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
3080200000023

第23章 苹果拯救台湾经济(6)

为抢苹果,中国台资厂商“窝里斗”

不过,在和苹果的合作关系中,中国台湾业者始终难以摆脱“打工者”的角色。苹果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保持着对这批台资代工厂商的控制,并牢牢将高额利润控制在自己的手上。

苹果显然意识到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重要性。在新的代工体系中,苹果正在有意识地分散自己的代工订单,并以此从各家台资代工厂获得最优惠的条件。为了争抢苹果,中国台湾企业的“窝里斗”愈演愈烈。

苹果产品的主要组装厂是中国台湾地区厂商鸿海和广达,大部分产品由这些厂商位于中国内地的工厂生产。

其中鸿海主要负责iPhone、iPad以及部分iPod产品的组装,广达则负责苹果笔记本电脑iMac、桌面型电脑以及iPod touch的组装。鸿海所代工的苹果产品约占苹果营收比重的55%至60%,是苹果产品最大的受益者。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发布的报告显示,受益于苹果的订单,鸿海将获得全球“电子制造服务业”(EMS)过半的市场份额,而2009年这一数据为44.2%。

鸿海一家独大的情况显然不是苹果愿意看到的,苹果的代工分配体系也一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2010年6月,从华硕分拆出来的和硕成为苹果订单的新赢家。在2010年,和硕刚刚获得苹果iPhone 4CDMA版本的订单,并在积极争夺iPad和iMac的代工权。

IDC(台湾)个人运算经理江芳韵分析道,在此之前,尚未从华硕分拆的和硕曾与苹果有着长期的合作,为苹果代工笔记本电脑等产品,这为和硕拿到苹果的新订单打下了基础。

当2010年6月份华硕与和硕正式分家后,分得代工业务的和硕的订单数量迅速上升,并拿下了苹果iPhone 4CDMA版的订单。

与此同时,鸿海在中国内地的子公司富士康正在大规模地内迁,这或许也不是苹果愿意看到的。“有消息传出来,苹果并不希望鸿海的生产线内迁。”台湾元大证券分析师张文慧指出,苹果产品全球出货量增长迅速,而这些产品在鸿海的深圳工厂的生产目前很稳定,苹果担心大规模的迁厂会让自己的供应出现问题。

张文慧分析道,鸿海的新工厂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完成建设、生产线调试、工人培训工作。在新工厂建成初期,工厂的良品率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些都可能造成苹果产品供应的不稳定,因此,苹果并不希望富士康过快地将工厂内迁。她预测在富士康内地新工厂产能上来之前,深圳工厂很可能不会立马缩减规模。

在苹果的订单开始分散后,让中国台湾地区代工业头疼不已的低价抢单问题,已经高悬于各大代工厂商的头顶。

在各大国际电子厂商陆续缩减代工订单的时候,只有苹果还在源源不断地抛出代工大单,让所有和苹果沾点边的中国台资代工厂都开足马力生产,这让苹果成为所有代工厂商重点争夺的对象。

中国台湾代工厂商大打出手,争抢苹果订单的事情近年屡见不鲜,其中尤其以鸿海的郭台铭和广达的林百里之间的“天王决裂”之争最为轰动。

2009年3月,在鸿海位于台北市内湖普立尔大楼的办公室,出现了一张新面孔,这便是鸿海从广达挖角来的大将——前广达资深副总Max欧。进入鸿海前,这位欧姓副总已经带领广达“iPod事业群”长达两年,专门负责苹果的畅销产品iPod touch。

这位欧姓副总原本是自行递辞呈,但广达的林百里得知他是被鸿海挖墙角后,立刻将“离职”改为“免职”。最让林百里愤怒的是,欧姓副总前往鸿海的消息,原本只有三五人知道。但消息走漏后,广达竟有近百人想跟他转战鸿海,最后一共离开近六十位工程师,造成广达内部极大震撼。林百里下达严厉命令,这位跳槽到鸿海的副总,未来广达永不录用。

但林百里也不是好惹的角色,就在郭台铭挖走林百里手下大将后三个月,广达把鸿海已经到手且高达数十亿元的苹果笔记本电脑MacBook订单,硬生生地给抢回去。

这一抢,让原本被视为郭台铭接班人的鸿海数位产品事业群总经理蒋浩良被撤换。鸿海原本寄望帮苹果做出口碑,来吸引惠普、戴尔等大厂下单。现在少了这个指标,鸿海要拿下大量笔记本电脑代工大单,又变得困难起来。

