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不要相信美国
3160900000033

第33章 “暗算”欧洲 (4)

但是,30年后的英国似乎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历史性转变,总想保持自己在欧洲的“独特性”:在一体化的前景方面,英国对共同体的“联邦主义”倾向保持高度警惕,坚持反对构建超越民族国家的“欧罗巴合众国”。这样,英国在欧盟中的地位总是显得有点“别扭”,在让渡主权方面尤其不“配合”。

3.“压住”德国

在2009年1月刚刚履新的奥巴马政府中,美国战略学家约瑟夫·奈曾被提名为美国驻日本大使。他的新概念“软权力”(Smart Power)也成为奥巴马政府外交战略的主轴。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权力的本质必须用不同的层次来衡量。如果用军事技术来衡量,航空母舰、核武器、潜水艇、战斗轰炸机,美国当然是第一名,没有人可以抗衡。但是如果考虑相对经济竞争力,那么就非一国称霸。欧盟有比美国更强的经济力量,可以给美国施加经济压力。如果美国不取消钢铁关税,那么欧盟就可以给美国小麦加关税。所以美国在军事上遥遥领先,而经济上,欧洲是美国很强大的对手,平衡点不同。权力的第三个因素被约瑟夫·奈称为软因素,政治因素。

超级大国需要好的关系,正如俾斯麦所说,不仅要靠流血,还要靠外交。美国为阻止或延缓欧洲联合、崛起的步伐而不断在东西欧洲、南北欧洲、英国以及德、法、意等大国之间进行分化拉拢,而结果却是欧洲联合的步伐越来越快,不断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甚至军事领域,就连与美同文同种而和联合的欧洲一直离心离德的英国,现在为了加深与大欧洲的融合也在议论着是否要结束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如果将历史向前推进,就会发现欧洲国家对于美元并不迷信,大概在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荷兰人眼中,美国人不过是20世纪的爆发户,对他们一点敬畏之情都没有,只要发现美国人有揩油迹象,立即砍断本国货币和美元的联系汇率关系。这也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盘,欧元自立门户的原因之一。

美国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海外军费巨增,美国所有的印钞机开足马力。美国滥发货币使得欧洲积累了大量美元。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已不足以抵补当时210.3亿美元的流动债务。60年代中期,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在越南打了将近17年仗,到1975年结束仓皇撤离西贡时,美国人一共被击落上万架飞机,丢掉了49000名官兵的生命,最后却一无所获!这场战争打掉美国800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3万亿美元。1968年3月,美国黄金储备已下降至121亿美元,而同期的对外短期负债为331亿美元。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要求,外债只能用黄金支付,但美国却发行了美联储特别债券和美国短期国库券用来偿债,这样就相当于将美国政府的开支转嫁到欧洲的头上。对此,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批评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它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美国滥发货币,造成美元大幅贬值,让欧洲各国财富损失惨重,痛苦不堪,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建立欧洲共同体,使成员国实现了“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以反抗美元霸权。戴高乐甚至说,我们用军舰,运一堆钞票到美国纽约,把美元换成黄金。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突然很惊讶地发现,美国的黄金储量在外流,本来美国的黄金当时占整个世界大概是70%,后来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少到后来它就不足以来支持它的筹码。

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102.1亿美元)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678亿美元)的15.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不得不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被废止。该体系的核心之一正是限制美元超发,这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

二战后,德国成为日本之外另一个战后世界经济最耀眼的亮点。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间,德国的对美贸易几乎无一例外地保持顺差,德国马克上升为国际货币体系中仅次于美元的世界货币,甚至一度比美元还要硬气。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德国马克成为国际外汇市场上被追逐的重要国际货币。在持续的贸易顺差推动下,马克持续升值。从1960年到1990年,马克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从4.17∶1升值到1.49∶1,累计升值2.79倍。在汇率上,马克对美元是一直在升值,可以说马克对美元始终保持着强势,一度威胁到美元的霸主地位。

对于迅速崛起的这个对手,美国人并没有放松警惕。美国多次在各种场合表示,要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制裁,其中包括撤走在德国的所有部队和基地,并终结两国的工业合作。当然制裁还不只如此,美国以暴力进行“货币垄断”。“强迫马克升值,德国只能发行本币,结果使得德国的基础货币投放更多,原来德国的物价一直比较稳定,这样一来使得德国出现了通货膨胀”。

