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
3080200000061

第61章 iPhone的山寨与翻新(1)

用旧的iPhone又回到深圳,

在这里被翻新后再出售,

这里同样出产大量仿冒的iPhone

——用旧的iPhone又回到深圳,在这里被翻新后再出售,

这里同样出产大量仿冒的iPhone中国深圳,一部手机的圆滑线条和触摸屏键盘让你感觉无比熟悉,机身背面的品牌标志你也感觉似曾相识。在中国沿海城市这个庞大的电子产品市场里边,一位销售员承认,在仔细对比之后你会发现这部手机并不是你熟悉的苹果公司的iPhone,而是山寨版的Hi Phone。

——美国《纽约时报》

中国深圳,深南大道与红荔路之间,有一条总是堵车的街道。现代化的写字楼和杂乱无章的街头店铺比肩而立,闪烁的霓虹灯光照在街边的棕榈树上。年轻的商贩们扛着整箱整箱的手机、配件在街上快步穿梭。人群中不时闪现各种肤色的商人,彼此间用着并不流利却很默契的英语交流。

这片区域大约南北长不过930米,东西宽1560米,面积约1.45平方公里。平均每天有50万人来这里购物,他们许多来自印度、南非、阿联酋、泰国等国家,虽然谈不上很喜欢却容易迅速被这里浓厚的商业气氛所吸引,那是因为这里不时传出有人发财的故事,并有无数怀揣着发财梦想的人拥入……

这便是有着“深圳的南京路”称号的华强北路,更多的人直接叫它“华强北”。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是整个中国手机市场的晴雨表。

华强北的前身是生产电子、通信、电器产品为主的上步工业区,这里原来拥有厂房40多栋。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电子制造业,电子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尚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政府对电子元器件实行严格的计划配额,许多生产企业拿不到足够的原材料。

此时,毗邻香港的深圳开始出现大量走私的现象。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大批人冒着风险来到深圳走私电子元器件。当年走私贩卖电子元器件的商贩既有最初倒卖服装的贩子、开餐馆的商人,甚至还有国有工厂的部分“敢闯”的员工。

这便是华强北“水货”市场的最早雏形,时至今日仍未在根本上改变,这也是华强北的“原罪”。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组建了赛格电子集团,并于1988年3月28日在华强北成立了著名的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当时由来自深圳本地和内地的160多家厂商以及10家港商开始在华强北一带汇集,全中国的电子企业都到这里来采购物美价廉的原材料,成了华强北的雏形,并逐步奠定其在中国电子元器件市场界举足轻重的江湖地位。

据一位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华强北老商家回忆,当时的政府对华强北的走私现象显然心知肚明,但华强北在客观上极大地满足了中国电子产业的原材料需求,并为深圳创造了不菲的税收。

此后,工厂悉数迁走,取而代之的是深圳国际电子城、万商电器城、大百汇商业城、华强电子市场等一大批专业市场。华强北逐步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电子产品批发零售中心。兴旺的生意使得这里的租金在10年内涨了10倍以上,成为深圳租金最贵的地段之一。

如今,华强北的声名早不仅限深圳和中国,在整个亚洲,远到印度、迪拜,近到泰国、马来西亚的电子市场,这个毗邻香港的电子市场的名声已经不胫而走——由于华强北掌控着全球消费类电子产业链中资源配置的相当份额,它成为了全球电子元器件的集散地。

但让华强北真正声名鹊起的,还是这里发达的“水货”手机及“山寨”手机业务。通过走私完成原始积累后的华强北,迅速进入电脑、手机及其配件的装配业务,并再次获得空前成功。

这是一种被称为“前店后厂”的并不高级的模式。华强北的各大电子商场里销售着种类繁多的电脑、手机及其配件,而华强北周围几公里范围内的民居内,则散落着无数家看不见的家庭作坊,它们用并不算现代化的半手工方式装配翻新手机和山寨手机,并以低廉的价格迅速走红。

从2007年年底开始,苹果和iPhone逐渐成为了这里的明星。在华强北的各大电子卖场,一排一排包装精美的iPhone一个挨着一个叠放在透明的玻璃柜台里,在灯光下格外耀眼。放眼望去,在连绵不绝的手机市场内,几乎所有的柜台都在醒目位置打出“苹果”、“iPhone出售”这样的招牌。

“你要行货还是水货?”张老板坐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柜台前,她的柜台不到10平方米,却摆满了市面上热销的几乎所有品牌的手机,苹果、黑莓、Palm、HTC、三星、夏普……

“买行货不划算,现在大家都买水货,有的水货手机质量比行货还要好……”带着浓厚的潮汕口音,张老板的目光里透着精明。她和老公经营的这家小店铺,生意好时,一天能出手数百部手机。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到华强北购买iPhone都是一次满头雾水的旅程:这里的老板讲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懂的“行话”,并报出一大串不同版本的iPhone让你选择:大陆行货、港行(香港行货)、美版、英版、新加坡版、泰国版……价钱也相差上千元。

