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感情上的愉悦,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只要有可能,最好能把庄重严肃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可能更容易接受。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年轻人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大大地为公司节省了生产成本。老板对他非常的满意,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年轻人当然知道这句话承诺的含量有多少。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一文不值。他想得到确切的答复,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的。”
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面对老板的鼓励,年轻人如果不是这样的幽默,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那就会太煞风景,甚至适得其反。
2. 虚话作引,套出真相
为人的一条准则,就是老实人说老实话,但直炮筒子未必处处受欢迎,特别有时连自己也不明白要说的是不是实话,那该怎么办呢?
李先生托好友赵局长为自己办件事,忽然听说他被捕“进去了”,又不知真假,就到赵局长家探望。确实只有局长夫人在家,满脸愁容。
李先生开口道:“老赵怎么没在家呀?”
果然赵夫人长叹一声:“唉,心脏病又犯了,昨天送进医院了……”
如果李先生实话询问赵局长是否真的被捕了,那场面一定会很尴尬。李先生是这样设想的:如果赵局长真的被捕了,局长夫人自然会实情相告。
虚虚实实,就可转换自如,一点也不唐突。
3. 投其所好,把实话说得委婉一些
在杂志上,看到一个笑话。
教堂里,一位教士在做礼拜时,忽然熬不住烟瘾,便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结果,遭到了上司的斥责。然后又有一位教士,他也犯了烟瘾,却换了一种口气问道:“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
上司竟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一样的话两样说,为何后者却容易让人接受呢?那是因为前者直接表达,让抽烟的念头直接暴露,而后者却是换个角度,把话说得委婉,实际上投其所好,让上司产生自己抽烟都在祈祷的错觉。因此,在运用这种技巧的时候,懂得投其所好才是成功的关键。
4. 尴尬的场景,说话需要绕个弯子
有时候,一些话自己说出来显得尴尬,那么不妨绕个弯子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既规避了尴尬,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见,有时候绕个弯,反而更能达到效果。
有位男子准备借助于好友的路子做笔生意,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朋友的第二天,朋友暴病身亡。男子立即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朋友的未亡人;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很难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男人是这样对朋友的夫人说的:“真没想到他走得这么早,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这样吧嫂子,他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
这样一来朋友的妻子反过来安慰他道:“这次出事让你生意上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
这样一来,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还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其实他明知朋友的妻子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话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络那些门路,困难不小还又时不我待。
这种方式,最重要的是原则是规避尴尬,在不伤害到别人面子的前提下,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和同事交谈的禁区
同事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它不同于家人之间的亲密无间,也不同于朋友之间的“臭味相投”。同事就是同事,他既是你的合作伙伴,又是你的竞争对手。此外,同事之间又往往存在着利益关系。和同事交谈,虽然不像和上级交谈那样正规、严肃,但也不能太随便。在办公室里与同事交往,需要一定的技巧。
1. 对同事不要厚此薄彼
许多人在一个单位上班,既有志同道合的同事,也难免有不对脾气的人。而在工作中,你必须和每个人都搞好协作、打好交道。同事交往必须公私分明,不能因为你对某个同事有意见,就故意疏远他,甚至在工作中和他对着干。
刘然在一家科研所上班,和他同一个办公室的有王浩和李川两个人。但刘然只与王浩脾气相投,每天见面都高兴地寒暄,中午约在一起吃午饭,彼此称兄道弟。相反,对土里土气,又沉默寡言的李川就不大爱打招呼,甚至非常冷漠。
后来,王浩调走了,而李川则因为工作突出被升职,摇身一变成了刘然的顶头上司,刘然的尴尬处境可想而知。
2. 交谈时不要涉及他人隐私
要想保持同事间的良好关系,就不要随便涉及他人的隐私。例如:“得了多少奖金?”、“是不是被恋人拒绝了?”说话时这类问题最好不要提,即便是单位里只有一人在场,也会让对方非常难堪。虽然,两个人谈一谈个人生活方面的心里话,会增加双方的亲密感。但是,有些隐私在公司里说出来,就很容易形成谣传。
3. 有话好好说,不要好辩逞强
在办公室里与人相处要友善,说话态度要和气,即使是有了一定的级别,也不能用命令的口吻与别人说话。虽然有时候,大家的意见不能够统一,但是有意见可以保留,对于那些原则性并不很强的问题,没有必要争得你死我活。如果一味好辩逞强,会让同事们敬而远之。
4. 不要当众炫耀自己
如果自己的专业技术很过硬,或老板非常赏识你,这些都不能够成为你炫耀的资本。再有能耐,在职场生涯中也应该小心谨慎,强中自有强中手,倘若哪天来了个更加能干的员工,那你一定马上成为别人的笑料。倘若哪天老板额外给了你一笔奖金,你就更不能在办公室里炫耀了,别人在一边恭喜你的同时,一边也在嫉恨你呢!
