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饭局经济学
3142500000023

第23章 发掘你的稀缺资源,在高层次的饭局中占一把椅子 (2)

现实中,很多混得不甚得意的人总有这样的抱怨“机遇太差了”、“没有伯乐,你再能干又有什么用”,事实的确如此吗?不,如果你不主动寻找伯乐,伯乐的眼光凭什么要放在你身上?提携后辈、给有才华的人一个机会,本就是那些“贵人”与后来者的一个良性互动,也是“贵人”们显示自己的眼光、充实自己力量的契机。所以,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人,还是从自身找原因吧。

等价的交易才是长久的

我们说“饭局”就是生产力,是因为饭局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提供了一个最佳平台。饭后之外的关系,自然有饭局之外的互动方式。若有人想仅凭饭局上的一面之缘就无限制地求人关照,那么,他很快就会从高层次的饭局中被淘汰出去。

人情就是财富。在社交场中,我们经营人际关系、经营人情,应该像经营金钱一样既要多多益善,又要取舍明白。送人情就像在银行里存钱,存的越多越久,利息便越多。而用人情就像在银行里取钱,用的越多越快,透支人情就越厉害。因此,在收支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只有使自己的“人情账户”不断增长,才能使你在公关办事方面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人只要互相接触就会涉及到情分,这情分就是人情。有些人便喜欢用人情来办事,但人情是有限量的,如果要求的多,那就是透支了。所以,一个人动用人情的次数,要尽量少,以免提早把“人情存款”取光。

当医生的王女士早在两年前曾因自己孩子转学一事曾求过教委的一个同学,事后她请同学在饭店聚了聚,席间王女士表示:有事尽管来找我。

这下可好,在接下来的两年内,那位同学便多次带着亲友来医院找王女士帮忙,有些事根本不能办,像半价CT、婴儿性别鉴定、高价病房算低价等等,着实给王女士出了不少难题。还了人情之后的王女士就想办法渐渐疏远了这位同学,再后来俩人就索性不再交往了。

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动不动就找朋友帮你的忙,那么你就会渐渐地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即使你们是很好的朋友,你也不可事事都向朋友求助,把朋友资源都零零星星地透支了。做人做到这个份儿上应是很失败的,它会损伤或粉碎你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友谊。当然也会有主动帮你忙的人,但切勿认为这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你若无适度地回报,这也是一种“透支”。因此人情虽好,但也不可滥用;朋友再亲,也不宜透支人情。

人情一旦透支,你们之间的感情就会转淡,甚至对你唯恐避之不及,那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的情分就此了断了,因此要尽量把人情用在刀刃上。先弄清你与对方的交情究竟有多少,人情究竟有多重,然后再掂量事情的分量,看看找对方帮忙是否适宜,千万不要没个轻重缓急。

事实上,那些不懂得关系和友谊价值的人,即便他们拥有一个庞大的社交圈,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友谊,因为他们没有为友谊付出过任何代价,同样也就无法收获什么有益的东西。只有那些夜以继日、努力工作、想方设法达到目的的人,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人脉网络。

1917年9月7日,林绍良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清县海口镇本宅村。1938年,他抵达印尼谋生。当时的印尼与中国一样,烽火连天,经济不景气,要赚钱,谈何容易。

日本投降后,印尼宣告独立,但荷兰军队又卷土重来,印尼重新处于战火纷飞之中。

林绍良凭借多年积累下来的行商经验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冒着风险为印尼游击队源源不断地输送武器弹药和医药用品等物资,表现很突出。

在支援活动中,林绍良认识了许多印尼军官,其中一个就是后来担任总统的苏哈托。当时苏哈托是中校团长,每当苏哈托的部队陷入经济窘境之时,林绍良都义不容辞地给以有力支持。苏哈托十分感激,也为林绍良突破重重包围把丁香运到新加坡贩卖提供保护,两人结下深厚情谊。

1949年,印尼赶走了荷兰军队,赢得了民族独立。但战后的印尼,百业凋敝,经济极度困难。不过,这正是抱负者施展经营才干的好时机。林绍良不满足仅仅贩卖丁香,他把活动中心从古突士迁到首都雅加达。

林绍良利用与总统苏哈托的关系,使事业飞速发展。

对于至关重要的朋友关系要留在关键的时候再用,不要虚掷他们的善意,将彼此的关系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上。火药要保持干燥,以备你真正陷入危险之时使用。如果你以大易小,日后就没有什么可以剩下来的。

维护你的人际网络,取得人情往来的平衡,你需要这样做:

1.试着了解你人脉网络中成员的不同特点,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请他们帮助你解决不同的问题。

