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娇不惯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
3142100000024

第24章 培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1)

求知欲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换句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所以,作为父母亲,需要特别重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智。

1 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到求知愿望上

雯雯已经8岁了,自从上学之后,她对数学一直都不是很感兴趣,因此数学成绩一塌糊涂。爸爸妈妈为此给她讲了许多道理,也没能让她喜欢上数学。

不过雯雯的语文成绩特别好,她总是幻想着长大后,当一个著名的小说家,然后编很多很多有趣的故事。于是,爸爸妈妈想了一个方法。他们总是神秘兮兮地在雯雯面前展示一个名为《宝贝成长记录》的带锁日记本,并且每天都写上一两段文字,雯雯伸过头来看时,爸爸妈妈立即将日记本合上。雯雯问爸爸妈妈里面写的是什么,爸爸妈妈也不告诉她。

有一天中午,爸爸妈妈外出有事,他们故意将日记本丢在桌子上。正如他们预料的那样,雯雯偷偷地将日记本打开了。

原来日记本里写的是因为雯雯不喜欢学习数学而让他们感到焦急和无奈的心情,还摘抄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雯雯读完之后,很受震撼。爸爸回来以后,故意跟雯雯说:“日记是不许翻看的,我今天忘了带锁,你没有看我的日记吧?”雯雯心虚地点点头,但从那以后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自觉性也提高了。

孩子天生非常好奇、好问。他们经常问大人一些问题:“天上为什么会出现彩虹?”“白天的月亮藏到哪里去了?”“我为什么长得像妈妈?”在生活中,孩子还经常充当小破坏分子的角色,他用力砸开收音机或机器人玩具,想看看那些会唱歌、说话的小人,这些都是出自孩子的好奇心。一个好奇心强烈的孩子,对于新奇事物总是主动去寻根问底,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如果家长对一件事情不加以充分说明而只是简单地禁止,就会使孩子的好奇心更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根究底去发现事物的真相,才能使心理获得平衡,否则就会一直牵挂着,或者放在心上,成为心结,夜不能寐,寝食难安。所以家长要善于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将其巧妙地引导到求知愿望上。

看见其他的小朋友都在学电子琴,跃跃也嚷嚷着要学,但学了几个月之后,觉得没意思,便想放弃了。

跃跃的妈妈并没有因此而训斥她,而是“偷偷”和跃跃的爸爸一起买回了一架高级电子琴,然后蹑手蹑脚地放在自己的卧室,并经常把门锁得紧紧的。

终于有一天,跃跃发现了这个秘密,她问:“妈妈,电子琴不是给我的吗?为什么不让我碰?”

妈妈故意激她:“反正你也不想学了,碰它干吗?”“谁说的?”跃跃叫了起来,“我一定会好好学的。”以后,每当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跃跃都会偷着弹琴。没过多久,跃跃的琴技就提高了不少。

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开始。好奇心代表孩子喜爱接触新事物,当一个人对新事物接触的越多,他就越想知道更多;想知道更多,正是学习动力的来源。

拥有好奇心是孩子的特点之一,特别是在儿童阶段,有些事孩子往往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甚至使大人们回答不出而显得非常窘迫。孩子对某件事物的好奇心,是他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的前提。只有当他对这件事物有了兴趣,他才会主动去弄明白这件事物的根本特性,这个弄明白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这恰巧是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求知欲的体现,作为家长,应该抓住这时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尽可能多的探索环境的机会,提供孩子感兴趣的环境,让他去摆弄他感兴趣的东西。

对于孩子的每个问题,父母都应该认真地对待。如果父母不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不仅会让孩子丧失好奇心,更有可能失去一个传授给孩子知识的大好时机。

父母应该蹲下来,认真倾听孩子的提问,对于他们那些不着边际的提问,一定要问清楚原因,不能敷衍地对待。对于自己也不懂的问题,父母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自己也不知道,并且和孩子一起查阅科普杂志或者相关书籍,去弄清楚答案。

2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上学之前,贝贝一直是个无忧无虑的快乐孩子,很多来她家的叔叔阿姨都笑着叫她“快乐天使”。上学后,她在数学方面渐渐的落后于其他同学。老师怀疑她有学习障碍,为这还特地找她父母谈话。同学们也逐渐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在她的身后指指点点,贝贝又尴尬又难过。

从小学到初中,贝贝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妈妈每年都要给她请家庭教师。虽然经常被失望的情绪困扰,但是她从没有放弃对阅读的热爱。在她的书房里边,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图书和杂志。