面对美国的制裁,德国采取了反制措施,稳定国内物价和产出。1974年,德国放松外汇汇兑方面的管制,让马克汇率自由浮动,避免因为汇率价格的泡沫对国内经济的伤害。2002年1月1日,马克加入欧元区,问世50多年的马克,被欧元取代。美元的对手变成了更强大的欧元。

可以看到,自19世纪开始至今,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美国的身影。美国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该握国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

4.“阻击”欧元,“零和”之战

欧元的出现,已经直接形成了对美国的挑战。它打破了美元独霸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形成了全球金融货币领域“两分天下”的世界“币缘”格局。根据目前的统计,美元占国际收支结算和储备货币的比例为66%,欧元则约为24%。与以往为争夺殖民地,宗主国之间存在重大矛盾一样,现今为争夺金融与货币利益,在虚拟主义国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重大矛盾,而这主要表现为美元圈和欧元圈的矛盾。

在同一空间下,世界上存在一种零和状态,就像赌博一样,赢了多少,就必定有人输了多少。欧洲和美国,存在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所谓零和博弈即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通俗说,即是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二者的大小完全相等,因而双方都想尽一切办法以实现“损人利己”。其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与传统的“地缘”格局不同,在全球货币金融格局之下,美国作为经济高度金融化的虚拟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构建了美元货币体系。

从“币缘”的角度看,在亚太地区存在着一个垂直分工体系,美国作为经济虚拟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体系的高端,其下是半制造半金融化的日本、中韩印及东盟等国是位居中间的制造业国家,而海湾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国则是资源国家。这三类国家以美元货币体系为核心,彼此交换相互补充,构成了环太平洋、印度洋的美元圈。维护美元圈的稳定,是美国最重大的战略利益。因此,美国必须极力维护。在欧洲和环地中海区域,也存在着类似的“欧元圈”,利比亚是属于欧元圈的资源类国家。对于全球格局来说,虚拟化的美元可以通过其国际货币地位,置换其“币缘”圈的实物利益,这既表现为贸易逆差,也表现为能源资源获取。而全球在生产和能源资源层面的有限性,决定了这种实体利益的有限性,国际货币地位因此具有非常强烈的竞争性。

2011年,发生在中东北非地区的社会动荡,造成了多个国家政府的倒台,引发了利比亚战争,已成为当今全球主要热点。在中东出现动荡迹象的国家还有一些亲美的国家,但却被美国媒体“善意忽略”了,并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而将军事打击的矛头直指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显然,在美国和欧洲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对策背后,有着各自精准的利益算计。在由虚拟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获取金融利益是资本赢利的主要方式,谁能够控制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权谁就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阿拉伯地区的动荡再次证明,欧洲依然是“经济巨人、政治矮子、军事侏儒”。2010年前,在北约所有成员国的军事开支中,美国占了一半左右。如今这个比例已经接近75%。在过去两年内,欧洲成员国的军费缩减了450亿美元,削减规模相当于德国全部国防预算。对于美国来说,欧元圈体系如果受到某种冲击,即可以放大美元圈竞争优势,对美国就愈加有利。北非地区属于“欧元圈”,该地区的动荡符合美元、美国的利益。不仅是北非地区,包括南欧、东欧,以及支撑欧元圈的制造业国家和资源类国家,美国均可能会采取类似的指导政策态度。这将对欧元和欧洲大为不利。

在这里,欧洲和美国两者之间的聚焦不只是份额大小,而是对全球货币体系主导权的争夺。由于美元圈和欧元圈占世界经济的权重均很大,其矛盾斗争也不止于金融货币领域,并不断向政治、经济和地缘格局等方面扩展。因此,美元圈和欧元圈的矛盾已经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对美欧双方来说,要让自己的核心区、产业区、资源区保持稳定,并要让对方的核心区、产业区、资源区存在动荡。在这场“零和”对决最终走向新的“币缘”秩序出现以前,人们将看到围绕美元圈和欧元圈的争夺、动乱会不断地发生。

在由虚拟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获取金融利益是其赢利的主要方式,谁能够控制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权谁就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世界有限资源和资本无限攫取”的矛盾,构成了当今欧洲和美国的基本矛盾。此次发生在阿拉伯世界的动荡,就是这一基本矛盾的体现。可以预计,在阿拉伯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地区,都将会出现以美元圈和欧元圈界定的稳定区和动乱线。美国将会极力让北非和地中海形势复杂化;随后,将可能把祸水引向东欧地区,或直接在欧元区腹心地带制造麻烦,以打击欧元的基本面并撼动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