和张老板所在的市场一样,华强北的绝大多数手机店铺似乎无法给人一种放心的感觉。大厅里播放着网络歌手“凤凰传奇”的歌,满地堆满废弃的包装材料。来这里购物的顾客习惯把双肩背包背在胸前,以防小偷。

在深圳华强北,据称有70%以上商户开始卖翻新的iPhone手机,因为现在iPhone的利润很薄,如果不销售翻新手机就很难赢利。

“成交。”不远处传来一位东北老板爽快的笑声,紧接着是一阵撕裂胶带的声音,一整箱手机被工人打包完毕,不久之后它们就将出现在另一个城市的手机卖场里。

许多柜台对自己的同行都心存提防,他们在柜台前打上“同行勿进,面斥不雅”的牌子——这里行情瞬息万变,一些新潮的产品很容易被其他竞争对手仿效,也有许多竞争对手冒充顾客四处打听价格行情。

在不远处,几个年轻人跷着二郎腿,嘴里叼着香烟,双手熟练地为前来“刷机”的顾客服务,他们略显不耐烦地给买好手机的顾客装各种软件。

当消费者从苹果商店拿到他们的新iPhone后,iPhone的全球之旅并没有结束。数目众多的二手iPhone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又返回到深圳——它们出生的地方,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开始它们新的旅程。

这些老款的iPhone,在被消费者淘汰下来后,依旧是市场上的“香饽饽”。在它的身后有一整条完整的产业链,给一批人带来财富,并让另一批人忍受痛苦。

一位“水货”手机批发商的一天

三哥是在华强北一带颇有点小名气的水货手机卖家,他的真名叫刘波。三哥的水货手机商店位于华强北曼哈通信数码广场4楼A区。对于到了华强北找不到他柜台的外地买家,三哥会热情地安排自己的“小妹”到街上去接。

大多数时候,三哥的店铺是不需要派人下去接的,这是因为他的店实在生意太好了。三哥的店面隐藏在华强北曼哈数码广场4楼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仅在4楼,像他一样的店,有好几百家。

笔者来到三哥的店铺时,他正忙得手忙脚乱。不到10平方米的一个小店,至少挤了20个买手机的人。自动点钞机的声音噼里啪啦地响着,一沓百元大钞在里面亢奋地滚动。

“我们都是慕名而来,听朋友说三哥的店里卖的都是真品,从来不卖假货。”一位年轻的学生刚刚花了1050元买到一款摩托罗拉的手机,兴奋无比。这款手机在行货渠道,售价在2000元左右。

这家店看上去十分简陋,柜台上并没有几部手机放在那里,只有一些手机电池和配件散落在柜台里,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它的吸引力,所有来买手机的人都要先看电脑上的报价单。

三哥和这个店的其他人看上去很不耐烦,他们的电话响个不停,忙得上蹿下跳。这里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

在搜索引擎百度中敲入“华强北”三字,“三哥”的网站排在搜索排行第二,上面赫然写着“水货手机报价、华强北水货手机报价单、华强北水货手机批发网——手机淘”。

“来到店里,确定好要什么机器,我们去放货处拿手机。我们拿货的时候一般会验好做工、屏幕,尽量挑一部相对完美的手机。”

“一定要确定好要哪款手机,没有确定好的可以再选择选择,手机都是新手机,一般不借看的。我们不收押金,但是也请说话算话。”对那些来买手机的人,三哥在自己的网站上讲好规则,他似乎对那些喜欢拿着手机左看右看的买家不太耐烦。

在这里,来买手机的人被统一称为“机油”,那是一个由“机友”发展而来的网络词汇。

拿货一般要等待10分钟左右,拿到手机之后,“机油”自己也要看好外观、打过电话、验好屏幕再付账。这里几乎都是现金交易,店里没有POS机供刷卡,因此商场里的取款机总是需要忙碌地吐钞票。

由于生意兴隆,三哥于2010年3月20日宣布:

“每部手机在报价的基础上加10—15元,一个月拿货大于100部,每部在报价的基础上加10元,合作押金300元;一个月拿货大于50部,每部在报价的基础上加15元,合作押金200元;苹果产品每部无论多少量加30元,为了给量大的客户更好更快速的服务,小于50部量一律不做了。”

“每月拿货少于50部或者100部的,押金不退,拿够拿货量则往下推至下月作为合作押金。”

“批发无质保,收货马上验货,有问题马上可以换货。需要质保的客户,请洽谈价格。”

2010年4月18日,三哥赢来了第一个批发客户。这是一位从河北坐火车来深圳,专程“考察”手机批发的客户,他先在百度上找到三哥的店铺,经初步了解之后,在QQ上联系上三哥,并做了电话沟通。

4月18日,这位客户来到华强北,被三哥接上楼,三哥事后回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