2.随时准备回报别人的人情,最好是在别人要求之前就先想到,并做到。

3.要储存别人欠你的人情,而且在收集这些人情时要小心选择。

4.让你的关系网络的大门始终保持敞开。当一个人走出你的人脉网络之后,也并不表示他不会再回来,你要做的只是敞开你的大门。

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掌握独特的优势资源

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上的饭局也是有门槛的。比如说口袋里有1元钱的人会和也有1元的人吃饭;口袋里有1万元的人会和同样有1万元的人吃饭;口袋里有1亿元的人就只和也有l亿元的人坐在同一张餐桌上。经营人脉,交朋友就要往“上”交,这个毫无疑问,问题是对于那些在“上”的人,你就是“下”,这又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

也许你会说我一无所有,没啥资本,叫我如何吸引他。其实,资本全在于自己开发,如果有一种东西只有你能支配的,这就是你的资本。

布莱德利议员进入参议院的时候,他头上有两个光环,他不但是普林斯顿最优秀的学生,还曾经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著名球星。有一次,他被邀请去一个大型宴会发表演讲。这位自信的议员坐在贵宾席上,等着发表演讲。这个时候一个侍者走过来,将一块黄油放在他的盘子里,布莱德利立刻拦住了他,“打扰一下,能给我两块黄油吗?”

“对不起,”侍者回答道,“一个人只有一块黄油。”

“我想你一定不知道我是谁吧?”布莱德利高傲地说道,“我是罗氏奖学金获得者、职业篮球联赛球员、世界冠军、美国议员比尔·布莱德利。”

听了这句话,侍者回答道:“那么,也许您也不知道我是谁吧?”

“这个嘛,说实在的,我还真不知道。”布莱德利回答道,“您是谁呢?”

“我嘛,”侍者不紧不慢地说,“我就是主管分黄油的人。”

仔细回想一下,你手中是不是也有一些“黄油”是由你支配的呢?如果你的优势正是对方的劣势,那么不管他头上的光环多么耀眼,他也需要屈尊降贵和你对话。

最重要的一点是强化你的优势,然后把你的优势重点推出。

1991年,后来的北京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和王功权(现为风险投资家)等人南下海南。他们在工商局注册了一家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实际上几个合伙人只凑了不到3万元。3万块钱要做房地产,即使是在当时的海南也是天方夜谭。尽管没钱,冯仑也要将自己和公司上下都收拾得整整齐齐,言谈举止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是很有实力的样子。

为了筹钱,冯仑想到了信托公司。他找到一个信托公司的老板,先给对方讲一通自己的经历。冯仑的经历很耀眼,对方不敢轻视—他从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毕业后,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委任职,历任讲师、副处长、副所长等职务,还主编过《中国国情报告》等图书。

然后,冯仑再跟对方讲一通眼前的商机,说自己手头有一单好生意,包赚不赔,说得对方怦然心动,慷慨地拿出了500万元合伙。

冯仑拿着这500万元,让王功权到银行做现金抵押,又贷出了1300万元。他们用这1800万元,买了8幢别墅,略作包装一转手就赚了300万元。这就是冯仑在海南淘到的第一桶金。

九十年代初,海南的淘金者不计其数,这位信托公司的老板怎么就轻易相信了冯仑呢?他那1000万的注册资金是假的,经历却是实打实,有背景的人,就是有素质、有办法的人,就有人愿意和他合伙做生意。

做人脉一定要相信自己力量。作为一个社会人,你不可能哪个方面都没有优势,你最需要的是从自己身上找到可以利用的突破点。最受成功者亲睐的人有:

1.虽然并不是同一阶层,但是能够提供互补性的资源的人

因为资源互补,互通有无,那些公务员、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有专门职业技能的人士往往可能成为成功者的朋友。

2.虽然并不是同一阶层,但能够提供成功者所关心的议题者

比如孩子教育议题、企业管理议题、避税问题,在这些议题上提供了让他们感觉有见地、有价值、有新异点、引起共鸣的知识与解决意见。一旦成功阶层认同他们听到的独特意见的提供者,他们甚至会主动接近这些意见提供者。

3.已经在圈子中存在的人

当一个人进入到一个圈子里的时候,作为后来者,他对原来已经在圈子里的人有着自然的尊敬与接受。所以有些人通过为某个圈子提供一些必需的服务与资源而换取入门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获得与后来者交往的便利权。很多一般经理人愿意上EMBA班也有这样的原理在其中。

实际上,由于成功者在某些方面比一般人更为专注,所以才取得事业和财富上的成功,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很多方面可能与普通人一样无知甚至更无知。因此在这些方面他们比一般的人更需要专业意见,而且他们会认为自己完全可以承担获得这些意见和信息的成本。一些人因自己的专业意见而成为成功人士的朋友型伙伴,但维系与他们之间关系的不是简单的依顺和交易。专业性的主张包括异议能赢得某些人的尊敬,了解作为合作对象的人的人格特点而创造适当的沟通策略,可以使得双方之间淡化阶层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