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西方哲学简史
3117000000039

第39章 从文艺复兴到休谟 (6)

由斯宾诺莎的观点可知,支配一切事物的是一种绝对的逻辑必然性,精神领域中不存在自由意志,物质领域也不存在偶然性,但凡发生的事都是神不可思议的本性导致的;因此,从逻辑上看,各种事物不会与现实状况产生差异。在罪恶问题上,斯宾诺莎的这种说法遇到了困难,饱受批评者指责。

很多神秘论者曾以各种形式发表过这种观点,事实证明,它与正统教义的罪业降罚说的冲突不能调和,与它有密切关联的是斯宾诺莎完全否认自由意志。尽管斯宾诺莎不喜欢争辩,但他为人诚实,所以虽然当时的人觉得他的意见是荒谬的,他也毫不隐藏。

《伦理学》第三卷讲述的完全是利己主义心理学。最后两卷分别为《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和《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在多大程度上,我们遇到的事由外因决定,相应地,我们受到的奴役就有多大。而我们的自由取决于我们有多少自决权。斯宾诺莎还相信,知识上的错误是造成一切不当行为的原因,行事作风聪明得体的人必然能适当认识个人所处的环境。斯宾诺莎认为,主宰人们行为的是某个意义上的自私自利或自我保全。

斯宾诺莎视时间为非实在的东西,他认为,关联到过去或未来的事件的情感都违反理性。通常人们会认为,结局好就是全都好,我们关心眼前的灾难胜过关心成吉思汗时代带给我们的灾难。但这在斯宾诺莎看来是不合理的,正如神看到的那样,任何一件已经发生了的事情都是永恒的超时间世界的一部分,与日期毫无关系。对此,斯宾诺莎的决定论解释说,正因为我们无知,所以我们才以为我们能改变未来,其实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未来和过去一样不可改变。希望和恐惧的产生都是因为缺乏智慧。

只要是从我们自身产生的事都是善的,从外界产生的事才是恶的。因为宇宙整体不受外界的影响,所以也不会遇到任何恶事。个人只要被动地成为整体的一分子,就必然会被奴役;但是,只要他理解了整体的唯一实在性,他就获得了自由。

斯宾诺莎反对过分的热情,所谓过分的热情,就是使我们显得处于外界掌控的被动状态下的情感。使精神得到控制情感的力量的方法是理解所有的事物。以理智对神表示敬爱是思想和情感合二为一后才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其实也是真实思想把握真理的快感。因为真实思想的一切快感没有否定成分,因此它才是以理智对神表示敬爱的真正的一部分。智慧指的就是这种爱。

斯宾诺莎还说,神不被任何情感打动。因为任何事情都是神的一部分,因此,要增加对遇到的事情的理解,就要把这件事和神的观念联系起来。把任何事情都当做神的一部分看待就是对神表示敬爱了。把所有的事物都和神的观念联系起来以后,神的观念便占据了精神。

斯宾诺莎说,敬爱神的人不会希望神也同样敬爱他。“神不会敬爱任何人”与“神只敬爱他自己”没有矛盾。神只敬爱自己这件事很容易办到,更何况以理智表达敬爱毕竟是一种很特殊的爱。

此时,斯宾诺莎表示,他已经开出了矫治各种过分的感情的所有药方。人死之后,如果人格还能残存,这是妄念,但仍能保留某种精神方面的东西。只要肉体存在,精神才能有所想象和记忆。个人体会到以理智向神表达敬爱时,这种敬爱就包含在了被保留的精神之中。一切福祉并不是对道德的补偿,而是因以理智对神表达敬爱而产生的,是道德本身。也就是说,我们享有福祉并不是因为控制了性欲,而是因为享有福祉才控制了欲望。

斯宾诺莎主张的形而上学是“逻辑一元论”的最好实例。“逻辑一元论”认为,宇宙的整体是单一实体,按逻辑讲,任何部分都不能独自存在。“逻辑一元论”最后的依据是,任何命题都有一个单独的主语和谓语。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关系”和“复杂”是不实在的。

斯宾诺莎认为,如果能按照逻辑,从一些不用证明就能明了的公理出发,可以推演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是逻辑必然性的结果,因此对待它们要像对待二加二等于四这样,时刻准备接受和默认。然而,这套形而上学的理论是不可相信的,因为它不仅跟现代逻辑相抵触,与科学方法也不能兼容。仅凭推理是不能发现事实的,要发现事实只能不断观察。如果我们能准确地推断未来,那么这种推断所借助的必然不是逻辑的必然原理。