贝贝升入高中后。有一个周末,她在阳台上看一本科幻小说。随着情节的变化,她的眼前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精彩画面。在她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主意,为何不把这些画面用笔画下来呢?她立即找出纸笔,专心致志地画了起来。那天下午她一直在忙碌着,重新体会到了久违了多年的快乐。

从这天开始,贝贝逐渐显现出了艺术方面的特长。她知道自己一直对形状和颜色有着独到的见解,在水彩画、油画、素描和设计方面颇具天赋。她的作品屡屡被很多杂志看中,并定期向她约稿。高中快毕业时,贝贝的大作已经在很多艺术馆展出了。另外,她还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老师经常把她的作文当作范文展示给大家看,她写的一些散文、诗歌也常在杂志上发表。贝贝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她坚持着自己热爱的东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情,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十分辛劳和疲倦,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去想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同样的道理,如果让孩子去学他感兴趣的事,学习的时间也许很长,但他丝毫不会觉得累。

在学习过程中,有学习兴趣的孩子,往往对学习充满热情,有的甚至会对所学的知识达到迷恋的程度;当学习之后,他们会觉得非常的舒畅,非常的惬意,从而产生欢快、愉悦的心情。这不仅有利于他们获取知识,还有利于其心理的正常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孩子成才。然而,一旦孩子学习缺乏兴趣,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画画从小就非常喜欢小动物,而且非常热衷于研究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初中时常常因为观察小动物而弄得浑身是泥。父母对此非常生气,觉得他不务正业,于是就想方设法阻止他去外面玩。父母希望他学钢琴,以便将来中考时加分。

开始,他总是趁着父母不注意偷偷地跑到附近的公园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一次,他把一个黑色的蜘蛛带回家后,父母大发雷霆,训斥他不应该把这么脏的东西带回家。爸爸还一脚踩死了蜘蛛,妈妈竟然摔烂了他积累了好几年的装着各种标本的“百宝箱”。那一刻,画画愣住了,回到自己的房间默默坐了一个下午。

从那以后,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变得沉默寡言,父母为此非常发愁,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智力有问题。

而画画的生物老师说:“画画这孩子特别聪明,如果好好培养,将来一定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生物学家。”

画画生物老师的话应该引起父母们的深思。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之源,它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一旦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进一步促使孩子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兴趣有天生的成分,但大多数都是培养出来的。它来自于家长的诱导以及孩子自身的挖掘,既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在孩子面前我们要做严师严父慈母,更要做孩子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看书看报,看卡通……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心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影响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要注意的是,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要避免急躁情绪,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强迫孩子学习。如果逼得太紧的话,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耐烦,潜意识里产生反抗情绪,因而变得善忘,会一下子把刚学的东西全部遗忘掉。

3 玩耍中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

有位成年人曾经回忆起一件儿时的事情。每每此时,他总是心情沉重地说: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一天自然老师讲了植物从种子到果实的过程。我听了很激动,知道有空气、有阳光、有水,就会有生命。让一个有生命的种子在土壤中扎根,就会长出茎叶,开花结果。我深深地被吸引,决心实验一下。

那时,生活很困难,城里居民只供应加工过的米、面,要找几粒种子很难。邻居伯伯是位专家,每月供应他1公斤黄豆,他听说我要找种子,就慷慨地拿出来,让我自己挑选。我选了4粒又圆又大的黄豆,拿回家泡在一个浅盘中,放在有阳光的地方,等它们发芽。

一天清晨,我起床后,发现黄豆变了,长出的芽像问号。我欣喜若狂,急忙端给母亲看。没想到母亲看后,不以为然地说:“弄这个干什么?”我说:“这是我按自然课的说明,培植出的4株嫩芽,我想把它们种植在园子里。”没想到母亲接过盘子,把它们倒进了垃圾桶。我呆住了,辛苦培植出的种芽就这样被毁了。我忍住泪水,默默地走出母亲的房间……

孩子的玩耍,往往是一个探索与认知的过程,它可以促使孩子对各种知识产生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着许多互不相关的智能领域。不能只用一种尺度来衡量孩子聪明与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智能,做父母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孩子的智能领域,激活孩子的求知兴趣,不要随意铲除孩子最珍贵的求知萌芽。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很多教育观念陈旧的父母,强行要求孩子实现某种死板的学习目标,却不注意开发孩子的广泛兴趣。他们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到孩子身上,限制孩子做其他与课本无关作业无关的事。结果束住了孩子的求知个性,阻碍了孩子创造力充分而自由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