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不要相信美国
3160900000035

第35章 “肢解”前苏联 (2)

美国战略专家保罗·肯尼迪认为,以1913年的工业生产为基数,二战前的1938年,前苏联的工业增长速度比美国快数倍,确保了拥有强大工业实力对付德国。尽管前苏联在二战中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是,前苏联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并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80年代许多工业品生产甚至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成为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唯一超级大国,特别是军事力量,强大到足以对抗美、英、法等全部西方盟国。正因如此,美国才改变了将德国、日本变成农业国的初衷,通过马歇尔计划大力扶植西欧、日本和中国台湾、韩国。

1950年至1953年,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最终胜负未决,南北朝鲜分治,斯大林曾说过:“美国人是一批商人,每个士兵都是投机商,做买卖。德国人20天就占领了法国,美国已经两年了,却对付不了小小的朝鲜。这算什么实力?”

1951年10月27日,美国知名杂志《科利尔》突然一夜间变得“奇货可居”,原因在于它策划了一个内容“离奇”的专题报道,“击败和占领俄国:1952~1960”。这篇总计132页的书稿,精心构思了一场东西方军事集团的大对决。在当时,它被西方战略专家们评价为“一份官方版本的美国第三次世界大战计划”。该书稿由美国和西欧一些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及美国议员联合撰写。连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也表示支持杂志的“有益探索”。该书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庞大的美苏战争场景:1952年5月10日早晨,由于无法容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与西方的暧昧,听命于前苏联情报机关的刺客在贝尔格莱德暗杀铁托。当天13时58分,前苏联及其东欧盟国以“受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邀请”为名入侵南斯拉夫。

英国和法国率先做出反应,出动驻意大利的空军和地面部队,美国则像1950年操纵联合国通过出兵朝鲜决议那样,强行通过军事制裁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议案。瑞典、爱尔兰、瑞士、埃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则宣布中立。前苏联红军则在强大的空中火力掩护下,步步紧逼,以致联合国部队损失惨重。与此同时,苏军登陆阿拉斯加。在苏军持续的打击下,远东“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美国占领军被迫撤出韩国和日本。此外,情绪失控的斯大林还命令前苏联空军核袭美国本土,让国会山和白宫变成一片废墟。战斗进行到1953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空中优势最终确立下来,并对前苏联展开心理战,宣传说联合国是在进行一场解放苏联人民的战争。6月22日午夜,美军向莫斯科投掷核弹,摧毁了克里姆林宫、红场和瓦西里大教堂等标志性建筑物。另外,曾经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中立下奇功的美军第101空降师潜入前苏联腹地,通过特种作战销毁了前苏联设置在车里雅宾斯克等地的核反应堆。

1954年,西方军队从各条战线发起全面进攻。这时,斯大林已神秘失踪,前苏联实权掌握在秘密警察头子贝利亚手中。前苏联国内和各卫星国开始爆发叛乱,大量俄罗斯流亡者被西方空投进前苏联,被关押在乌拉尔、北极、西伯利亚和远东劳改营的近百万政治犯也发起暴动。最终,斯大林的次子瓦西里将军(在1952年被俘)代表前苏联政府宣布投降,贝利亚与美国签署投降协议。美国在前苏联全境建立军政权期间,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各国纷纷脱离前苏联,受美国庇护的日本获得犒赏,千岛群岛和萨哈林岛被交给日本统治。

《科利尔》这篇文章的发表可谓恰逢其时。1951年,世界正被朝鲜半岛吸引,在那里东西方阵营“热战正酣”;该文章指出:“克里姆林宫应当彻底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现行政策。否则,前苏联从地球上消失的那天一定会到来。克里姆林宫应为此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前苏联领导人不做出改变的话,就应当让他们明白,‘自由世界’将会与他们进行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这篇特别报道发表后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前苏联方面称其为“狂热的幻想”,欧洲专家则认为它是官方版本的美国第三次世界大战计划。事实上,美国确实在20世纪50年代初制订了“核袭前苏联”的作战预案,其内容与《科利尔》的文章惊人地相似。当时美国的考虑是,一旦前苏联利用其常规军力优势向西欧和南斯拉夫进攻,携带原子弹的美国轰炸机将从英国、北爱尔兰、埃及的开罗—苏伊士地区和日本冲绳机场起飞,15天后取得“决定性的打击结果”。而那时的前苏联也在考虑如何用“非对称手法”抗衡美国拥有的核武器优势。所幸这些想象中的核大战都没有真正上演,因为随后屡屡爆发的美苏核危机就足以让世人心惊胆战。