如果能放下形而上学这个基础,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有些观点也可以接受。大体来说,斯宾诺莎试图说明,即使人类的能力真的是有限度的,那么人还怎么过高尚的生活呢?斯宾诺莎所说的这种能力的限度很狭隘,甚至比实际体现出来的还要狭隘,这都是因为他主张必然论。但是,在存在人的能力的限度的情况下,斯宾诺莎的观点是最好的处世箴言。不过,即使在这时,也应该避免某种焦虑和恐惧,而是要冷静地采取各种手段,尽可能地把心思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同理,其他任何个人的不幸都可以这样处理。

然而,当我们所爱的人遇到不幸时该怎么办呢?这时,还要保持平静吗?肯定不是。一般而言,这时你的第一反应就是报仇。如果对你造成的伤害很严重,而且还引起了不相干的人的愤怒,这时你选择报仇甚至会得到很多人的鼓励。我们无法指责这种报仇,因为它是由惩罚的动力产生的。众所周知,在很多时候,惩罚是完全有必要的。从精神健康方面看,如果不能使一个人的报仇心理得到发泄,他的人生观可能会变得畸形而偏狂。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报复心理是很危险的。如果认可了报复心理,就相当于诉讼人自己给自己当法官。这是法律要防止出现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报复心理是过火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它可能会施加过分的惩罚。这样说来的话,对伤害最好的反应并不是报仇。

除了能说出基督徒该说的话,斯宾诺莎还能说出一些令人颇感意外的话。在他看来,一切罪恶皆源于无知,不过,斯宾诺莎也会引导你避开他所认为的目光短浅这一罪恶的本源,他会告诉你,即使遇到天大的灾难,也不要让自己孤独地游荡在悲伤的世界里。相反,他会建议你联系原因分析这罪恶,把这罪恶视为自然力的组成部分。这样就能理解罪恶了。

斯宾诺莎认为,如果按照灾难的实质看待灾难,把它当做起于时间的开端,止于时间的结尾的因果的一环来看,你就会发现,这灾难并不是针对整个宇宙的灾难,它只是针对你的灾难。对宇宙而言,这场灾难不过是为加强最后的和声而出现的暂时的杂音罢了。

但我不接受这样的说法,依我之见,单个事件的性质应该是确定的,不能因为要被纳入整体而有所改变。各种灾难永远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不管以后发生什么,都不能把灾难变为幸事,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认为包含着那个灾难的整体具有完善性。

然而,话虽这样说,如果你确实必须要忍受比别人更糟糕的事,那么,斯宾诺莎所说的想象比你遭遇的事更悲痛的事情的原则,依然还是有用的。在有些时候,我们仔细品味人类的生活,包括仔细回味其中全部的灾难和不幸,发现它们只是漫漫宇宙里的一粒小分子,是能够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也许这些思想还不能发展成为宗教信仰,但是在这充满苦难的人世间,它们倒也是一个促使我们清醒的助力,也是一剂医治绝望和麻木不仁的良药。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1646—1716年)堪称前无古人的大智者。他具备勤劳、俭朴、有节制和在财务状况上诚实等所有的优秀品质。不过,他缺少斯宾诺莎具有的那些崇高的哲学品质,因为他发表的都是一些刻意讨好王公贵族的观点,而把最精彩的思想束之高阁,因为它们并不能给他带来声望。结果,人们发现了两个代表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一个是他公开宣扬的,这个体系乐观、正统而又浅薄;另一个是后人从他的手稿中总结出来的,这个体系深奥而又有惊人的逻辑性。

在三十年战争即将结束的两年前,莱布尼茨出生在莱比锡的一个伦理学教授之家。20岁时,莱布尼茨获得了阿尔特道夫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他拒绝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到美茵茨大主教手下工作。后来,莱布尼茨受命游说法国皇帝路易十四进军埃及,但没有成功。1672年,莱布尼茨到了巴黎,在那里度过了大约四年的时间。当时,巴黎在哲学和数学领域领先于世界,因此这段经历对莱布尼茨才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那段时间,他发明了无穷小算法,这后来引发了他和牛顿的发明优先权之争。

