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锁在狭小的自我空间,对待他人总是采取排斥态度。不管是别人关心还是中肯的批评,一概给予拒绝。其实,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路去考虑:你不与别人沟通,别人就永远理解不了你。也许,稍加交流,别人可能就会理解你。

特别是对于环境的一些想法,和老员工、亲朋一谈,别人就会以自己的情况告诉你该怎么办。因为所有人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别人可以应付自如?这里面有着另一种思路、另一种生活方式,从他人的经验思考一下自己的方式、思路是不是变顺畅了呢?

特别是在工作环境中,不会沟通交流更是一个大问题。企业要靠群体协作才能生存、发展。你不能与他人交流,别人就无法和你产生合作关系,如此下去,将会严重阻碍团队协作。这个时候,不合群的你当然会被老板开掉。

例如,那些令抱怨者非常鄙夷的溜须拍马者吧。如果我们去仔细和他们交流,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溜须拍马,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给老板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已。也许,因为他的家庭环境要求他必须要保住这份工作,为了谋取生活他不得不如此。

明白了这些,将心比心的交流后,我们就会发现,曾经敌视过的现象其实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龌龊。

再比如,我们经常说老板小气等思想,如果转换一下思路,就会明白:老板有时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为富不仁,他们不是周扒皮、黄世仁。但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这样的呢?许多企业的老板,特别是私营企业,他们可以说都是带着身家性命来开办企业的。作为打工者,你丢掉了这份工作,你再去找另外一份工作就可以啦。但他们也许会一无所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自然会比我们更谨小慎微。

3.霸气不能对人只能对事

上面两条在许多人看来似乎与霸气无缘,然而,正是因为许多抱怨者不能摆脱上述两条,从而才没有霸气。但是,霸气只能对事不可对人。而且,霸气也并不仅仅是指做事高调。正如我们说的阳刚之气,也并非仅仅是对人霸气十足,而是指做事、做人讲究责任。

霸气也不是面对错误、面对批评吹胡子瞪眼,让人又惧又怕;也不是事情还没有做,便四处宣扬唯恐天下谁人不知;更不是面对别人的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冷冷一笑,高声说道:“你懂什么?”

霸气是一种面对困难,无论它在高、在难都有必胜的信念。霸气也是一种面对他人无端指责,敢于争辩、善于争辩。敢于争辩并不是说当面与之争论,而是无论对方的地位有多高,都敢于用事实讲清楚;善于争辩则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种指责做出不同反应。

如果有陌生人在场,对于指责应该尽可能的暂时忍耐,等到陌生人离开后再与同事、老板进行解说;如果对方已经因为各种原因丧失了理智,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要与之辩驳。因为在上述两种前提下,你争辩的结果只能是使事情变得更糟。

霸气也是一种面对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敢于暂时放弃的勇气。许多情况下,因为竞争对手过于强大、困难很高、与他人人际关系过于僵化等原因,我们无法立刻解决问题。那么,在许多人看来,宁可失败也不愿放弃。但是,这些却并非真的具有霸气。项羽乌江自刎,在我们看来这叫做“英雄气短”。既然时机暂时未到,等待时机成熟也就是最理智的做法。

有才华,更要有智慧

抱怨者一般来说都有些才华,他们的学历并不低,行业知识也很可能比较深厚,但为什么他们却经常失败呢?其实关键问题就在于他们不会运用自己的知识。这些知识就像是流行在民间的一句俗语:“茶壶煮饺子——肚子里有却倒不出来”。

由此,许多人便说他们很傻,但他们却非常郁闷——为什么自己的知识总与社会的距离那么遥远。特别是关键时候,所学的知识却显得一无是处的时候。这就是没有智慧——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的坏处。那么,智慧从何处来呢?

人际关系可以催生智慧

可以说,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力。抱怨者也知道人脉的重要,但是总觉得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可以找到许多朋友。许多人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主动与自己结交。然而,实际上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有些人因为性格原因,造成自己往往事到临头把这些知识全都忘记。例如,明明许多人都知道不要当面批评他人,要让人下得来台。但是,总到关键时刻忘记这一点。台上总经理正在讲得高兴,你突然插话说:“老总您说错话了,那个字念……”总经理一听先是一愣,接着冷冷一笑:“呵呵,你真是博学”。

所以说,人际关系是一门大学问,它不但要学通更要运用娴熟。知道自己的性格缺点,就需要在与他人进行人际关系时,懂得抑制这些不足。

人际关系搞得好,不但事情容易解决更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让知识转化为智慧。俗话说得好:“一个朋友三个帮,一个篱笆三根桩。”没有朋友的帮助许多事情根本无法获得成功。总结说来,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以下好处:

1.让你借力解决问题

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面对一些问题,我们暂时无法胜任,但是如果懂得借力可能就会很容易解决。例如,面对一个技术上的难点,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无法胜任。但是,某个同事或某个同学、朋友正好是这方面的人才,你借用他的智慧就可以解决问题。公司将任务委派给你,不会问你是如何完成的。他们看得一般都是结果,即使你找了十个外力帮助,结果只有一个。

2.助你事半功倍

许多事情在我们眼中,可能困难无比,但是在他人面前可能只需要一个电话、一张纸条就可以解决。这时候,运用得当人际关系,完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集思广益,增加解决问题的力度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面对一个困难、问题,只要群策群力一般都可以获得解决。别人的一句不经意谈话,有可能就会使自己的难题得到解决。

在某次图书策划会上,人们正在苦思冥想该如何出版一套故事书。这时,一个人偶然说了一句:“过去人们批判寓教于乐,但是,我总是觉得过去的寓教于乐说教太浓确实不对,但是寓教于乐这种思想并不错,能否把知识放在人物对话中呢?”此言一出,人们纷纷如梦方醒。

这就是集体的力量,一个人的才能在高,也无法和集体的力量相比。

生活可以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