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不要相信美国
3160900000032

第32章 “暗算”欧洲 (3)

“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国私人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美国政府成为全世界的最后贷款人。1924~1929年,德国共得到外国贷款及投资326亿马克,其中美国资本占70%。1924~1931年,德国共支付战争赔款约27亿美元,而同期德国得到的贷款约50亿美元,其中美国向德国提供的是22.5亿美元。同时,美国收回战争债务20亿美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收支循环流动。美元从美国流入德国,德国国家银行用这些美元向英、法等欧洲战胜国偿还战争赔款,法国再用来偿还欠英国的战时贷款,英国和其他欧洲战胜国又向美国政府支付了这笔资金,清偿它们的战争债务,最终又流回美国。而欧洲的债务偿付进一步地提高了美国的信贷基础,使美国私人投资者获得更多的资本借给德国,从而形成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依赖于美国政府的资金循环网络。

还债的双重标准下,德国的战争赔款减少了,英镑价值的下跌,更加重了英国的负担。由于汇率的变化,债务连本带利成了英国一项永远无法完成工作。

欧洲的对外贸易占其国民收入的比重20%~25%,而美国只占3%到4%,欧洲试图稳定市场作为商业复苏的前提条件。然而负担之重,难以负荷。到1931年6月5日,美国得到的本金7.5亿美元,而利息却达到了19亿美元,利息达到了本金偿付的2.5倍。后来,英镑贬值越发加重了兑换美元的负担,欧洲的金融危在旦夕,其领导人不敢向深渊看去。

向盟国追债、继而通过盟国对德国造成无法忍受的负担,强制英、法等国偿还战争债务,引发了世界的经济崩溃,美国最终造成了一场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还要大的战争。尽管美国政府用金融手段大冒险带来了大灾难,却又学会了用经济权力控制世界的招数。随着战争的迫近,欧洲和亚洲的资本外逃,全都进到美国。1934年美国黄金库存74亿美元,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到1937年库存达113亿美元,占世界的二分之一。当欧洲无法解决国内经济矛盾时,只有用战争解决。

美国想取代英国充当世界霸主,而英国并没做这个打算,虽然战争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实力,但在当时,国际贸易的40%左右还是用英镑结算,伦敦仍然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在美元提出要成为世界货币的时候,唯一与之抗衡的是英镑。

在这样的态势下,英国人寄希望于维持国际金本位制来维持英镑霸权,守卫自己那濒临崩溃的金融主导权。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已没有足够多的黄金来支持流通的纸币。英格兰银行采取措施让黄金流入美国,希望美国信用扩张,发生通货膨胀,从而使得英镑汇率上升。但早在一战开始的1914年,欧洲就有大量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国纸币发行的黄金储备急剧上涨,信用随之扩张,从1914~1920年,美国工业设备产出提高了205%,耐用消费品提高了257%,生产过度扩张而消费却无提高,结果发生了严重的通货紧缩。英国人的伎俩自然不入美联储的法眼。美联储在黄金储备增加19%的情况下反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卖出国债和商业票据,让美国货币供给减少了8%。英国迫不得已只好随之开始了通货紧缩的过程。

为了英镑的稳定,1925年,在时任英国财政大臣丘吉尔的授意下,将英镑的价值稳定在战前水平。1925年4月28日,丘吉尔在议会郑重宣布,英国依照战前汇率平价1英镑兑换4.86美元恢复金本位制。按购买力平价估算,当时英镑兑美元的市场均衡汇率大约是1英镑兑换4.4美元左右,依照战前汇率意味着英镑汇率至少高估了10%。就像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的,如果英镑外汇价格从比战前含金值低10%提高到战前含金值水平,无论英国出口何种商品,国外买主的支出将增加10%,而英国的收入将减少10%。凯恩斯认为英国这一高汇率、高利率的通缩政策的结果是:“丘吉尔力图维持的金本位英镑虚高,造成了信用紧缩,而这一现象将财富从一切借入者,即工商业者和农民手里转移到借出者手里,最终结果是使纳税人受到压迫,食利者获得利益。