莱布尼茨在德国学到了一种新经院主义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但接触到笛卡尔主义和伽桑狄的唯物论以后,他就放弃了经院哲学。他的最后一次重大的影响来自于斯宾诺莎。1676年时,莱布尼茨见到了斯宾诺莎,与斯宾诺莎高谈阔论达一个月之久,甚至还得到了斯宾诺莎的部分原稿。然而,在他的晚年,为了附和众人对斯宾诺莎的声讨,他又极力掩盖这段经历。

从1673年开始,莱布尼茨在汉诺威王室任职。1680年以后,他担任王室图书馆馆长,正式开始编修布伦斯威克史。他曾费尽心力地推行一项旨在使基督教各派再次统一的计划,但却不了了之。他与牛顿的争执导致英国对他全无好感,因此在英王乔治一世当政时期,他一直待在汉诺威王室。尽管得到了英国太子妃的支持,莱布尼茨最终还是寂寥地死去了。《单子论》和《自然与圣宠的原理》这两本著作反映了莱布尼茨主张的流俗哲学,而《辩神论》则反映了他的乐观主义的基础思想。

莱布尼茨的哲学也是建立在实体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实体不具有拓展性,因为拓展性含有繁复之意,只能体现在由若干个实体组成的事物上。因此,他相信有无数个能称之为“单子”的实体。抽象看来,这些单子各自都具有若干个物理性质,实际上一个单子就是一个灵魂。这个结论是否认实体的拓展属性后必然要得到的,此外只有思维者一个本质属性了。莱布尼茨用无数个灵魂代替了物质的实在性。

莱布尼茨继承了笛卡尔学派主张的“各实体不能相互作用”的观点。他认为,两个单子之间不能存在因果关系,但这带来了动力学和知觉两方面的难点。从动力学角度讲,在碰撞现象中物体间似乎有影响;从知觉方面讲,知觉似乎是外界对知觉者产生的作用。按照莱布尼茨的主张,单子反映宇宙,这是因为神赋予了单子这种性质,然后自发产生的结果。

莱布尼茨认为,无数个各有灵魂、永不死亡的单子构成了人的肉体。不过,其中也有一个起主宰作用的单子,它是人的固有灵魂。在一般情况下,为了支配单子,人体发生了种种变化。举个例子,我活动手臂的目的不是要支配构成我手臂的单子,而是要支配起主宰作用的那个单子。意志支配手臂是错误的认识。

相比之下,莱布尼茨比斯宾诺莎更注重体系中所容许的自由意志。根据他的自认为有充足理由的原理,如果没有原因,什么都不会发生,但自由动原发生的原因有倾向但无必然性。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但却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神的行为同样也有这种自由。神以善意的目的行事,并未受到任何逻辑的强制。莱布尼茨还认为,虽然神也不能违反逻辑定律,但却可以做逻辑上可能的事。

莱布尼茨发展了存在神的各种形而上学的证明。他有高超的逻辑技巧,他的叙述比以往任何人的都要高明。这些论证共有本体论、宇宙论、永恒真理说和前定和谐说四项。

本体论论证的依据是存在与本质的区别。任何人或事物既是存在的,同时又具有某些构成本质的性质。比方说,即使把一个人描述得很细致,但我们还是搞不懂他是否真的存在。关于这一点,经院哲学会说:有限实体的本质不代表它的存在。不过,根据神是最完善的“有”的定义,本质应该代表着存在,因为若存在拥有一切完善性的“有”,那还不如不存在。

莱布尼茨说,他还需要补充证明上述那样定义神是可能的。在这个补充证明里,莱布尼茨定义神为一切完善性的主语。这样一来,他很快证明了上述那样定义的完善性不能互容。

宇宙论论证是“初因”论证的一种。“初因”论证认为,有限的事都是有原因的,原因也有原因,逐个类推,但这些原因不会无穷无尽,至少第一个原因是没有原因的,这就是神。莱布尼茨说,所有的个别事物是偶然发生的,可能它本来不存在,整个宇宙也可能是这样。按照莱布尼茨的说法,整个宇宙得有个充足的理由,它就是神。

莱布尼茨认为,必然命题与偶然命题有差别,只有必然命题才能被逻辑规律推导得出,除了存在神的断言之外,其他所有关于“存在”的断言都是偶然命题。虽然神的存在是必然,但他并没有在逻辑的强制下创造世界,这种选择也不是由善良必然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