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娇不惯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
3142100000028

第28章 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 (1)

学习习惯是长期训练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学习方面的定型性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孩子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孩子一旦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后,家长应提醒他不断巩固完善,使之成为习惯。

1 互相伴读,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很重要

女儿已经上了一年级,这可忙坏了吴燕。因为,她想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当然这里的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

为了处理好自己和女儿的关系,吴燕跑了好几趟书店。没用一个星期,吴燕的书架上便塞满了各种家教类的图书。

有一次,吴燕拿起一本图书,仔细地读起来。其中的一节内容引起了她的注意: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可以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吴燕眼前一亮,第二天,她对女儿说:“今天,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好吗?”

“什么?”女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在她的记忆中,除了小时候,妈妈给自己讲过故事之外,这两年妈妈几乎很少给自己讲故事了。

“你不是不愿意吗?”女儿说。从前,她曾多次请求过妈妈给她讲故事,可是,每次妈妈都拒绝了。

“以前是妈妈做得不对,从今天开始,妈妈决定每天给你读一段。说着,吴燕拿起一本《安徒生童话》,便一点点地读起来。

从那以后,吴燕母女俩的日子过得充实起来。吴燕不仅给女儿读了《安徒生童话》,还给女儿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大诗人李白》等等书籍。事实表明,这条教育法则是行得通的。女儿不仅变得乐观起来,而且学习的自觉性大幅度提高了,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书籍是前人智慧、经验的结晶。读书就是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人类数千年的成就,使孩子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为令人瞩目的成功者。

有人曾做过统计,发现正常人90%以上的信息来源于阅读。在信息量飞速增长的今天,阅读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

乐于阅读、善于阅读正是成功者的重要品质,然而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却被许多父母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认得字自然就会阅读了,阅读能力没什么好培养的。这显然是一个误区,识字和阅读能力并不等同,光教孩子认字,不重视孩子阅读,往往会使孩子很快忘记认识的字,即使勉强记住了也不会用或用得不好,使一个个字成为僵死的符号,对孩子的智能发展意义甚微。

有的父母认为,时代的进步使知识媒体多样化,录音磁带、录像、电视等都可以让孩子获取知识,何苦让孩子费力读书呢?还有的父母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认为给孩子买一大堆的书,孩子自然就会阅读了,而自己就可以不闻不问图清净了。殊不知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父母的耐心引导,就像当初走路离不开父母搀扶一样。

一位母亲在一篇谈读书的文章中写道:

夜已很深了,劳累一天的人们纷纷进入了梦乡。然而,在儿子的书房里,仍然亮着灯。我走过去,敲开儿子的房门,问道:“这么晚了你还不睡,在做什么呢?”儿子解释说:“我一直在读你给我买的那本童话书。”

我在儿子身边坐了下来,一起谈论那本名为《幻想世界》的童话书。它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米罗的男孩,原来对生活失去了兴趣,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很无聊,而且看什么都不顺眼。然而,米罗在一次和骗子、会说话的蜜蜂以及其他奇妙的人物乘坐一辆玩具车出游时,他彻底地变了,他的生活从此充满了欢乐与阳光。

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是学习的启蒙钥匙。由于年龄的原因,孩子不可能有意识地对待阅读,父母有必要给年幼的孩子灌输读书的意识,让孩子从小领略读书的情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讲故事,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欣赏能力。

学龄前的孩子,由于识字不多,理解能力有限,父母有必要亲子共读一本书,或者把书的内容读给孩子听,并用丰富的语言和表情传达书中的含义,这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有意义。

家长选择适合孩子的读物,选择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每天安排30分钟,父母与孩子共同读一本书籍。暖暖的沙发上,青青的草坪上,都可以成为孩子汲取知识养分的场所。这样既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又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2 积极引导,帮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妈妈:“放学了,先写作业再玩!”

多多:“妈妈,我在学校写完了!”

妈妈:“那你可以预习一下明天的课。”

多多:“明天再说明天的事,我这么聪明,明天老师一讲就懂了,还用预习吗?再说预习也没什么用。”

妈妈:“哟,这孩子还挺自信。不过,预习的好处你可能还没有尝到吧?”