而且在财富转移期间,还存在另一个更加剧烈的干扰因素。假如实行的政策逐渐地提高国家货币的价值,用商品加以衡量时,使之比现有价值高,这就等于告诉每一个商人和每一个生产者,在某一时期,他手头的存货和原料的价格将稳步下跌;同时还告诉每一个用借入资金来开展经营业务的人,在他的债务关系上,他迟早会受到损失。现代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大部分是借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会使其陷入停顿状态。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经营者,这时暂时退出经营是有益的;对于任何一个打算支出的人,如果他尽可能地推迟这种行动,对他是有益的。精明、务实的人会把他的资产转变为现金,摆脱风险,停止工作活动,赋闲在家,静候其现金价值向他预期好了的方向稳步提高。若公众对通货紧缩产生了可能性预测,将会导致相当糟糕的后果;一旦对通货紧缩产生了确定性预期,就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果然不出凯恩斯所料,英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严重下降,同时信用紧缩更进一步遏制了国内投资。结果,失业率高居不下,经济陷入停滞之中。丘吉尔面对这种经济形势,再次压缩军费开支,开征12项临时性税收以增加政府收入。丘吉尔因其低劣的国家财务治理能力而在英国获得了“自罗宾汉时代以来最兴高采烈的征税者”的头衔,结果英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自从英国政府实施金本位措施以来,英国资本输出总额从1919年的134亿美元增加至181亿美元,同期英国工业生产仍持续着1.4%的增长,但贸易却因英镑的坚挺而继续赤字连连。英国的高汇率、高利率政策极大地损害了英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导致了英国经济严重衰退和通货紧缩。

英国因为打仗,因为黄金不断外流,它的黄金储备已经不足以支撑自己的地位,所以它先发制人地提出创造一种统一的货币。当时作为英国财政部顾问的凯恩斯,提议要创建世界银行,发行一种超主权的货币。凯恩斯对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非常了解,他设计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间,成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银行,各个参与国管理的世界银行来发行统一的世界货币,而且他把名字都想好了,叫班可,英语Bank的谐音。凯恩斯认为如果产生这样一种世界性货币,就会杜绝各种各样的货币投机,就不会有人可以在货币不同的汇率之间钻空子。

显而易见,凯恩斯的主张遭到美国强烈反对。尤其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看到这个提案之后一口回绝。因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货币的方案并不符合美元的利益,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紧接着,罗斯福开始调兵遣将,派出了美国经济学家、财政部部长助理哈里·德克斯特·怀特。怀特提议,应该把美元确立为主要的世界货币。罗斯福开始在各种场合,宣讲怀特方案对促进世界贸易的好处。英美双方进入了决战时刻。

1944年,美国挑头在新罕布尔什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商讨如何重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参战”双方仍然是美国和英国。但是,会议当天的局面完全被美国控制,在美国政府主导下,与会的44个国家中除英国以外全部选择了怀特方案。英国迫于无奈放弃了自己的计划,但是也争取到了在英镑区继续使用英镑的权利。这次会议最终确定由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美元和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其他的货币再与美元形成固定汇率。这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里曾描述自己参加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北极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句话形象地描述出当时英国的国际地位。

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美元虽然初步确立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但是英镑仍然是美元霸权最大的障碍。

而就在此时,英国自身的经济问题给美元创造了重创对手千载难逢的机会。1946年,英国战后经济困难,不得不寻求美国的援助,这给美国扫除障碍提供了机会。那一年,美国政府一次性借给英国37.5亿美元的贷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包括英国必须承认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领导权,并恢复英镑和美元的自由兑换。

这个条件导致持有英镑的各国纷纷向英国兑换黄金,并换取美元。不到一个月时间,英国的黄金储备就流失了10亿美元,英国因此元气大伤,英镑彻底失去了与美元抗衡的能力。

英镑完整地见证了英国由盛而衰,由“世界”回到“欧洲”的过程。1821年开始,英国实行金本位制,1英镑兑换7.3克纯金。此后100年中,英镑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一战之后,美元逐渐取代了英镑的国际地位。为了防止黄金外流,英国在大萧条时期放弃了金本位制。二战后英镑两度贬值,由战时的1英镑兑4.03美元下降到2.40美元;此后继续下跌,至今1英镑约等于1.65美元了。

虽然英镑越来越不值钱,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小,但对不少英国人来说,废弃英镑则意味着英国彻底失去了自己的“特性”,成了欧洲的普通一员。历史上,英国和欧洲大陆虽只有一水之隔,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国力最强盛的时候,英国与大陆国家不在同样的重量级上:英国是“世界”的,而德、法是“欧洲”的。当时的英国以维持大陆列强的“均势”为己任,保持着高人一等的“光荣孤立”。二战后,英国的保守派还想维持本国与“欧洲”并列的位势。可是残酷的现实却证明此路不通。到20世纪60年代,多数英国政治家已经认识到:英国“回归”欧洲的时候到了!1973年,英国加入了欧共体,变成了“欧洲的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