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我的第一本能力培养书
2889100000012

第12章 沟通能力——善于倾听说话到位 (1)

说属于知识能力范畴,听是聪明才智特有的。倾听是信任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润滑剂。

如果要使人喜欢你,那就记住: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鼓励别人谈论他们自己。倾听不仅仅是管理能力,也是生活中所必需的一项能力。

所谓沟通就是同步。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地方,而人际则要求他与别人一致。如果他们呢交流信息,相互协作,便可能因为互相“感应”而产生思想“共振”,使两个思想重新组合而发挥出高于原来很多倍的效力来,有如5x5=25。善于倾听与说话到位,促进沟通,将会续写新的成功。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沟通沟通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本能。本能天生就会,能力是需要学习才会具备的。

其实我们中有许多人有这种体会,我们在求职的时候,主考官对我们的印象常是决定录取与否的关键。而且职位越高,像应征经理、总经理的时候,印象更重,而我们的沟通能力就是这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顺利与否关系到成败问题。

不要以为单靠熟练的技能和辛勤的工作就能在职场上出人头地。懂得在关键时刻说适当的话,往往是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卓越的说话技巧,可以让你得到重要人物的关注、远离麻烦。良好的沟通能力若能在你人生的关键时刻派上用场,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你的事业一帆风顺。

所谓沟通能力,其实就是你和外界之间的信息交流能力。你如何从别人那里正确理解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以及你如何让别人正确理解你想要表达的意思。

事实上,沟通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日常生活中,听和说是我们比较注意的,但是阅读和写作也是沟通能力的一部分。

也许有人会说,和别人沟通不就是说话吗,这是我天天在做的事情。但你有没有想过说话的效果如何?善于说话,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使别人乐意接受,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而沟通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你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也要抓住对方传达的信息,这才是有效的沟通。学会聆听别人,也是你需要学习的沟通能力。

阅读虽然被人认为是一种基本能力,但是很多人却觉得是件苦事。如果你能接受速读训练,那么在阅读速度增加而又不失去理解时,必能获益匪浅,有的人他们拿起报告后先扫描,这样一种人非常受人欣赏,他们会迅速浏览全部内容,再回头去看重要部分,然后就可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这一切都在几分钟内完成。如果你不能做到这样,而是逐字详读,自然要占用相当多的工作时间,与外界信息的沟通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写作则是另一回事。很多人都缺乏这种能力。如果领导要你写一份书面报告,你能够清晰明确地把问题表达清楚吗?你要知道,很多问题最后要落实到书面上的,“写”和“说”一样,都是你向外界传递信息的手段。要让别人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你同样要注意写作能力,准确使用文字沟通。

作为一名员工,专业知识是你进入企业和行业的通行证,然而,以后的工作表现更多取决于一些软性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表面上来看,沟通能力似乎就是一种能说会道的能力,实际上它包罗了从穿衣打扮到言谈举止等一切行为的能力,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他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并能给对方留下“我最棒”、“我能行”的深刻印象。

心理学家理查德·班得勒说过,当你对一个人说话时,你不是想给他传达信息,就是想改变他。但对方是否会接受你的意思,换句话说,你沟通的目的是否能够实现,却是另外一回事了。有人不重视这个问题,认为把自己意思说清楚,沟通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其实沟通是双向的交流,它的成败不取决于你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对方的反应。对方不接受你,那你说得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沟通得很好,并非决定于我们对情况说得很好,而取决于我们被了解得有多好。

沟通不仅仅是你说了什么。沟通是双向的,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你不仅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更要首先是一名好的听众。如果你让对方感觉到你心不在焉,那么你表现得再好恐怕也无济于事。不能很好地倾听对方的话语,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你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使自己被人充分理解。如果沟通时的言语、动作等信息不充分,就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如果信息过多,出现冗余,也会引起信息接受方的不舒服。所以,最佳的沟通方式是,你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他的所需所想,给他充分但又不冗余的信息。

沟通能力并非天生。沟通能力和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可以通过后天的锤炼得到改善,这是一项每个人都需要,也都可以获得的能力。善于倾听,不要唯我独尊在与人交谈中,许多人总将自己放在主要位置,自始至终一人独唱主角,喋喋不休地推销自己,滔滔不绝地诉说自己的故事。记得有个名人说过,漫无边际地喋喋不休无疑是在打自己付费的长途电话。这样不但不能表现自己的交谈口才,反而令人生厌。

我的一位朋友小明曾经遇到这样一位爱表现口才的人——某公关公司女性总经理。这次小明与她洽谈业务。这个女总经理长得蛮漂亮,业务做得尚可,经常在海峡两岸跑。可是当她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如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小明亦是业务口才高手,但想插几句话,却始终苦无机会。这位女总经理兴致高昂地叙述她两岸的公关事业如何蓬勃,小明则两手在餐桌上玩弄着吸管,心中觉得十分无趣。

三十分钟过后,小明终于鼓起勇气对这个女总经理说:“对不起,待会儿我还有事,我先走了!”

这位女公关总经理过多的“单口相声”没能达到交流思想和增进感情的效果,相反,她却自尝了唱独角戏的苦果。

她完全没有顾及到听者的反应。其实,现实生活中人人皆对自己的经历和所做的事情怀有莫大的兴趣,人们最高兴的也莫过于对他人谈论这些事情。但过分地谈论这些,往往会使听者失去兴趣。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有的人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梦,觉得亲临其境,其乐无穷,结果逢人便说,不厌其烦。还有的人则喜欢数萝卜下窖似的说自己的经历,如上中学时怎样,上大学时怎样,参加工作时怎样,后来又怎样如此等等。但是我们若仔细想一想,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别人也是像我们一样有兴趣吗?