在此之前,郭台铭和林百里两位中国台湾代工界的大佬关系十分要好。郭台铭曾经亲口承诺林百里,不会跨入笔电代工,而广达也一直是鸿海笔电连接器最大的客户,双方维持良好关系。

前几年,林百里因癌症而一度呈现半退休状态,当时甚至有鸿海将并购广达的传言。直到林百里病愈复出,传言才不攻自破。但就在林百里复出的同时,全球爆发金融危机,鸿海帝国面临空前危机。为求生存和成长,在苹果诱人的订单面前,郭台铭也不得不打破当年的承诺。

IDC(台湾)个人运算经理江芳韵这样分析中国台湾代工企业之间的压价现象:因为世界主要笔记本电脑代工商都集中于台湾地区,因此厂商之间非常容易探听到对方的代工价格。为了抢回订单,最后几大厂商争相压价,容易形成恶性竞争。

相比之下,在同样代工盛行的面板产业,全球几大面板厂分散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地,各大厂商彼此之间探听底价并不简单,反倒可以维持较高的利润。

为什么代工厂一定做不好品牌?

有人会说,看着苹果这样的企业大赚其钱,为什么帮助苹果成功的中国台湾代工企业就不能做出成功的自主品牌呢?

事实上,这个怪圈已经困扰中国台湾经济多年:代工企业做不好自主品牌业务,似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魔咒。

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子企业多是由代工起家,为国际大客户提供制造服务,在代工业务壮大之后,便开始打造自主品牌。近年宏碁、华硕、明基等企业都经历了这一过程。

“早先苹果、索尼把一部分订单交给和硕来做,那时它和华硕还没有分家,大家就会发现,华硕的一些产品出来和苹果的很像。”江芳韵指出。这些涉嫌泄密行为让国际品牌厂商十分担心,代工企业会将客户的数据泄露给自己的自有品牌,从而壮大自己的竞争对手,这在代工业十分忌讳。

相比之下,广达、仁宝等中国台湾地区代工厂商则放弃了打造自主品牌的尝试,更加专心地定位于笔记本电脑的代工业务。这些厂商相比起分拆前的华硕(和硕)让国际大客户更加放心。

此后一段时间,全球排名前10位的笔记本电脑开始对华硕(和硕)进行大规模的抽单,这一下子让华硕(和硕)的日子很难过,因此华硕、和硕的分拆大计也就此提上日程。

“双方的分拆对于和硕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江芳韵分析道。从华硕分拆出来后,和硕不再受到国际大客户的猜疑,顿时在短期内接到了大量新订单。

没有分拆之前,华硕的笔记本电脑百分之百都由和硕进行代工,而在两硕分拆之后,华硕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惠普等大型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每一家都至少有四家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代工厂商为他们制造,那么这些品牌厂商的议价能力就非常强。”江芳韵分析道。分拆之前的华硕由于仅指定和硕一家代工,因此选择余地很小,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影响了华硕的议价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中国台湾地区的IT代工厂商和自主品牌厂商的分拆现象时有发生。其中比较知名的案例包括宏碁与明基及纬创、明基与佳世达的分拆。

2001年年初,宏碁董事长施振荣决意让明基和纬创单独发展,宏碁集团一分为三:新宏碁、明基电通、纬创。其中新宏碁专注于打造笔记本电脑的自主品牌,而纬创则继续笔记本电脑的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代工业务,明基电通则转型于电脑外设产品业务。

在分拆后,三家企业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宏碁的自主品牌销量目前超过戴尔,占据世界笔记本电脑厂商第二的位置;纬创则成为中国台湾地区第三大ODM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商;明基一度收购了西门子的移动电话业务。

台湾大学EMBA前任执行长李吉仁教授此前接受笔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台湾地区IT自主品牌近年的发展并不算成功,其最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台湾地区的代工业过于发达,反而对自主品牌的打造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包括鸿海在内的代工大厂都曾经尝试过打造自主品牌,但最终往往在国际大客户的撤单威胁下不了了之。

然而,做久了代工的台湾企业,深知代工企业的“悲哀”之处。1992年,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对台湾企业界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