1961年到1973年美国介入越南战争,1964年上台执政的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对美国的态度极为强硬。尽管在70年代前苏联经济已开始出现停滞现象,在军事方面,前苏联的战略是既准备打核战,也准备打常规战;既准备打有限核战,也准备打局部常规战。据1978年10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由于美国直接介入了战争,1968-1978年的10年中,苏美力量对比的明显变化:1975年,前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前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前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

美国里根政府上台后,认为前苏联的扩张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搞垮前苏联。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提出,技术创新是美国的一种独特优势,可以用它来损耗和拖垮前苏联的经济。在五角大楼的绝密文件中,温伯格将此称为“经济战”的一种方式。即让前苏联无法从西方得到贷款和技术,遏制并打击前苏联可以换取外汇的领域。

美国中情局对前苏联经济格局做了分析后认为,前苏联是资源型经济,其弱点在于石油出口。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下降,其出口换汇的能力下降,主权风险就增加。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上就会落后。双方军备竞赛是这个争霸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相当于举国之力比拼,直到较弱的一方被拖垮为止。

美国就从控制国际油价入手。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介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国际油价攀升,前苏联靠石油出口赚得盆满钵满。而美国在中东和前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1973年10月,以色列发动第三次战争,埃及、叙利亚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发动反击以色列的战争。在战争初期,以色列遭到惨重打击,紧急向美国呼救。美国全力向以色列空运武器,并且拖延联合国安理会采取行动,使以色列得以稳住阵脚。1976年3月,埃及总统萨达特宣布废除埃苏友好合作条约。美国总统福特跟着声明,埃及废除同前苏联的条约,是对前苏联的一次真正打击。美国在中东与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等结成“亲密关系”,渐渐将前苏联势力逐出中东。

1970年代初,美国一反常态,提出“尼克松主义”,积极同中国改善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1980年代,影响国际油价的单个产油国只有沙特阿拉伯。沙特的产量占欧佩克总量的40%,而且与其他欧佩克成员不同的是,沙特可以迅速地增加产量。换句话说,沙特能够靠控制出口石油的量来影响国际油价。美国通过对沙特军售以及为政府提供保护等条件,换回沙特石油增产,低油价让欧洲停止从前苏联购买天然气而选择从中东进口石油作为替代。同时,美国用了一切办法来压低油价,其中之一就大量抛出美国战略石油储备。1985年夏末,沙特政府开始增加石油产量,国际石油价格将急剧下跌。当年11月,每桶原油的价格从原来的30美元跌至12美元。前苏联的石油,多分布在冻土地带,冻土上开采石油,难度绝对比沙漠大得多。因此,前苏联石油开采成本当时在20美元每桶左右。而中东沙漠开采石油,成本在5~7美元每桶左右,这么低的石油价格,前苏联开采石油越多,亏损就越严重。

对前苏联来说,真是祸不单行。除了石油价格下跌、前苏联出口的能源换回的外汇大幅缩水外,美元贬值使前苏联换回的实际价值也更加缩水。美元贬值四分之一,前苏联出口换汇的实际收入也就减少了四分之一。除此外,美国还组织了一系列针对前苏联的贸易战:实施部分贸易禁运,利用十五国组成的巴统委员会防止和限制西方的战略物资、高技术及产品流向前苏联。利用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来限制给前苏联提供的贷款,前苏联从西欧借的贷款利息上升了许多,大约从原来的7%~8%上升为17%。美国通过协议限制欧洲从前苏联进口的天然气比例,规定西欧从前苏联进口的天然气不得超过其能源需求量的30%。它切断了前苏联从西欧获取硬通货的渠道,也使西欧国家不得不转向其他方向去寻找代替能源。

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里根首先在80年代利用美元体制的绝对优势地位,大肆发行美元的同时又提高利率,市场利率一度高达20%,被称作沃尔克冲击,制造世界范围的大萧条,并继续打压石油价格、原材料价格。1981年至1989年期间,两伊战争持续了8年,虽然“中东油库”在打仗,但是整个80年代的国际油价却一路走低,一度跌至8.5美元一桶的历史低点,在国际油价走势的背后,一直是由美国操控。前苏联解体前,曾发生了一场令世人震惊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及后来的海湾战争(1990年)。美国及其盟友发动了沙漠风暴行动,油价由此前15美元飙升至41.9美元。前苏联迅速倾其所有外汇,大量购买增加开采石油的设备和大力建造输油设施。结果海湾战争仅仅打了38天就结束了,前苏联开采石油的设备买来了,输油设施建造了,而国际油价迅速下行,重新回到10~15美元每桶。