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论(全两册)
3116500000051

第51章 有效需求原理 (1)

我们需要先使用几个名词,它们的准确定义则在以后加以说明。假如技术、资源、成本的情况不变,那么当一雇主雇用某特定数量的工人时,他必定有两类支出:一类是他支付给生产因素(不包括其他业主)以获得其目前劳动者,可称之为该就业量之因素成本(factor cost),一类是他支付给其他业主,用来购买其产品以及因使用机器设备,不让其遭受损失,这可称为该就业量的使用者成本(user cost)。由此所得产物的价值,其超过生产因素成本和使用者成本部分,就称之为利润,利润就是雇主的所得。所谓因素成本,是从雇主的立场来说的,从因素来看,因素成本当然就是他们的所得了。所以因素成本与雇主的利润,都是因雇主雇用该定量工人而产生的总所得。雇主在决定应该雇用多少工人时,按照获取最大利润为决策的标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不妨以雇主的立场,把由某特定就业量所产生的总所得(即因素成本加上利润),称为该就业量的收益。在雇主的心目中,每一就业量都有一个最低的预期收益,如果低于这个数字,他就认为不值得提供该就业量。这个最低预期收益,可以叫做该就业量所产产物的总供给价格(aggregate supply price)。

由此,假如技术、资源和因素成本三种情况都不变,那么一个企业、一项事业以及工业全体的就业量,就取决于雇主们由该相应就业量所能预期得到的收益。雇主们一定设法使就业量达到一个水平;在此水平上,预期收益超过因素成本的数目,即利润达到最大量。

设雇佣N个人所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为Z,则Z与N的关系,可写作Z=Φ(N),称为总供给函数。同样,设雇主们预期由雇用N个人所能获得的收益为D,则D与N的关系可以写作D=f(N),称为总需求函数。

现在假设当N取某个特定值的时候,预期收益大于总供给价格,即D大于Z,那么雇主们看到有利可图,就一定想增加雇用人数;必要时不惜抬高价格,竞购生产因素;直到N的值使Z与D相等为止。所以就业量取决于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相交点,因为在这一点上,雇主们的预期利润达到了最大量。D在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出现相交点时的值,称为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这就是就业通论之要点。下面各章,大部分是在探讨这两个函数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反过来,古典理论“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句笼统的话,实际是对这两个函数间的关系作了一个特殊的假设。因为“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句话,必定是说:无论N取何值,即无论产量与就业量在何种水平,f(N)与Φ(N)恒常相等。所以当N增加,Z=Φ(N)增加时,D=f(N)也必定与Z做同量的增加。换言之,古典理论假定:总需求价格(或收益)常与总供给价格相适应,所以不管N取何值,收益D常等于总供给价格Z。这就是说,所谓有效需求,不是只有一个唯一的均衡值,而是有无穷数值,每一个数值都同样有可能;所以就业量变得不确定,只有劳力的边际负效用,给与就业量一个最高限度。

如果这种假定是正确的,那么雇主相互间的竞争,就一定会使就业量扩张到一个点,在这一点上,总产量(output as a whole)的供给不再有弹性;即当有效需求的值再增加时,产量便不再增加,这就是充分就业。在上一章中,我们从工人的行为角度考虑为充分就业下了一个定义。现在我们得到了另外一个等值标准:所谓充分就业者,就是当对劳力产物的有效需求增加时,总就业量不再增加。所以沙伊定律所谓:无论产量在何种水平,总产量的总需求价格总等于它的总供给价格。这实际上等于说,社会上没有阻挠充分就业的力量。但假如萨伊定律并不是有关总供需函数的真正定律,那么经济学就实在是缺少了很重要的一章,而所有有关于总就业量的讨论,纯属白费口舌。

我把后面各章所要详细说明的就业理论,在这里先作一个简单的提要,虽然这些概述不易完全理解,但对读者还是有所帮助的。这里所用的名词,后面都要详加定义。在本提要中,我们假设货币工资率不变,每雇用一人的其他因素成本也不变。当然,这些假设是为行文方便而设的,以后可以取消。本理论的重要特征,并不因为货币工资率等因素是否可以改变而有丝毫影响。

本理论的概要可以陈述如下:当就业量增加时,总的实际所得也会增加。但社会心理往往是这样:总的实际所得增加时,总消费量也会增加,但不像所得增加的那么大。所以如果整个就业增量,都用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增加量上,那么雇主们将要蒙受损失。所以要想维持某一特定就业量,当前的投资量就必须足以吸收在该就业量下总产量超过社会消费量的部分。如果投资量比这个数少,那么雇主们的收入将不足以引诱他们提供该就业量。因此,假如社会的消费倾向(propensity to consume)不变,那么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取决于当前的投资量。所谓均衡水平,就是在该水平时,雇主们既不想扩张、也不想缩小其雇用人数。目前投资量却又取决于两组势力的互相关系,第一组是资本的边际效率表,第二组是各种期限不同、风险不同的贷款利率。

所以假设消费倾向和新投资量不变,那么就仅有一个就业水平,同均衡符合;在任何其他水平下,总产量的总供给价格,都不等于它的总需求价格。均衡水平不能大于充分就业,也就是真实工资不能小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但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我们并没有理由可以期望这种均衡水平一定等于充分就业。与充分就业相吻合的有效需求,实际上仅仅是一个特例,只有当在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时才可能实现。古典理论便假设此种特殊关系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此种特殊关系是最适合(optimum)的关系,它只是在下列情形下才能存在,即:或出于偶然巧合,或出于有意计划。在目前投资量刚好与充分就业的情形之下,总产量的总供给价格与社会消费量的差相等。

本理论可以归纳成下列几个命题:

[一]假设技术、资源与成本三种情况不变,那么所得(货币所得与包括真实所得两者)取决于就业量N。

[二]社会的所得与该社会的消费量(后者用D1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该社会的心理特征;这种关系,可称之为消费倾向。换句话说,假使消费倾向不变,那么消费量取决于总所得,也就是取决于总就业量N。

[三]雇主们决定雇佣的人数N,取决于两者之和(D),即可以预期于社会消费量D1,以及可以在预期于社会的新投资量D2。D即上面所说的有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