5. 不要在办公室诉苦
办公室是工作的地方,不是互诉心事的场所。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喜欢向别人倾吐苦水。虽然这样的交谈能够很快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你们之间很快变得友善、亲切起来,但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后发现,事实上只有1%的人能够严守秘密。
所以,当你的生活出现个人危机,如失恋、婚变之类,最好不要在办公室里随便找人倾诉;当你的工作出现危机,对老板、同事有意见有看法,你更不应该在办公室里向人袒露,任何一个成熟的白领都不会这样直率的。
与上司交流要留个心眼
有的下属口无遮拦,在和上司交流时,无论好话坏话,想到就说。殊不知,在你直抒胸臆的同时,上司的心里已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定你哪句话,不小心触动了上司最敏感的神经。接下来,就有你好果子吃了。
紫晴在某化妆品公司担任助理,她经常向朋友抱怨:“我的上司总是希望我们像他一样,早上8点半之前到公司,然后上班到晚上8点才离开。唉,真是烦死了。”
有一天,当上司亲切地询问她最近工作如何时,紫晴以为主管会欣赏她的坦诚,于是她说:“嗯……我和同事们都觉得最近工作量好大,而且您的求好心切,似乎已经影响了我们的健康。”她没有注意到,上司的脸色已经变得很难看。
结果,上司并不认为紫晴的回答是有建设性的,反而觉得她只是挑剔他的管理风格,从此对她有了防备之心。结果,紫晴的工作量有增无减,而且上司对她的态度180度改变,她再也得不到他的嘘寒问暖。
俗话说,交人未可全交一片心,与亲密的朋友相处,还要留个心眼,更何况对方是自己的上司。因此,在与上司交流时,一定要谨言慎行,小心自揭短处,坏了前途。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上司面前,不要轻易评论别人,否则也容易留人话柄。
惠娟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报社工作,由于工作努力,业绩突出,上司对她非常器重。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惠娟的工作搭档——一个比她早一年进入报社的女编辑好逸恶劳,总是把繁重的任务推给惠娟,自己却独享清闲。在惠娟每晚还得四处奔波时,那个编辑早已坐在电视机前跷着二郎腿了。因此,惠娟对这个编辑深恶痛绝。
有一天,惠娟刚好在下班时与上司同时搭电梯下楼,上司先开口问她最近好不好,于是惠娟当时表达了对这份工作的热爱,顺便提及那个令她心生厌恶的编辑。
惠娟哪里想得到,那个编辑是上司大学时的学妹,到现在都还是不错的朋友。结果,惠娟因此被迫放弃这梦寐以求的工作。
另一种常见的错误则是:经常拿自己的私事与上司交流。虽然在工作之余,免不了和上司聊聊电影,或者下班时一块儿去喝一杯,而这样的关系确实让你觉得像朋友间的相处,但别忘了对方是你的上司,拥有随时可以辞退你的权力。由于他的特殊身份,永远不能成为你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因此,除了工作之外,在私人话题上的交流,应该适可而止。比如,在星期一早上,上司问候你“周末过得好吗”时,你必须不露痕迹地表现出已经收心,表现出正忘情于工作的样子,尽管昨晚到酒吧玩得很疯,但对上司,你还是三缄其口为好。
工作就是工作,而你的私人问题就让它只是私事,别把私人问题带到办公室来。你的男朋友、你的新房子,还有你的宠物,这些都和工作无关。在工作时间里,工作环境下,你只需要让上司知道你的工作表现与工作能力。
赢家思维
说话要分场合、要有分寸,最关键的是要得体。不卑不亢的说话态度,优雅的肢体语言,活泼俏皮的幽默,这些都属于语言的艺术。当然,拥有一分自信更为重要,懂得语言的艺术,恰恰能够帮助你更加自信。娴熟地使用这些语言艺术,你的职场生涯会更成功!
与人沟通:多做喜鹊,少做乌鸦
俗话说的好,美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们喜欢赞美多于批评,真诚的赞美就像医生手术时的麻醉剂一样,让病人在没有痛苦的状态中成功地完成恢复健康的过程。因此,在与上司、同事的交流中,应该多做喜鹊,少做乌鸦。
抓住一切机会赞美别人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不喜欢赞美。当一个人受到别人称赞,总是会感到特别愉悦,因为他们内心中最基本的需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
大作家马克?吐温曾经夸张地承认:一句美好的赞扬,能使他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就是在最好的、最友善的、最单纯的人际关系中,称赞和赞扬也是必要的,正如润滑对轮子是必要的,可以使轮子转得快。”
因此,在谈话时多一些赞美之词,往往能博得别人的好感,给自己赢得一个会说话的美名。然而,赞美也要讲究分寸,说得太过,会有献媚、巴结之嫌,而且听着也肉麻。如果平淡无奇、甚至干干巴巴,又收不到赞美的效果。
比如一位母亲赞美孩子:“你是一个好孩子,有了你,我感到很欣慰。”这种话就很有分寸,不会使孩子骄傲。但如果这位母亲说:“你真是一个天才,在我看到的小孩子中,没有一个赶得上你的。”那会把孩子引入歧途,让他认为事情真是这样。可见,赞美既不能太过火,也不能太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