接下来,妈妈就耐心地给多多讲起了预习的好处,多多听妈妈说得头头是道,就想试一下再说。结果,第二天回来就高兴地大喊:“妈妈,妈妈,我今天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夸我是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其实,那个问题是我昨天预习的时候想了半天没想通的。哈哈,今天晚上我还预习。”

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课,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据调查,现在有很多孩子之所以学习成绩差,感到课程难度大,跟不上学习进度的要求,并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善于预习或者根本就不预习。为此,家长应教育孩子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并指导孩子正确预习。

而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很多家长生怕学习上的疑难问题难住了孩子,只要孩子一提出,而自己又能帮忙的话,马上就会为其代劳。这样一来,孩子原本经过思考,费点力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依靠家长解决了,久而久之,形成依赖习惯,学习上就难以养成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解决疑难的习惯了,这对孩子的预习和自学是十分不利的。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一位母亲说,女儿在学习数学钟表时,我让她先看了一下课本,然后又让她试着做了做课后的几道题。我发现她对于“不到几点”和“刚过几点”掌握得不太好,于是我建议她在听课的时候要重点听老师讲这个地方。放学回来后,女儿一脸高兴地告诉我,她已经能够分清楚这两个问题了。

虽然我们俩对于课堂的内容交流的不太多,但是我知道,这节课她可能学得比较轻松和自主,因为最起码她知道自己该在哪些地方下工夫了。

在学习语文方面,我按照老师的要求,帮助女儿预习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我常常对女儿说的一句。第一次读课文,肯定有不会的地方,发现生字生词的时候就要用笔画起来。第一次画自然段序号,第二次画生字词,第三次朗读的时候画不懂的地方,第四次画好词佳句。当然这四步读课文的预习方法得慢慢儿来,要求太高了孩子会不适应的。如果一开始就不给她甜头,她就会产生反感,那么孩子预习的兴趣就会降低,预习的习惯就难养成了。

经过这样的训练,女儿慢慢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的时候她会着重听自己预习时弄不明白的问题。并且因此,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课前预习是孩子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习影响很大。课前预习能给接下来的听课打好基础,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一项调查显示:在初中学生中,经常预习的孩子的数学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孩子的平均成绩,而且差异是显著的。

并且预习可以使孩子在上课中,更明确注意学什么。由于事先预习了,上课中就可以有选择地认真学知识重点、学自己的疑点。由于针对性明确,可以更合理地使用和分配自己的精力。

所以,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掌握课前预习的方法。让孩子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相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当作任务来完成,而要将它看做是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做记号“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另外,家长要告诉孩子,预习的时间安排和预习的程度,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不同科目的特点而定,预习一般放在完成当天学习任务以后进行。如果时间充裕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如果时间比较紧,就要有选择地进行预习,对教材初步领会即可。

3 多多鼓励,让孩子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巧巧是个文静的小姑娘,一直与奶奶住在一起,在乡下上小学。爸爸妈妈出国回来以后,在某大城市搞科研工作,把巧巧从乡下接到城里读书。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巧巧比不上。她与班里的孩子不熟,再加上她的普通话还有浓厚的地方口音,下课了没有人与她玩,她就静静地坐着。上课她从不敢举手发言,其实她的作业和考试成绩还是很不错的。老师有时有意提问她,她站起来,满脸通红,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

老师把这些情况与巧巧的父母沟通以后,建议父母多鼓励孩子大胆发言。于是,巧巧父母办了一个“家庭模拟课堂”,按照如下程序锻炼孩子大胆发言。

第一阶段:爸爸当老师,巧巧和妈妈是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巧巧主动举手发言一次,可以奖励一张卡片,累计20张可以换得一盒薯片。

第二阶段:妈妈当老师,把巧巧的同桌叫到家里来,与巧巧一起模拟上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两个孩子举手发言获得的奖励与第一阶段相同。

第三阶段:把老师换成爸爸的同事,其他与第二阶段相同。

三个阶段训练完毕,老师反映巧巧上课敢于发言了,有时还会主动举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