那些断续破碎、稀奇古怪的梦境,往往除了做梦者本人,别人听来非常枯燥的,如果听者对说话者提到的那些往事、那些人、那些地点,一点都不熟悉,一点也不觉得有趣,无疑他也不会与说话者产生共鸣。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受到别人的重视。当我们专心致志地听对方讲,努力地听,甚至是全神贯注地听时,对方一定会有一种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双方之间的距离必然会拉近。

经朋友介绍,重型汽车推销员乔迈去拜访一位曾经买过他们公司汽车的商人。见面时,乔迈照例先递上自己的名片:“您好,我是重型汽车公司的推销员,我叫……”

才说了不到几个字,该顾客就以十分严厉的口气打断了乔迈的话,并开始抱怨当初买车时的种种不快,例如服务态度不好、报价不实、内装及配备不对、交接车的时间等待得过久……

顾客在喋喋不休地数落着乔迈的公司及当初提供汽车的推销员,乔迈只好静静地站在一旁,认真地听着,一句话也不敢说。

终于,那位顾客把以前所有的怨气都一股脑地吐光了。当他稍微喘息了一下时,方才发现,眼前的这个推销员好像很陌生。于是,他便有点不好意思地对乔迈说:“小伙子,你贵姓呀,现在有没有一些好一点的车种,拿一份目录来给我看看,给我介绍介绍吧。”

当乔迈离开时,已经兴奋得几乎想跳起来,因为他的手上拿着两台重型汽车的订单。

从乔迈拿出产品目录到那位顾客决定购买,整个过程中,乔迈说的话加起来都不超过10句。重型汽车交易拍板的关键,由那位顾客道出来了,他说:“我是看到你非常实在、有诚意又很尊重我,所以我才向你买车的。”

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让我们的嘴巴休息一下吧,多听听顾客的话。当我们满足了对方被尊重的感觉时,我们也会因此而获益的。

众所周知,汽车推销员乔·吉拉德被世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他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非常伟大,其一是倾听,其二是微笑。倾听,你倾听对方越久,对方就越愿意接近你。据我观察,有些推销员喋喋不休,因此,他们的业绩总是平平。上帝为什么给了我们两个耳朵一张嘴呢?我想,就是要让我们多听少说吧!”

乔·吉拉德对这一点感触颇深,因为他从自己的顾客那里学到了这个道理,而且是从教训中得来的。

乔·吉拉德花了近一个小时才让他的顾客下定决心买车,然后,他所要做的仅仅是让顾客走进自己的办公室,然后把合约签好。

当他们向乔·吉拉德的办公室走去时,那位顾客开始向乔提起了他的儿子。“乔,”顾客十分自豪地说,“我儿子考进了普林斯顿大学,我儿子要当医生了。”

“那真是太棒了。”乔回答。

两人继续向前走时,乔却看着其他顾客。

“乔,我的孩子很聪明吧,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我就发现他非常的聪明了。”

“成绩肯定很不错吧?”乔应付着,眼睛在四处看着。

“是的,在他们班,他是最棒的。”

“那他高中毕业后打算做什么呢?”乔心不在焉。

“乔,我刚才告诉过你的呀,他要到大学去学医,将来做一名医生。”

“噢,那太好了。”乔说。

那位顾客看了看乔,感觉到乔太不重视自己所说的话了,于是,他说了一句“我该走了”,便走出了车行。乔·吉拉德呆呆地站在那里。

下班后,乔回到家回想今天一整天的工作,分析自己做成的交易和失去的交易,并开始分析失去客户的原因。

次日上午,乔一到办公室,就给昨天那位顾客打了一个电话,诚恳地询问道:“我是乔·吉拉德,我希望您能来一趟,我想我有一辆好车可以推荐给您。”

“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先生,”顾客说,“我想让你知道的是,我已经从别人那里买到车啦。”

“是吗?”

“是的,我从那个欣赏我的推销员那里买到的。乔,当我提到我对我儿子是多么的骄傲时,他是多么认真地听。”顾客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你知道吗?乔,你并没有听我说话,对你来说我儿子当不当得成医生并不重要。你真是个笨蛋!当别人跟你讲他的喜恶时,你应该听着,而且必须聚精会神地听。”抓住重点,赢得对方理解有一天早上,小明办公室的电话响了。一位焦躁愤怒的主顾,在电话那头抱怨小明他们公司运去的木材完全不合乎他们的规格,他的公司已经下令车子停止卸货,请小明立刻安排把木材搬回去。他们的木材检验员报告说,在卸下来的木材中,百分之五十五不合规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拒绝接受。

小明立刻动身到对方的工厂去。一路上,小明都在担心。这批木材的数量很大,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对公司会是个非常大的打击。

通常,在这种情形下,小明会以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引用木材等级规则,来说服检验员,让他们相信那批木材完全达到了标准。然而,小明还是忐忑不安,不知道等待他的会是怎样一个场面。

小明到了工厂,发现购料主任和检验员闷闷不乐,一副等着抬杠吵架的姿态。小明走到卸货的卡车前,要求他们继续卸货,让自己看看情形如何。他请检验员继续把不合规格的木料挑出来,把合格的放到另一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