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犯规:坐地姿势,即故意坐地或滑倒后没有立即积极努力的恢复正常姿势;触地或贴身,即除双脚外的身体任何部位触地,或故意与相邻选手进行身体接触;锁绳,即任何固定绳子阻止它正常移动的行为;握绳,即任何不符合规定的非正常握绳方法;支撑,即绳子所处的位置不是在身体和上臂之间通过的握绳;拔河姿势,即坐在一只脚上或腿上(蹲地)或双脚没有在膝部之前;爬绳,即双手顺着绳子交替向前移动;划船动作,即像划船一样重复坐地,两脚向后边移动边拨拉;锚人犯规,即任何不符合规定的姿势;训练员犯规,即比赛进行中训练员与队伍说话;消极犯规,即参赛队在比赛过程中没有积极进行比赛而使时间延长形成僵局,影响了正常比赛进行。
草地拔河比赛期间的犯规:立足(支撑)点犯规,即在下达“拉紧”指令之前以任何方式在地面上蹬踏出立足点印记。
硬地拔河比赛期间的犯规:越线犯规,即比赛过程中踏出边线,没有立即归正。
奇趣小贴士
短命的奥运项目
早期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的设置任意性比较大,没有严格的标准,多与主办者的兴趣有关。正因为这样,所以有些项目必然会出现一些变动,被撤销或取代。拔河就是这样一个昙花一现的项目。
在早期奥运会中,拔河被归入田径范畴,理由虽然十分牵强,但依然被归在这里面。拔河这一项目在奥运史上,自1900年起连续举行过五次,1920年的安特卫普奥运会是最后一次。丹麦瑞典联队、美国队、英国队、瑞典队和英国队曾获得过冠军。有趣的是,英国队中的谢波德、汉弗莱斯、米尔斯三名队员,曾经是1908年伦敦奥运会拔河冠军英国队的成员,十二年后,他们居然在安特卫普重获冠军的荣誉。
在本届比赛的名次问题上,还出现了一点小插曲。英国队是无可争议的冠军队,但美国队自1920年起,在四十八年中一直坚称自己是亚军,而实际上,亚军是荷兰队。直到1968年,当年荷兰队的参赛队员之一,当时已77岁高龄的亚历山大把证书和银牌出示之后,美国才就此哑口无言。
拔河比赛是从第2届法国巴黎奥运会上开始设置的,其组织者设置这一项目的动机是为当时巴黎博览会增加娱乐项目。但拔河比赛一出现,就被不恰当地放在了田径比赛中。同时,由于规则不完善,在比赛中出现了许多争执和问题,最后国际奥委会只得被迫取消了拔河比赛。
4救屈原争先恐后--赛龙舟
龙舟竞渡的历史
提起赛龙舟,你会想到什么?端午节还是屈原?相信大部分会是这两种反应。据民俗专家说,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三种关于龙舟竞渡起源的说法。一种是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被当地百姓发现后,因楚国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便划船追赶着去拯救。楚国人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也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便划龙舟以示纪念,目的是借划龙舟来驱散江中的鱼,以免它们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就演变成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的风俗;二说是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三说与越王勾践有关。
另外,各地对此也有不同的说法。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为的是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在泼水节赛龙舟,目的是要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和地区,对划龙舟的解释都是不同的。
其实,赛龙舟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祭祀活动,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水上体育娱乐项目,至今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多在喜庆节日时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的竞赛活动。“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当时人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乐人,是祭祀仪式中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
当时的吴、越地处江南水乡,河湖交错,民间习惯以舟代车,所以有条件形成竞渡之俗, 因此广泛流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古代龙舟竞渡,在唐宋时代最为盛行。据《荆楚岁时记》所载:“州将及士人悉临水欢之”。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千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相目如瞬。”
到了明代,北京民间在端午也曾举办过赛龙舟活动。《帝京岁时纪胜·里二泗》载“里二泗近张湾,有佑民观,中建玉皇阁醮坛,塑河神像……前临运河,五月朔至端阳日,于河内斗龙舟,夺锦标,香会纷纭,游人络绎。”皇帝届时也会去西苑斗龙舟、划船,与诸大臣宴乐。
清代时候,在端午节期间,顺治、乾隆,乃至道光初年,皇上均有龙舟竞渡之举,据史料记载:“顺治十一年端午,召内大臣大学士等乘龙舸,游西苑,至北桥登岸,幸南台欢宴至暮。自后遇午日,宫中每以龙舟酬次。乾隆间,五日则奉慈舆至御园观龙舟。圣驾在望瀛洲(亭名)。王公大臣及内廷词臣,亦得与宴赏。其东则蓬岛瑶台,皇太后观竞渡处也。嘉庆间,移于澄虚榭宴赏。高宗诗云:‘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仁宗诗云:‘九龙顺轨原无竞’,据此可识龙舟之数。道光初年,尚沿竞渡故事,其后停止”。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还会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此外,划龙舟也先后被传入日本、越南及英国等。
清代民间既有竞渡,又有游船之娱。当时人们经常聚饮于船,或划拳行令,或吟诗作赋,或邀票友轮唱互赏,并逐渐成为风俗。清道光《白雪遗音》岔曲唱的“……浮瓜沉李,水阁凉亭,阵阵荷风划龙舟。夺桥竞彩相争胜,锣鼓叮咚采莲歌,悠悠扬扬真好听,燕语莺声”,便是这种风俗的反映。
民国期间,端午节时北海公园也曾应节举办过从北岸五龙亭至南岸琼岛漪澜堂的有奖划船竞赛,这成为当年京城的一大盛事。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了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先举行了既传统又现代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睛)。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之后奔向龙舟赛场。此次活动参加者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之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现在赛龙舟已成为我国民间一项规模宏大的民俗游艺活动。虽然古时赛龙舟不一定在端午时举行,但如今却大都在端午节前后举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赛龙舟源于救屈原一说在群众中有确实有着更大的影响。
每逢举行赛龙舟活动时,就好像一次盛大的节日来临。有些地方甚至有五六十只龙舟同时参赛,每只船头上都安装有各式各样的木雕龙头,色彩绚丽,形态各异,有金龙、黄龙、白龙、乌龙等。开赛号令一响,龙舟犹如离弦之箭、出山之虎,奋勇争先。
每年的龙舟赛都会吸引众人参观。前来呐喊助威的观众,群情激昂,欢声震天。扣人心弦的龙舟竞渡,往往将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那到底什么是“龙舟”呢?据闻一多先生有关越民族图腾祭说可知,当时所用的舟刻画有龙的纹样,这正是称谓龙舟的来源。现在所见的龙舟仍是这样,船头刻成龙头形,船体画有龙鳞。至于古代的龙舟到底什么样子,清人范祖述在《杭俗遗风》中有过详细的描述:“西湖有龙舟四五只,其船长约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上下两层,首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摊移,旁列十八般武艺,各式旗帜,门列各枪,中央高低五色彩伞,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
龙舟竞渡规则
一般说,古时的竞渡规则和今天的差不多,但胜负标准有所不同。今天的竞渡以达到终点的先后判断胜负,比的主要是速度。古时速度固然是一个标准,但还有一些较复杂的花样。比如“抢标”,是指在划到终点的时候以各船抢夺浮标来定胜负。标分鱼标、鸭标、钱标等,因其上系有红锦缎,所以也叫“锦标”。另外,还有抢夺比较高难度的钱、鸭等物,鸭入水则游,金属入水则沉,所以抢钱要下到水里,也正因此争夺变得困难起来,需要参加者有很好的水性和技巧。
而现代我国各族龙舟赛的规则也略有不同。汉族多在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或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苗族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龙船节”举行,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是母船,两边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长者任鼓头,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鼓手。比赛时,炮声响处,各水手即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傣族在每年傣历6、7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的泼水节举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赛时,由一人敲锣指挥,水手按锣声节奏划桨前进。也有女子参与此项活动。
航道
比赛应设在静水的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线与终点线必须平行并与航道线垂直。
根据参赛队数及场地条件,设2或4、6、8条航道,每条航道宽度可按9米、11米、13.5米布置。
航道最浅处水深不得少于2.50米,航道内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桩等,航道外5米内应不存在障碍物。
龙舟附属装置
传统龙舟可按各习惯制作龙头和龙尾,并备有锣、锣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带两个水标,预备划桨若干个。
队员
队员必须身体健康,会游泳,熟悉水性。
每队设队长一名(运动员兼),比寒时必须佩载标志。
每队替补队员2人。替换时需经裁判员验明资格,并于检录登舟前替换完毕,登舟后不得替换。
奇趣小贴士
关于赛龙舟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西岸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有一天,一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蛇。这条蛇长相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当渔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出乞求的光芒。渔人顿生怜悯之心,抚了一下蛇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下来,小蛇长身而舞,变成了一条小龙。原来,它是天上的神龙,因触犯天条,受到玉皇大帝惩罚,才变成这个模样,它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即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说过:“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不断喷水往小水沟里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河水为西岸带来了丰收。后来为了纪念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天,则举办赛龙舟比赛,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